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723篇
海洋学   106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钾长石粉酸浸除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郑骥  马鸿文等 《地球科学》2001,26(6):657-660
在利用钾长石粉合成沸石分子筛和制取碳酸钾技术中,铁的存在会降低沸石的白度。对北京平谷、天津蓟县、内蒙白云鄂博三地钾长石粉进行硫酸酸浸除铁实验,获得最大铁浸出率分别为88.6%、93.2%和64.6%,且前两地钾长石粉中铁的浸出行为相似,酸浸除铁效果均优于白云鄂博钾长石粉。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硫酸浓度、酸浸温度和时间对除铁效果的影响,表明三者对不同地区钾长石粉酸浸除铁效果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钾长石酸浸除铁反应开始时,铁的溶解极快,反应速率主要由化学反应控制;其后溶解相对缓慢,反应速率则由扩散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52.
我国水平地带性土壤中有机质的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王秀红 《地理科学》2001,21(1):19-23
主要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对我国水平地带性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概括,进而探讨了在不同自然和人因素影响下,土壤有机质的累积状况与稳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53.
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氢离子相互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研究了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H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氢离子输入土壤后可以转化为表面正电荷,可溶性铝和可交换性酸,但是由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不同,不同土壤中H+三种去向的贡献不同。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是由于土壤表面Fe-OH,Al-OH的质子化造成的,因此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的能力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密切相关,从而可变电荷土壤中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的贡献比恒电荷土壤中的大。H+转化为可溶性铝的能力与土教育部 的矿物组成密切相关,随着H+输入量的增加,土壤中可溶性铝的含量也增加。可变电荷土壤中可溶性铝增加的顺序为红壤>赤红壤>铁质砖红壤,在H+的加入量小于15mmol/kg时,黄棕壤的可溶性铝介于红壤和赤红壤之间,当H+的加入量大于约15mmol/kg时,黄棕壤的可溶性铝略小于赤红壤,棕壤的可溶性铝明显小于红壤和赤红壤,但比铁质砖红壤高,恒电荷土壤的可变性酸量明显大于可变电荷土壤,但从总的看来,H+加入量的变化对可交换性酸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4.
为控制金矿开采废岩和选冶废料的酸化 ,利用净产酸量、净产酸势实验和柱淋溶实验 ,研究了猫岭 王家崴子金矿区采矿废石和尾矿的酸化情况。结果表明 ,在废石和尾矿的堆放过程中会发生酸化 ,且废石的产酸量远高于尾矿的产酸量 ,氰化尾矿的产酸量高于浮选尾矿的产酸量。但是 ,12 0天的淋溶实验表明 ,各种采选废物在短期内酸化现象不明显 ,与本区采矿废石和尾矿低的含硫量和系统中的缓冲能力及其外部环境因素有关 ,也反映了废物漫长的酸化过程。本研究结果为金矿开发废碴的环境管理和酸化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黄国龙  陈贤春 《铀矿地质》2001,17(6):341-347
根据水成铀矿成矿理论,本文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发展演化史,新构造运动特征,古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铀源及找矿目的层岩性,岩相,地层结构,厚度,埋深,产状等因素综合分析,认为该盆地西北部某些地段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条件。牛鼻子梁以东是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的地区,其中冷湖地区具备形成大型层间氧化带的条件,是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6.
李坝浊积岩型金矿床赋存于西秦岭北带中泥盆统李坝群浊积岩建造中,赋矿围岩蚀变主要为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和碳酸盐化,且蚀变分带明显。通过对该矿床各种蚀变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元素在碱交代-K交代及酸交代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SiO2含量,Fe2O3含量,LREE/HREE,∑LREE,(La/Lu)cn,(La/Sm)cn,(Tb/Yb)cn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等随着K交代作用强度的增强,显示出规律性的变化。最后讨论了K交代作用及酸交代作用与金矿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区域酸性沉降的数值研究 I. 模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王体健  李宗恺  南方 《大气科学》1996,20(5):606-614
建立了一个三维时变的欧拉型区域酸性污染物沉降模式,模式包括源排放、平流输送、湍流扩散、干沉积、气相化学、液相化学及湿清除等六大部分。考虑到计算条件的承受能力和应用性的要求,在把握酸沉降形成的关键过程的前提下,合理地简化设计模式。相对于国内已有的工作,本模式在干沉积、气相化学、液相化学和湿清除等方面均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58.
59.
60.
李克让 《铀矿地质》1995,11(1):25-31
本文从研究国外超大型铀矿床特征和分类入手,总结其铀成矿地质条件,结合我国北西部地质特征、矿化分布特点,认为我国北西部今后寻找超大型铀矿床主要是中新生代可地浸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其次是伟晶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及奥林匹克坝型(即隐爆角砾岩型)的铀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