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4篇
  免费   1407篇
  国内免费   3186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39篇
地质学   9648篇
海洋学   19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06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266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311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413篇
  2011年   457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258篇
  1999年   290篇
  1998年   327篇
  1997年   341篇
  1996年   340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299篇
  1993年   271篇
  1992年   301篇
  1991年   261篇
  1990年   208篇
  1989年   202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4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5篇
  192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关于热液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炯飞 《贵金属地质》1998,7(2):143-148
  相似文献   
992.
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石棉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穹隆体经历了三次变形变质时期:早期为收缩滑脱变形的区域动力变质、中期热隆伸展动热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接触变质。对主期变质划分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红柱石-十字石带和矽线石带,确定为低压相系,利用变质反应、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建立了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演化的p-T-t-D轨迹。轨迹图呈顺时针形式,具碰撞造山带环境的特点,变形变质过程受变质体前缘西油房韧性剪切带逆冲-推覆作用和后缘碰撞晚期岩浆大规模上侵的双重制约,为深源岩浆热动力变质成因,属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993.
赣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几年来赣东北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及科研工作所获的地质资料、化石资料和实测数据,论述了该区晋宁期以来的构造演化,提出了以下看法:①该区是一个多期造山作用的复合体,它经历了褶皱基底形成、洋陆转化和陆内发展三大阶段和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四个构造旋回;②早古生代该区存在一小洋盆;③加里东期构造旋回在赣东北地区是明显的,其造山作用是存在的,并由此奠定了该区构造分区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994.
995.
王绍雄 《福建地质》1998,17(1):35-43
根据福建省最新岩石测量成果得出的各岩类铜元素丰度,讨论和初步确定了福建铜的矿源层(岩)。提出可按照丰度值高低,铜的初始赋存状态与被解离的难易,有无矿床(点)及具找矿意义的异常产出这3项因素,进一步将矿源层(岩)划分为较可靠的、可能的和潜在的3个级别。  相似文献   
996.
催化极谱法测定岩矿样品中痕量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锦明 《地质实验室》1998,14(4):241-241,286
  相似文献   
997.
信宜地区的蛇纹岩呈团快状、透镜状产于晋宁期和海西期混合片麻状花岗岩中。蛇纹岩与镁橄榄石岩、滑石片岩紧密共生,一部分蛇纹央可作为蛇纹石质玉石(南方玉)。经过蛇蚊岩的组合特征、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质分析研究认为,信宜地区的蛇纹岩不是由火成超基性岩蚀变性而来,而由富镁碳酸盐岩经过接触交代作用形成镁橄榄石岩,再经蚀变形成蛇纹岩。  相似文献   
998.
金强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6):542-546
我国裂谷盆地生油层中常有火山岩发育。在研究它们共生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和模拟实验等手段探索埋藏成岩期火山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初步成果表明,一些火山矿物对有机质生烃具有催化和加氢作用,可以使生油岩在较低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生成较多的油气。但是不同火山矿物对油气生成的催化加氢效果及其动力学特征、这种成因类型的油气识别方法、成藏模式等,还需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对于丰富油气成因理论、提供新的找油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在系统回顾地幔岩包体的研究简史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地幔岩包体今后的研究对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地幔岩包体今后的研究工作应重视地幔岩包体形成演化过程中压力(p)、温度(T)、环境(E)和时代(t)的综合制约作用,定量模拟地幔岩包体的形成过程,最终建立地幔岩包体形成演化的pTEt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青藏北部板内火山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源区特征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邓万明  孙宏娟 《地学前缘》1998,5(4):307-317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以钾质熔岩为主,以LREE和Sr,Ba,Z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为特征。区内火山岩的Sr,Nd和Pb同位素成分在时、空及组成分布上存在规律性变化,即从早期的夏威夷岩(始新世)向中期的中性钾质熔岩(晚中新世)到最晚期的酸性次火山岩(上新世以后),有N(87Sr)/N(86Sr)比值、N(206Pb)/N(204Pb)比值递增和N(143Nd)/N(144Nd)比值递减的趋势。大量的Sr,Nd和Pb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表明藏北新生代火山岩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源区:软流圈地幔,EMⅡ型富集地幔,伴生的少量酸性熔岩则可能是陆壳重熔的产物。各岩浆源随着时代的变新有向上迁移的现象。其中钾质熔岩的所谓EMⅡ型富集地幔源是本区特有的“壳幔过渡带”或者称“壳幔混合层”。在青藏及邻区,该层厚度达到20~30km,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厚的地区。藏北新生代火山岩是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石圈的缩短、加厚及快速拆沉等岩石圈构造演化必然结果,也是深部地质作用的反映,可能具有板内地幔柱、板内初始裂谷、板内俯冲等多种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