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25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6篇
地质学   1251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71.
大同断陷盆地及其大震危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大同断陷盆地的地貌特征、晚新生代地层、火山与玄武岩、主要活动断裂、新构造单元与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地震构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内,大同断陷盆地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72.
地球油气资源潜力是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层序地层学自1987年问世以来,在国外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石油地质界对它的发展尤为关注。然而,在我国却显得举步维艰,进展缓慢。本文讨论了出现这种状况的起因:①不认识地震反射界面基本上是等时面;②认为地震/层序地层学是研究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地层产生的,不适于非海相地层;③常规剖面中的地震反射频率和分辨率太低,不足以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④层序地层学属纯理论科学,脱离油气勘探实际,采纳它的概念可能打气生产秩序。最后文章从正面阐述了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3.
澳大利亚陆相原油与中国陆相原油的对比及形成环境讨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质谱和毛细色谱等技术分析了澳大利亚的11个陆相原油样品和中国的部分陆相原油样品,通过对原油的姥鲛烷、植烷、姥植比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对比,对主要的陆相成油环境中生成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原来单方面利用原油中姥植比或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来划分原油形成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原油形成环境的综合判识模式;即以δ13C‰值为横坐标,以Pr/Ph比值为纵坐标,不同成因的原油均落在了不同的区间,并清楚地划分出了五种基本类型的成油环境:Ⅰ.淡水-微咸水湖相环境;Ⅱ.咸水湖相环境;Ⅲ.河流-湖沼相环境;Ⅳ.泥质-沼泽环境及三角洲带;Ⅴ.海相环境。  相似文献   
74.
本文以卫星图象信息为依据,结合野外调研,提出并确定了华北块体北缘存在:块体缝合线,褶皱-逆掩断层带,后孤碰撞带(断裂带),台槽过渡带,岩浆弧,以及燕山-喜山期的NNE向岩浆活动带、断陷带(断陷盆地)等双重构造的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块体北缘与深成岩浆岩,燕山期岩浆活动带(包括火山岩带)有关的铀矿化作用的独特构造环境及“岩浆”型,断陷带中和面型等主要铀矿床成矿模式和铀成矿带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作了研究和探讨。并以铀矿床的实例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75.
我国陆相盆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祟禧 《地球化学》1982,(2):190-197
From the viewpoint of ge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mechanisms of formation of oil-field waters in non-marine basin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oil-gas reservoirs are discussed briefly. Sedimentary basins differing in geological setting and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ould lead to a diverse evolution of fossil lake basin water body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xtinction by themselves, resulting in oil-field waters with complex; variable and characteristic compositious China‘s non-marine basins are mostly derived from fossil lake basins. The substantial petroleum-generating stage is highly expect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fossil lake basins. The production of hydrocarbons responsible for petroleum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production of sedimentary water. As a result, oil-gas migration took place under the action of high-pressure water and led to the preferential accumul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as a girdle pattern. In the oil-gas-bearing basins where seeping water is abundant, oil-gas reservoir are found distributed mainly along the “intersection zone” -- the “erestal plane”between the “ fossil-dewatering” of sedimentary water and the “fossil-interpolation”of seeping wat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 geochemical reactions, oilfield waters in Chiua‘s non-marine basins have remarkable “ion differential”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four types of ion assemblages can be distinguished.  相似文献   
76.
苏北箕状断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苏北盆地由多个小型箕状盆地组成,过去一直用“拉线作用”和“裂谷盆地”理论解释其成因,但大量地震资料显示,新生界地层“楔状实体”的形成除沉积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多次不均衡抬升削蚀所造成,实际是一个早第三纪残留盆地。新生代构造现象既是中生代时期构造作用的延续,也是始新世以来复杂应力环境作用的结果。印支-燕山中期,中国东部只受到太平洋-库拉板块一种力源作用,地层形变强烈,受力方向单一,以NW,NWW向挤压或左行剪切为主,发育了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始新世,由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冲撞引发的NE向挤压力加入到本区,使苏北盆地从此处在因两大板块非均速推进而产生的二元交变动力环境:印度板块力源占主导时,产生“右旋扭动”力偶,使燕山早-中期逆断层复活反转的同时,由于中国西部大陆的不断抬升,本区总的以沉积作用为主,而太洋板块力源占主导时又产生“左行剪切挤压”,在整体抬升基础上,斜坡-凸起处的过多蚀进一步加强了箕状盆地结构。两种力源的时空交替实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断-坳-隆”沉降-抬升构造旋回,利用裂变途径迹资料探讨了不同方向构的形成年代。  相似文献   
77.
