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62篇 |
免费 | 641篇 |
国内免费 | 11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篇 |
大气科学 | 484篇 |
地球物理 | 400篇 |
地质学 | 2639篇 |
海洋学 | 452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297篇 |
自然地理 | 2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162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157篇 |
2019年 | 167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121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69篇 |
2014年 | 242篇 |
2013年 | 175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216篇 |
2010年 | 231篇 |
2009年 | 231篇 |
2008年 | 209篇 |
2007年 | 207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104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86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47年 | 2篇 |
1943年 | 4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4篇 |
1936年 | 2篇 |
193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珠江三角洲地热田远景的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时区域地质、地温场、活动断裂、新生代火山活动、断块构造、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构造应力场等与温泉分布关系的分析,认为珠江三角洲并非少有温泉或地热田。可是具有良好地热田远景的区域。就地热田远景区而言,南部地区较北部地区好,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好。由于地温较高地区构造活动性较强,因此也是灾害性地质现象较集中发生的部位。 相似文献
993.
重庆市轻轨一号线工程布置于具有山城特色的地质环境中,埋置深度的选择是一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工程地质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特点确定了选择埋置深度的原则,通过工程类比给出了最小安全覆跨比标准,并针对各车站和区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埋置深度建议。 相似文献
994.
995.
1998-2009年重庆市磁器口古镇旅游用地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户调查,分析了1998-2009年重庆市磁器口古镇旅游用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998-2009年间磁器口古镇旅游地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2-2005年是旅游用地增长最快的时期,早期以单位占地面积较大的商家为主,此后小商户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空间格局看,旅游用地从早期沿核心街道南北两端集中布局模式,逐步演变为向外围街道扩散的均衡布局模式.旅游餐饮、购物和娱乐是磁器口古镇最重要的3种功能.但不同时期3种功能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以商户数为标准,旅游购物是最重要的旅游功能:但若以用地面积作为衡量指标,除2002-2005年外,在各时期餐饮功能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此外.旅游餐饮用地格局从分散布局特征逐步演变为南北两端集巾分布,且餐饮功能表现岀向核心街区外同扩散的趋势:旅游购物用地则在古镇南部入口处集中分布;旅游娱乐用地则存街区中部和北部沿江地带相对集中分布. 相似文献
996.
重庆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重庆岩溶区景观格局框架, 辨识影响景观格局的驱动因素。结 果表明: 重庆岩溶区景观分布不均匀,少数几类控制着整体景观。嵌块体几何形状较复杂,被分割 程度较低,破碎化现象不明显, 空间异质化程度低。各亚区景观多样性, 均处于最大值2.81 的中 间段, 有一种或少数几种景观类型起支配地位。人工干扰程度和丰富度依I、II 和III 区地势降低 的态势而增加, 异质化程度、不均匀性和优势度则呈相反趋势。分维数差异不明显, 形状指数变幅 较大, 不同区景观嵌块体几何形状较复杂且差异悬殊。森林景观嵌块体密度和分离度按I、II 和 III 区的顺序依次增加, 耕地、园地和居民工矿用地则分别依次减少。边界密度除了III 区水域为 63.03 外, 其余都在1.82~9.14 之间。景观整体特征I 和II 区相似, 而与III 区存在显著差异。内地 质作用在大的环境背景下控制着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的基本框架, 外营动力在较短时空尺度上 决定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的纵深态势。研究可为区域岩溶景观格局调控、景观规划和生态经济的 持续发展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为岩溶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积累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97.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Bremner法),研究了川西北不同程度沙化草地(未沙化、轻度沙化、中度沙化、重度沙化、极重度沙化)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的有机氮组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提高,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0~20 cm土层变化最明显,土壤酸解全氮(TAHN)、非酸解氮(NAHN)、酸解氨态氮(AN)、氨基酸态氮(AAN)、氨基糖态氮(ASN)、未知态氮(HUN)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90.58%、69.28%、91.44%、91.01%、87.77%、88.99%;与未沙化草地相比,极重度沙化草地有机氮组分含量显著降低,且下降幅度呈现出AAN> AN> HUN> ASN> NAHN特征,表明AN、AAN较ASN、HUN、NAHN对生态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不同沙化阶段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降低幅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呈现出沙化前期降幅相对较大,沙化后期降幅相对较小的变化特征,表明草地沙化前期土壤有机氮素流失更为严重.因此,及时对沙化草地的治理,对于防治沙化草地氮素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整理利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三峡工程建成后随水库年度运行将在库区两岸形成垂直落差30m的永久性消落带,最大出露面积达11000hm^2,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土地整理,合理利用消落区内土地资源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而且对于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也有积极意义。重庆市开县消落带土地面积达4250hm^2,利用潜力巨大,且其开发利用模式极具代表性。在总结国内水库消落带利用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开县实际,提出4种消落带土地整理利用模式,即工程防护模式、季节性农耕模式、生物工程模式、水产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999.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与更新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 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有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为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除石漠化稀疏草丛植被极少外,随着干扰区群落的自然恢复,群落的高度(0.49~15.56 m)上升而密度(468.50~0.31株/m2)下降,总盖度呈高(0.85)→低(0.50)→最高(0.90)→次高(0.80)的变化;群落生物量(7.74~131.42t/hm2)逐渐积累增大,随高度的升高和草本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的减少而增加;物种数(14~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89~4.13)升高,生态优势度在演替的前期(0.28)和后期(0.23)较高,中间较低且保持相对稳定(0.10~0.16),均匀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和顶级群落相比,干扰区最大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10.82 m、42.02t/hm2和0.29.针对干扰区植被恢复缓慢的现状,分析了喀斯特干扰区形成机理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提出了干扰区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3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大面积处于极度退化下的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