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区防护林体系的建设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人口稠密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成败的关健在于:能否掌握生态生产双重功能,是否具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为此进行了防护林体系分类,提出了林种的生态功能指标和生产功能指标。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经济分区要研究生态经济系绽的地域差异,有助于发挥各个林种的生态生产双重功能,是建设防护林体系的重要途径,为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考察认为,以水电建设为龙头,加快长江上游干、支流综合开发治理是长江流域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整个流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文中论述了:1、先期开发治理长江上游干、支流是合理利用长江水资源,防治长江洪水灾害的关键。2、综合开发治理长江上游干、支流将能获得的巨大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3、加快开发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金沙江下游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冰  唐亚 《山地学报》2012,(3):299-307
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经济因素通过驱动人类活动间接作用于侵蚀过程,已成为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作为长江流域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金沙江下游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是造成其土壤侵蚀严重的基本条件,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过程。通过分析金沙江下游地区植被破坏、农业耕作、工程建设这三方面的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所实施的恢复措施和政策,总结目前对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侵蚀过程认识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分析认为,争取认识金沙江下游干热气候的形成机制以及对人工生态系统的全面、系统、宏观评价,是建立正确的植被恢复策略的知识基础;农业耕作方面则应转换目前的研究重心,不应把过多精力集中在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上,对于政策和市场经济对当地农民行为的驱动作用应予以相当的重视,并寻求改变山区农民顺坡陡坡耕作习惯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而工程建设方面则应加强监测与基础研究,特别是公路建设引发的土壤侵蚀情况。  相似文献   
14.
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研究——以长江上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杰  贺秀斌 《地理研究》2012,31(12):2259-2269
流域产沙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反映, 受降雨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采用退 耦理论的思想和差分方法推导出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的简易估算方法, 并对长江 上游的金沙江、乌江、嘉陵江、岷江分别计算人类活动总体贡献率。结果表明, 各流域人类 活动对侵蚀产沙变化的贡献率达72%~97%,总体上属于抑制侵蚀的正向活动。长江上游输 沙量呈阶段梯级变化, 根据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的距平累积变化的突变特征将 1955~2009年划分为5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其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河流输沙量较大, 主要与“一五”、“大炼钢铁”、“三线建设”、 农村改革前期不稳定因素等密切相关, 而70年代河流输沙量较小是受当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和采取“挑沙面土”、“边沟背沟”等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 80年代中期后河流输沙量明 显减少, 主要受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发展、水保工程的实施及大兴水库建设等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变化及其对长江上游水资源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青藏高原东部1961~2003年共43年气象资料以及长江上游宜昌站1890~2000年共111年年径流资料,非参数统计和参数统计方法相结合,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长江上游水文气象时间序列特性,探讨了青藏高原东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长江上游水资源的可能变化: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气温有明显升高的趋势;青藏高原东部降水量有波动性变化,但并不具有显著的变化趋势;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特别是近10年减幅十分显著。在未来数十年或更长时间,青藏高原东部若出现最不利的气温显著升高且降水大幅减少的“暖-干”气候组合,长江上游水资源将会大幅度减小,若出现气温变化不大而降水增幅较大的“冷-湿”气候时,长江上游水资源则会有较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fnl 1°×1°资料和三峡梯级调度自动化降水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长江上游流域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配合下,产生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南涡和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稳定维持使得西南涡移动缓慢,低空急流的加强使得西南涡加强,从而造成大范围的暴雨;本次过程地面没有冷空气触发,是一次在西南低空急流中出现的暖区强降水过程;高空分流区增强了高层辐散抽吸作用,使得西南涡不断发展加强。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滇东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简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介绍了“滇东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1993年7月28日夜至30日,长江上游发生了一次突发性的特大暴雨,其降水中心的峨眉山市 ,24小时雨量达509.5mm,破四川省40余年来3日两量最大纪录,本文采用较详细的边界层和雷达回波资料结合物理量诊断,对此次强暴雨过程作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两场不同性质降水先后发生在同一区域是导致此次强暴雨过程日雨量破纪录的重要原因.而引起两场不同性质降水的天气系统分别是边界层内的中-β尺度浅薄扰动和700hPa中-α度西南低涡.此外,特殊的地形作用和200hPa辐散流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  相似文献   
19.
张斌  李哲  李翀  陈永柏  郭劲松 《湖泊科学》2019,31(5):1479-1488
目前准确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成为气候变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关键.在IPCC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的概念性框架下,国际水电协会汇总分析了全球223座水库的CO2和CH4研究成果,构建了G-res Tool,其可以用于评估已建或待建水库在长时间尺度下的温室气体净通量.本文介绍了G-res Tool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模型框架,利用模型内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国长江上游12座典型水库数据进行初步应用分析,12座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平均值为88.17 g CO2e/(m2·a),在全球约7000座水库中所处水平为11.67%,处于低阈值范围.在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分析结果中,其他非相关人类活动产生的水库温室气体通量(UAS)在蓄水后总通量(Post)中所占比重远高于蓄水前温室气体通量(Pre).长江上游水库蓄水后的CH4和CO2通量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量相当.通过将G-res Tool模型蓄水后的温室气体通量评估结果和所涉及到的12座水库中已发表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G-res Tool具有简便、适用面广等特点.但G-res Tool毕竟仍为经验性模型,其基本原理和模块设计上的内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并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个案水库而言,长期跟踪观测与机理研究仍是未来减少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不确定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利用长江上游最近30年(66个测站)蒸发皿蒸发量和最近50年(90个测站)的7种气象要素,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区域变化趋势和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因素;针对7个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变化,探讨了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后对水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上游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分区,研究区域东西两侧(青藏高原和大巴山一带)为显著减少区,分别命名为RⅠ和RⅡ,中间(云贵高原北部到黄土高原南缘以及由二者包围的四川盆地一带)为显著增大区,命名为RⅢ区.影响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原因各有不同,青藏高原一带(RⅠ区)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原因可归结于太阳辐射强度和风动力扰动减弱所致.大巴山一带(RⅡ区)减少原因是太阳辐射强度、风动力扰动强度、湿度条件都在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一带(RⅢ区)蒸发皿蒸发量增加是环境气温强烈升高,导致其上空大气水汽含量显著减少,大气很干燥,引发蒸发过程加强所致.蒸发皿蒸发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水分循环强弱发生变化,对于RⅠ区,尽管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由于降水量和径流量增加的作用,这一区域的水分循环有所加强.在RⅡ区,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都在减少,因此RⅡ区水分循环显著减弱.在RⅢ区,降水量和径流量同时减少,而蒸发量增大,水量消耗增大,因此RⅢ区水分循环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