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1篇
  免费   920篇
  国内免费   1392篇
测绘学   506篇
大气科学   785篇
地球物理   467篇
地质学   2568篇
海洋学   71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83篇
自然地理   207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2年   3篇
  1934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华北古大陆与哥伦比亚超大陆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由Rogers和Santosh等 (2 0 0 2 )提出的哥伦比亚超大陆 ,是约从 1.9~ 1.5Ga由Nena ,Ur和Atlantic等 3个大陆块体群 ,通过逐步汇聚而形成的一个超级大陆。它是前罗迪尼亚古 -中元古时期的超大陆。从 1.5Ga开始的裂解作用使哥伦比亚超大陆逐步破裂 ,并在 1.0Ga左右这些破裂的大陆块体又重新汇聚形成罗迪尼亚超大陆。文中除介绍Rogers等提出的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概念、组成和古大陆重建图外 ,重点阐述了中国华北古大陆 2 .0~ 1.8Ga期间吕梁—中条造山运动和 1.8~1.6Ga时期大规模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同位素年龄数据。文中提出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主要峰期与吕梁—中条造山运动的时限相一致 ,华北古大陆属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并可能为Nena大陆块体群的一员 ,在造山及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时代等特征上 ,华北与北美、西伯利亚和西北欧有更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区域成矿研究的若干问题及其与陆-陆碰撞的关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陈衍景 《地学前缘》2002,9(4):319-328
在中国区域成矿作用研究中 ,遇到诸多重大问题 ,如 :(1)中国东部属于环太平洋地区之一 ,但为什么热液矿床大规模成矿时代不同于环太平洋的新生代 ,而爆发于中生代的燕山期 ?(2 )中国陆区经历了 >3.0Ga的演化 ,为什么大规模成矿作用在东部地区爆发于燕山期 ,西南特提斯成矿域爆发于新生代 ,而西北中亚成矿域爆发于海西期晚期 ?(3)国外不少著名成矿省位于太古宙克拉通内部 ,为什么中国的有色贵金属等热液矿床却集中分布于显生宙造山带内部或其边缘 ?(4)按照绿岩带金矿成矿理论 ,绿岩带型金矿化伴随或尾随于克拉通化 ,形成在太古宙 ,为什么中国绿岩带型金矿却形成在克拉通化后的 2 0多亿年以后的中生代 ?(5 )世界范围内 ,海相油田的重要性远大于陆相 ,为什么中国情况恰相反 ,陆相油田远比海相油藏重要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彼此相关 ,代表了中国区域成矿的特色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陆区不同构造单元经历了晚古生代以来的强烈碰撞事件 ,因此加强研究碰撞造山体制的成岩、成矿、成藏和流体作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03.
秦岭泥盆系硅岩岩石类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岩可以通过化学沉积(真溶液或胶体沉淀)和内碎屑堆积而成。由于热水有较强的化学活动性,因而在水岩界面附近也会形成交代成因的硅岩。在许多情况下,硅岩既具有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又具有交代岩的岩石学特征,其成岩环境十分特殊。因此,虽然有许多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硅岩,但岩石学特征是最基本的和最直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4.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其剖面结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基底沉降、古地温等表明中生代盆地的性质应为挤压环境下经过多次幕式逆冲形成的、也祁连造山带有关的叠置前陆盆地,经历了早株罗世的破裂前陆盆地和中株罗世之后的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柴达缘中生代沉积充填由构造层序I(早株罗世)、构造层序Ⅱ(中侏罗世)和构造层序Ⅲ(晚侏罗世)三个完整的构造层序构成,由粗到细多个沉积旋回代表了逆冲加载过程中由活动期到平静期的转化过程。随着逆冲活动的加强和频率加快,构造层序Ⅳ(白垩纪)只经历逆冲活动期,是不完整的构造层序,发育补偿和过补偿沉积,盆地逐渐萎缩。  相似文献   
105.
106.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体系域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结合露头和钻井资料对库车坳陷白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分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8个三级层序,对其体系域的构成及其纵、横向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的天山造山带;盆地及其充填层序的南北不对称性,反映了白垩纪库车坳陷的性质具有前陆盆地的特征。在苏善组的2个层位发现了厚度达10-20m的暗色泥岩,反映本区白垩纪的干热型气候曾间歇性出现过短暂的潮湿时期。  相似文献   
107.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 (东经 1 1 7°0 0′— 1 2 6°0 0′ ,北纬 36°0 0′— 44°0 0′) 1 980— 1 997年的 380 0 0余条P波走时数据 ,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 .通过分析及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详细对比 ,证明了成像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地壳上地幔介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 ,直至 1 2 0km深度处依然明显 ;地壳上部的速度图像清楚地反映了不同岩石单元的分布与该区不同性质的基岩分布基本吻合 ;从上、中地壳的速度图像中发现了研究区存在海城、朝阳、义县、丹东南、唐山等几个低速异常区(即速度逆反层区 ) ,其中海城、唐山、朝阳等地区的壳内低速层已由深地震测深资料所证实 ;研究区陆地发生的几次强震均发生于壳内低速层上方的高速脆性介质内 ,而渤海发生的强震 ,此现象不明显 ,但都发生于横向介质速度显著突变的位置 ;在地壳不同深度上发现了普兰店至山海关横跨渤海的北西向低速异常带 ;地震层析二维速度图像与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对比表明 ,研究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与人工地震测深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8.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1):111-126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值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压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由东南和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9.
多元回归模型在坝基渗透稳定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坝的失事事故中,渗透破坏占了30~40%。坝基渗流长期观测资料是病险土石坝渗透稳定性预测的主要依据。多元回归模型是定量处理观测数据的有力工具。本文根据坝基水文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以及渗流场的非平面性,将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应用于坝基渗透稳定性预测中,给出了在计算机上实现的计算算例。通过对陆浑水库的研究分析,对坝基渗透稳定现状及变化趋势的有了进一步认识,成功地解决了影响水库正常运行的坝基渗流问题,为水库投入正常高水位运行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其研究成果与其它方法结论一致,从而证明多元回归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0.
塔里木盆地塔中32井中上奥陶统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塔中32井的中、上奥陶统钻遇厚度为1 462 m。它是一套巨厚的深灰色泥岩、页岩与灰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夹少量灰岩的地层。其中深灰色泥岩、页岩最多;砂岩和粉砂岩主要分布于上部和下部,中部砂岩和粉砂岩较少;鲕粒灰岩数量少,主要夹于深灰色泥页岩中。这些砂岩和鲕粒灰岩既可单独成层,但更常见它们与深灰色泥页岩组合成薄互层。薄互层中发育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并普遍发育交错层理和双向交错纹理。这些特征表明砂岩和鲕粒灰岩为深水斜坡上的内潮汐沉积的产物。这些内潮汐沉积进一步划分为4种类型:双向交错纹理细砂岩型、单向交错层和双向交错纹理中-细砂岩型、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型和鲕粒灰岩型。它们具有5种垂向沉积层序,在剖面上常形成多旋回韵律性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