张金亮  司学强 《地质论评》2007,53(4):448-453,I0001
混合沉积是一种特殊的沉积类型,研究程度较低。金家地区处于东营凹陷的斜坡带,该区古近系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发育了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研究认为该混合沉积为古湖泊内的混合沉积,可划分为混积砂滩亚相、混积砂坝亚相及半深湖混积亚相,混合沉积物既包括同层混合沉积物(灰质砂岩、砂质灰岩、泥质灰岩等),又包括互层混合沉积物(砂岩与颗粒灰岩互层沉积等),研究区的混合沉积受当时构造运动、碎屑物质供给量、湖平面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78.
准噶尔盆地腹地陆梁起基底火山岩岩性为富钠玄武岩及流纹岩,总体显示出板内双峰火山岩特点。玄武岩的特征是:岩石的五晶和基质中普遍出现橄榄石;辉石为普通辉石;斑晶和基质中的长石为偏酸性的斜长石(平均牌号为30-50);全岩化学成分CIPW计算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含有Ne(2.8%-4.6%),均含有O1(19.3%-10.1%)和Di(0.2%-24.6%),标准矿物分子组合为Ne+O1+Di+An;在全碱-SiO2图上玄武岩投影于碱性区;Mg^#<65;REE总量为110.29-158.06μg/g。(La/Y)N变化范围为3.10-4.51。δEu变化于0.93-1.04;弱武岩的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为LILE相对于LREE适度富集,Nb,Ta相对于LREE和LILE亏损。Ni,Cr含量略低于原始岩浆的参考值;以上特征表明,弱武岩总体上属于碱性橄榄玄武岩;玄武岩具有较同正的εNd(t)和低的^87Sr/^86Sr,而流纹岩则具有较低的εNd(t)和较高的^87Sr/^86Sr,反映它们的同源性和遭受陆壳物质同化混染程度的不同。同位素Rb-Sr等时线年龄和单颗粒锆石蒸发年龄集中在323-395Ma。以上特点表明,陆梁玄武岩来自于亏损的地幔源区,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异作用和陆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其形成于板内环境,与泥盆纪-石灰纪区域伸展作用有关,因此,陆梁隆起带基底很可能是一个大陆裂谷带。  相似文献   
79.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层序地层与油气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立  付荣 《古地理学报》2001,3(1):71-77
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 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的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陷,断陷的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的复式断陷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的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的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的次级地堑具有统一的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联通特征,以较大的整体断陷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的断陷内层序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陷不同断陷内的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的变化。由于相邻断陷对物源侵入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各断陷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的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的发育差异。厚度最大的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的生油岩; 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的盖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湖盆中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的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缓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透镜状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储盖层的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条件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80.
魏永佩 《地学前缘》2001,8(4):275-276
通过对中国重点盆地大中型气田运聚规律的总结 ,可知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的运聚具有多种途径和方式 ,归纳起来共有如下几点 :1 区域构造运动是造成天然气运移的决定性控制因素区域构造运动不但控制盆地的发育和消亡 ,而且对天然气的运移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如区域性构造变动造成的地层产状变化 ,将旧的天然气分布格局破坏 ,天然气发生重新运移并聚集成藏。较大规模的褶皱运动一方面破坏气藏 ,也可使天然气向隆起幅度更高的部位运移 ,并在地下完整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区域的断裂活动 ,可极大提高天然气的垂向输道性能 ,将深部烃源岩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