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燕辽-阴山地区 15个碱性岩体同位素年龄的变化范围为 190~268 Ma,其中 10 个年龄在 208~250 Ma之间,指示出它们主要形成于三叠纪. ε_(Nd)(t),ε_(Sr)(t)和Isr(t)初始值 变化范围分别为-3.21~17.19, 11.7~71.5和 0.705 0~0.709 3,平均值依次是-7.09, 36.63和 0.706 8,反映出它们的富集性质.在ε_(Nd)(t)- ε_(Sr)(t)相关图中,这些岩石的投影点 均落在富集地幔演化趋势线内及其附近,并具有地幔铅的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与富 集地幔储库物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2.
鄂尔多斯地块深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反应出鄂尔多斯地块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具有深根的完整的刚性块体,尤其在鄂尔多斯北部以及河套地堑发现有大范围的下地壳-上地幔低速低阻物质,如果这一情况属实,那么人们对鄂尔多斯地块的认识将发生大的变化.为此,我们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布设了一条穿过鄂尔多斯地块、河套地堑和阴山造山带的南北向大地电磁剖面,试图通过深部电性结构的探测提供更多信息.该剖面全长约850 km,共布设54个宽频测点和17个长周期测点.二维和三维反演结果均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内部以38°N为界,南部和北部电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地壳至上地幔150 km深度范围内整体表现为高阻,具有刚性克拉通的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到河套地堑之间下地壳出现低阻层,特别是鄂尔多斯北端与河套地堑接壤地段,深部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下地壳-上地幔低阻异常体,该异常体从河套地堑开始,横向上向南延伸到鄂尔多斯地块内部约200 km,纵向上从下地壳向下延伸到上地幔(约100 km深度).根据该异常体的空间特征,参考该区地震波低速异常体的分布,我们认为鄂尔多斯北部及河套地堑中下地壳到上地幔存在热物质,其原因与深部的构造活动有关(软流圈热物质上涌、侧向流动等),这一情况可能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块北部岩石圈深部正处于被改造(或者破坏)阶段,这对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与华北克拉通之间的深部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3.
天山与阴山─燕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和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中的构造环境相联系:中国的西部处于强烈的挤压环境,而东部为一伸展与走滑环境。天山造山带是中、新生代造山带,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高;而阴山-燕山造山带新生代以来已经成为东北稳定块体的一部分,其构造活动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低。地震的孕育、发生与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内部,发育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地壳结构复杂;阴山-燕山造山带下面没有发现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整个地壳结构比较简单。壳内低速层、高导层的存在表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是地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54.
阴山地区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划分为桑干麻粒岩区、集宁副变质岩区、乌拉山-大青山前缘构造区和色尔腾山岛弧过渡区。桑干麻粒岩区代表了中太古微古陆并经新太古强烈岩浆增生的太古地壳;集宁区代表基底之上新太古末期-古元古沉积盖层;乌拉山-大青山区是基底岩石构造剥露的前缘构造区;色尔腾山区主要由深部花岗岩和浅部绿岩构成的太古岛弧区,古元古时期北部古岛弧和南部古大陆碰撞汇聚,继后北东南面向伸展使阴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岩石剥露。  相似文献   
55.
内蒙古阴山北部四子王旗土壤风蚀量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内蒙古阴山北部地区风蚀沙化十分严重,而风蚀量是判断土壤流失和荒漠化的重要指标。以阴山北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典型农牧交错带的耕地为试验地点,根据表层土壤多年的粒径变化,利用粒径对比法,对土壤风蚀量进行估算;并利用插钎法对一次强沙尘暴进行野外实测,推求土壤风蚀量;两种方法互相验证,近而对内蒙古阴山北部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土壤风蚀量进行较为准确测算。同时根据裸露耕地与未耕地(草地)的粒径对比分析,初步了解了该地区的由于传统耕作导致的土壤风蚀的程度,得出了耕地土壤风蚀的主要损失粒径为<0.05 mm的悬移质粉尘颗粒,该区域每年的平均风蚀模数达6 214.7 t/km2a,为干旱区耕地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燕山—阴山地区晚侏罗世强烈推覆—隆升事件及沉积响应   总被引:78,自引:6,他引:72  
和政军 《地质论评》1998,44(4):407-418
燕山—阴山地区于晚侏罗世发育了大于1200km的EW向狭长坳陷带,主要堆积了具有红层性质的巨厚粗碎屑沉积物,反映出该地区在晚侏罗世曾发生过强烈的推覆—隆升构造事件。这一事件是在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与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海盆关闭和碰撞造山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燕山—阴山大型EW向推覆构造带的存在,揭示出特提斯动力学体系或古亚洲洋构造域对该地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57.
阴山山地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显著,自然带的垂直带谱比较明显。多年来开发利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造成生态系统失调,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是:调整农牧林的布局,加强滩地与旱地农田的基本建设,提高森林的覆盖率,种草养畜发展牧业。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从阴山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与邻近块体地震活动相关性、阴山带中强地震东西成对性、迁移性、破裂机制一致性及中小地震孕育过程中地震活动规律的相似性等方面,认证了阴山带地震活动性,并对未来地震趋势提出判断意见。  相似文献   
59.
本文将山西地震带与燕山地震带交汇部位的局响区分为6个面积单元进行研究.从该区中强地震及近年来小震活动规律分析,认为本区第四活跃期还需15—20年才能结束,目前尚缺2次6级左右地震.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本区小震活动已打破原来平静时期的正常规律,近年来要注意突发或孤立型地震的发生.根据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延怀盆地、蔚广盆地为第一类危险区;怀安、天镇一带及大同、代县一带为第二类危险区;丰镇一带及华北平原沉降带则为相对安全地区.  相似文献   
60.
阴山造山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北缘,这一地带不仅是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异地域,且为盆、山的耦合地带,故在造山带与盆地地域具有各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本文基于高精度人工源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和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通过反演求得了满都拉—鄂尔多斯—榆林—延川长达650 km剖面辖区的岩石圈精细层、块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沿该剖面由南向北地壳厚度为40~45 km;在不同构造单元其介质、结构均不相同;速度分布、空间结构形态和界面起伏及属性亦存在着明显差异;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8.1 km/s;②沿剖面存在5条深、大断裂,且将该区切割成为壳、幔结构明显差异的4个构造单元,即鄂尔多斯盆地、盆山耦合地带、阴山造山带、内蒙构造带,它们各自具有固有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同时厘定了阴山造山带与内蒙构造带之间的白云鄂博深、大断裂带是古亚洲洋的南界.在这里不仅导致了阴山造山带的形成,而且聚集了诸多的金属矿产资源,地震亦频繁活动.基于上述研究表明,阴山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耦合地带的壳、幔结构复杂、呈现出速度结构各异的层、块状展布.显然,在这一错综的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地带,有着特异的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