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3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673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1741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51年   4篇
  1950年   4篇
  1948年   6篇
  1947年   5篇
  1946年   4篇
  1945年   4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冈瓦纳大陆裂解的同时及其后,出现了岩浆作用过程,它影响到远离安第斯山链的南美地台的大部分。这个岩浆作用过程构成了几种类型的记录:(1)拉斑玄武质侵入岩和喷出岩,如沉积盆地中的熔岩流、岩床、岩墙和基底中的岩墙。最大活动强度出现于中侏罗世至前阿普第阶早白垩世。在大陆的北部,出现局部的二叠—三叠纪拉斑玄武质岩墙。(2)碱性和过碱性镁铁质至长英质岩浆活动和共生的碳酸盐岩,它们出现于巴西Serra do Mar、巴拉那盆地周边以及在亚马孙地盾周边和玻利维亚,呈孤立的小面积出现,时代上大部分属后阿尔必阶。由于此期岩浆作用发生于南美和非洲移开之时,所以一直延续至中新世。少量的侵入岩是与侏罗纪—始自垩纪火山活动同时的。(3)在前寒武纪末期结束造山作用的地区以及在时代为中元古代的巴西克拉通区,已找到了几个金伯利岩体,少量的同位素资料指出其年龄属中生代。 地质构造影响了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玄武质熔岩流和岩床在克拉通内盆地中下沉较大的内部更常见,厚度也较大。许多前寒武纪断裂受到辉绿岩墙的影响,这些岩墙可以构成岩墙群。其它岩墙明显与古老断裂无关,但是它们位于大陆分离过程中遭受张应力的地区。巴拉那盆地周边的碱性岩浆作用通常受穹窿和断开的单褶的控制。相似的机制——也发现  相似文献   
102.
本文是对黑钨矿类质同象系列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测试结果表明在中红外区及远红外区的某些吸收谱带,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与黑钨矿中两端员组份FeWO_4和MnWO_4的相对含量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文中给出了频率变化的相关方程和相关图,并讨论了频率位移和强度变化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103.
镜质组的荧光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4.
105.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部沙一段和沙二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成岩演化阶段,本文通过对其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的研究探讨了它们与过渡带气之间的关系,发现可溶有机质与同一样品的干酪根之间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源组成,前者以Ⅱσ—Ⅲ型有机质为特征,而后者主要属Ⅰ—Ⅱ.型母质。在埋深1850~3060m的范围内,沥青A、非烃和沥青质的红外特征吸收及其有关参数呈一致的变化规律。由此划分出三个明显不同的演化阶段.并指出2200~2770m左右为沥青A、非烃和沥青质急剧降解的阶段,2500m左右达到高峰,其结果与过渡带气的形成密切相关。干酪根在该阶段虽然也表现出脱氧、脱脂基因特征,但以生成解聚沥青为主,与过渡带气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认为可溶有机质,尤其是其中的非烃和沥青质是东部凹陷过渡带气最主要的母源物质。  相似文献   
106.
江淮地区北部晚太古宙TTG质片麻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淮地区北部的灰色片麻岩是深成侵入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以高铝型为主,具弱的负Eu异常或不明显。从英云闪长岩到奥长花岗岩,TiO_2、FeO、Ca0、MgO减少,而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增加。形成于晚太古宙华北陆台南东大陆边缘挤压的构造环境下,由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而成。  相似文献   
107.
江苏北部开敞淤泥质海岸的侵蚀过程及防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虞志英  张勇 《地理学报》1994,49(2):149-157
开敞淤泥质海岸是淤泥质海岸的主要类型,其自然演变过程,主要受沿海河流泥沙供应条件的制约,一旦泥沙供应消失,海岸往往进入不可逆转的侵蚀过程。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的侵蚀过程,起自1855年黄河入海口北归利津入海以后,主要是在近岸破波对岸滩物质的冲刷和潮流的输移扩散作用下进行的。通过对淤泥质海岸动力和沉积物性质的认识和概化,对海岸侵蚀过程作出定量模拟,并对该地区海岸防护工程作出评价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8.
109.
南北地震带北段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桂培  李渭娟 《地震学报》1990,12(2):176-185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采用单层地壳模式反演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壳厚度.根据艾利均衡假设,进行均衡补偿归算.编制莫氏界面图和11均衡异常图.根据地壳构造特征,划分六个地壳构造区.对天水-文县间立交构造格架进行初步的探讨.结合历史地震资料,讨论了地壳构造、均衡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0.
天然叶蜡石及其热处理产物的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EPR研究了18个天然叶蜡石样及其4个热处理产物。发现天然叶蜡石有三个EPR吸收带:A(g有效≈11.4),B(g有效≈4.3)和C(g有效≈2.0),其中A是叶蜡石的特征谱。A在>400℃热处理时与B在强度上呈消长关系;<400℃热处理时A和B均随温度升高而加强;900℃时A消失,B的强度远远大于原样中的A;C附有超精细结构谱(g″=2.04,g┴=1.96,A″≈A┴=19.5×10^-4T),C在热处理时呈现复杂的变化。结果表明,A吸收带属于叶蜡石八面体AI(Fe)-O4(OH)2中的Fe^3 ,B吸收带归于八面体AI(Fe)-O2(OH)4中的Fe^3 ,C吸收带是无机自由基(如AI-O^-Si)和有机自由基的叠加谱;900℃热处理后八面体层中配位发生了变化:AI(Fe)-O4(OH2)→AI(Fe)-O5 H2O↑,AI(Fe)-O2(OH)4→AI(Fe)-O4 H2O↑;类质同象置换AI^3 的不仅有Fe^3 ,而且有Fe^2 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