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912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泰宁白垩纪红层盆地由朱口、梅口、龙安3个盆地组成,盆地内出露的岩石地层为沙县组和崇安组。近期工作,首次在龙安盆地沙县组采获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梅口盆地崇安组采获孢粉化石。根据植物化石及孢粉组合特征,沙县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相当于赛诺曼期-土仑期(Cenomanian-Turonian);崇安组为晚白垩世晚期,相当于康尼亚克期-马斯特里赫特期(Coniacian-Maastrichtian)。依据泰宁梅口盆地崇安组孢粉组合特征,建立晚白垩世晚期Pin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minor组合,以代表福建白垩纪第Ⅵ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992.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沉积学报》2021,39(1):88-111
与海相盆地重力流沉积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相比,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综合国内、外重力流沉积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湖盆重力流沉积的相关认识,以明确湖盆重力流沉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增强不同术语内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加不同术语的解释说明,是减少术语混淆的有效途径;流体转化、流态转化和润滑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搬运的主要动力学过程;受阻沉降、湍流抑制和牵引毯作用是湖盆重力流沉积物沉降的重要动力学过程。沉积物再搬运、洪水持续供给、漂浮羽流卸载是陆相湖盆重力流沉积主要的成因机制;重力流沉积相域类型、块状砂岩内部沉积特征和逆正粒序沉积特征精细解析可揭示重力流沉积成因。超临界浊流侵蚀作用形成重力流水道,盆地外部因素主控重力流物质成分和来源,盆地内部因素主控重力流分异效率,其综合表现形式即“源—汇”系统控制下的重力流砂体形成演化过程。洪水持续供给成因重力流沉积模式以重力流水道—堤岸沉积、水道—朵叶转换带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沉积物再搬运成因沉积模式以三角洲前缘垮塌带、混杂沉积和朵叶沉积依次过渡构成其典型沉积构型要素组合。湖盆重力流沉积是非常规油气赋存的重要场所,流体转化成因的细粒沉积具有易于油气生成和富集,且易于压裂的先天优势,可能是页岩油气中的“甜点”区发育的优势沉积岩相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993.
陆相湖盆致密油气与传统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有相关性,也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孔二段)优质"生油岩"开展岩性、物性、生烃特性、含油性、脆性综合分析及勘探实践,发现了一种赋存于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粒径小于62.5 μm)之中的油气,并提出了细粒岩油气的概念.细粒岩油气不同于传统的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具有以细粒沉积为主,主要发育碳酸盐岩、细粒长英沉积岩、细粒混合沉积岩3种岩类;纵向上表现为纹层状或块状沉积,平面上稳定分布;3种岩性均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均具有一定的储集空间,均有明显的含油气特征,脆性矿物含量均较高,具有较好的可压裂性.该类油气藏在空间上连续稳定分布,整体含油气,甜点段富集高产,通过分段分簇大型压裂改造,具备长期稳产的有利条件,是陆相湖盆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994.
以南方早古生代海相页岩和华北石炭-二叠纪陆相(包括海陆交互相)页岩为研究对象,以场发射扫描电镜微观观测和相关物化测试结果为基础资料,重点对页岩的矿物成因、显微组分、有机质孔隙、岩石力学性质等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海相页岩与陆相页岩有异有同;海相页岩的基本特征是自生矿物多于陆源碎屑,自生石英含量丰富且与有机质同源分异,交互共生,显微组分是以低等生物为原始质料的沥青质体,且纳米级孔隙发育较好;陆相页岩的基本特征是陆源碎屑和泥质为主,自生矿物含量少,显微组分主要是以高等植物为原始质料的各种有机碎屑体,有机质纳米孔隙不发育。这些基本特征导致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的生烃潜力、储层物性、岩石可压裂性等均有明显差异,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勘探开发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95.
林宝玉  任纪舜  李明  武振杰 《地质学报》2018,92(10):2002-2017
根据中国主要块体奥陶纪达瑞威尔期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岩石学的特点,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9个块体,其中包括5个主要块体(扬子克拉通、中朝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北坡)中达瑞威尔晚期—凯迪期早期海相红层的分布、岩性特征和古动物群。它们的岩性特征:如红色灰岩;古生物群特征:如牙形石Pygodus serra动物群,P.anserinus动物群和Hamarodus europaeus动物群,珊瑚Yohophyllum动物群,以及头足类Sinoceras chinense动物群均十分相似或相同。这就充分阐明,中华古陆块群(包括扬子、中朝和塔里木克拉通等)与冈瓦纳古陆北缘古陆块群(包括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北坡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能在此之前它们同属于冈瓦纳古陆。这对于阐明中华古陆块群与冈瓦纳古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将海相红层分为两类:陆棚红层和大洋红层。陆棚红层主要见于寒武纪至三叠纪,大洋红层主要见于白垩纪至现代。  相似文献   
996.
高林志  王屹石  张恒 《地质通报》2018,37(7):1186-1192
在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的滦平盆地中生代地层野外考察中,采集了大北沟组凝灰岩样品,其锆石年龄测定结果引发对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思考。冀北滦平地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各类陆相生物化石极丰富,地层产出大量火山凝灰岩层,是通过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测年和磁性年代地层综合研究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理想地区。根据生物地层研究,冀北滦平盆地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根据冀北—辽西地区同位素测年数据,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倾向于130Ma。获得榆树下标准剖面大北沟组顶部凝灰岩(斑脱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29.9±1.1Ma。  相似文献   
997.
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的中生代红层盆地,盆地内丹霞地貌分布较广.本文对沐川地区白垩系窝头山组(K1W)砖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碎屑锆石开展了 LA-ICP-M SU-Pb定年分析,为探讨四川盆地西南部丹霞红层物质来源提供年代学证据.研究表明,样品20M C01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于2565~2398 M a、1972~1...  相似文献   
998.
西部地区大型基础性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为处理工程开挖出的大量土方,减少工程造价和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红层软岩改良土进行试验研究,评价其作为路基回填料的可行性.以西北某地铁深基坑项目为依托,首先通过对不同黄土和水泥掺比下红层软岩改良土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其次对该改良土压缩模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最佳配合比,最后对...  相似文献   
999.
杨在文  李晓  付梅  王美芳 《地下水》2012,34(6):29-31
某拟建工程位于四川乐山市红层地区。根据工程建设前水文地质勘查中获取的水化学资料,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应用图表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该研究区水化学基本特征及形成因素。同时对比了两种水化学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水化学特征具有相似性,但不同地形及地质条件控制下的水化学特征又具有一定差别;在水化学特征较为相似的地区,统计分析结果比图表分析结果具有更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00.
陆相湖盆一些烃源岩的形成是否与海侵地质作用有关,这在石油地质学的陆相生油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重要科学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给全面深入理解该问题提供参考,笔者等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工作的方向.首先剖析了是否有海侵作用发生,为此分析了海侵的各类识别证据,并主要归纳为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这3个方面,多方面证据指示一些湖相烃源岩在形成过程中的确很可能有海侵地质事件发生.海侵对烃源岩形成具有影响,并主要体现在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烃源岩规模上,且通常使得丰度增高、类型变好、规模变大,优化了烃源岩质量.未来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海侵识别宏微观证据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可寻找在沉积环境上具有延续性和过渡性的研究实例,从海相到海侵湖相再到湖相,如中国东南部下白垩统,开展时空上的对比分析.这对全面准确认识烃源岩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