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6篇
  免费   781篇
  国内免费   1967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855篇
地质学   5087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244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216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区分"源兆"与"场兆",系地震预测探索中的重要课题。根据云南4组6级以上地震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资料,系统分析了强震源兆的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6级多强震的源兆区,即震中距100 km范围内,异常项目计有水位、水温、水氡、水汞及气汞;以中期、短期异常为主,临震异常很少;源兆异常台站和台项的比例均高于场兆。这些流体源兆特征的认识,可为利用流体异常判断地震危险区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92.
文中对含两种不相混流体的饱和孔隙介质模型进行了波场模拟,该模型基于封闭型系统假设,考虑了流相与固相的相对运动和孔隙率、饱和度(毛细管压力)的松弛机制,可以较好的模拟波场的数值衰减。与目前常用的等效流体方法和基于开敞系统假设的非饱和孔隙介质模型相比,更符合勘探阶段的实际情况。前人对该介质模型平面波的速度和衰减做了一定的研究,但对整个波场的计算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推导了该模型包含毛细管压力和孔隙度松弛机制的波动方程,并利用有限元的方法进行了波场模拟,并对波场特征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地震频段,非湿相位移波场中慢波p3较为清晰;毛细管压力(饱和度)和孔隙度的松弛效应对非湿相流体位移有较大影响,随松弛系数的增大,位移减小。  相似文献   
993.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测井响应对孔隙流体不敏感,应用传统测井解释图版划分流体类型精度较低.机器学习技术通过学习更多维度的特征,可以建立合适的流体识别模型.相较于单一算法,集成学习可以通过联合多个专家模型提升预测精度,但是不同的集成学习策略性能差距较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tacking算法,通过平均影响值法寻找敏感测井曲线作为输入,利用不同的特征集构建多个子模型,并使用不同集成策略将其组合为若干性能更佳的专家模型进行训练,同时引入独立专家避免过拟合,将专家模型的预测结果通过交叉验证的方式进行模拟预测,最后应用元学习器预测最终结果.将该方法用于库车坳陷迪北气藏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测试准确率可达93%,优于CatBoost模型和XGBoost模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4.
针对湖南保靖地区地表覆盖层复杂、地下高陡构造多变、地震勘探资料信噪比低,以及页岩气储层与周围泥岩层波阻抗对比度小等特点,研究敏感测井曲线重构与优化处理、地震资料相控非线性反演和叠后地震属性流体检测的综合储层评价方法。通过对多条测线的地震资料反演和流体检测并与实钻井结果对比,获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初步验证了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作为基础理论研究,讨论了热弹性P波在有流体夹层介质中的传播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热弹性波在流体夹层的传播中,不仅存在反射波、透射波,而且,还伴随有具有相同传播速度的温度波;且其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均为复数,并与介质的物性参数及夹层厚度有关。同时指出反射波、透射波的振幅、位相均受介质的物性参数及夹层厚度的影响。此外,还表明夹层中往返震荡的层间波是一系列正传热弹性波和反传热弹性波的叠加。  相似文献   
996.
孙小龙  王俊  向阳  王熠熙 《地震》2016,36(4):120-130
基于《中国震例》记录的1966年以来的震例, 按异常测项和变化类型分类统计了与地下流体相关的异常数量与震级、 震中距、 持续时间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 中国大陆M6.5以下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数量与震级无相关性, M6.5以上地震异常数量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多, 二者呈指数关系; 地下流体异常多集中于距震中300 km范围内, 且各测项间无明显区别, 异常数量与震中距之间呈Gamma分布特征; 地下流体异常时空演化主要表现为 “向震中收缩”、 “构造控制”和“相对集中”三种典型特征, 震前异常数量主要表现为“持续增长”型和“先增后减”型两类, 且以“先增后减”型居多。 本文统计得到的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可为今后地震预报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97.
良山钼矿是近年来赣中地区新发现的钼矿,浅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南华系浅变质岩系的构造裂隙中,矿石类型以含辉钼矿石英脉为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含辉钼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呈星散状随机或成群分布,其形态多样,大小集中在2~15 μm,包裹体的类型主要有纯液相包裹体、富气相两相包裹体、富液相两相包裹体和含液体CO2三相包裹体4类,其中以富液相两相包裹体最为发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36~298 ℃,盐度为1.22%~10.11%NaCleqv,密度为0.78~0.99 g/cm3,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较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估算为13~70 MPa,形成深度为0.5~2.6 km。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以H2O为主,气相中还有少量的CO2和CO。H、O、S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的δD值介于-61‰~-57.9‰,δ18OH2O值介于-3.32‰~-0.52‰,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成矿热液中的δ34S值介于-1.8‰~+1.9‰,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综合成矿地质特征及相关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可能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属于岩浆热液流体,混合作用及钾化作用是促进金属富集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推测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钼矿。  相似文献   
998.
为探究黄河口凹陷研究区玄武岩喷发对相关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从粘土矿物、沸石及微量元素分析入手,明确莱北斜坡带古近系不同层位孔隙流体性质变化,建立火成岩发育区砂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演化模式:沙一段和沙二段沉积时期,受小规模玄武岩喷发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碱性水介质影响,砂岩中钠长石化和碳酸盐岩胶结普遍,碎屑颗粒表面发育白云石膜,见石英溶蚀现象;东三段三角洲砂岩储层受沙一段暗色泥岩中析出的卤水及陆源淡水输入影响,叠加后期富铁镁质孔隙水混合影响,成岩作用以弱碱性水介质条件下沸石溶解、粘土矿物转化与钠长石化为主;东一段和东二段沉积时期玄武岩广泛发育,不稳定富铁镁矿物的强烈水解,导致孔隙流体富含铁镁质,以低硅沸石的沉淀与溶蚀为特色。与玄武岩喷发相关的局部沸石沉淀与溶解以及玄武岩喷发形成的“工字型”构架对东营组砂岩孔隙的保存有利;而沙一段和沙二段沉积时期碱性水介质下形成的栉壳状白云石抑制了石英的次生加大,碱性水介质下的石英溶蚀现象普遍,有利于其砂岩孔隙的保存。  相似文献   
999.
中生界侏罗系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石油勘探与开发目的层之一,侏罗系油藏受前侏罗纪古地貌影响较为显著。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均一化温度测定和包裹体丰度(GOI)分析、定量颗粒荧光(QGF、QGF-E)研究以及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等实验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油气包裹体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及定量化分析研究,揭示了侏罗系油藏形成时间、充注过程及油气包裹体与油气运移、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油藏存在晚期充注,早期充注少或油藏遭受调整,早期生成的烃类现今仅以沥青的形式赋存,现今烃类流体主要为晚期成藏的产物。侏罗系石油大规模充注期为(108.3±2.0)~(116.5±2.0)Ma(早白垩世中期),具有垂向运移聚集的特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油藏早期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晚期构造活动调整了油气藏的形态及局部富集。侏罗系在晚期成藏过程中没有形成过叠合连片的大规模的油藏,只在局部构造上形成规模较小的“小而肥”的独立油藏。  相似文献   
1000.
黑龙江省铜山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武广  刘军  钟伟  朱明田  糜梅  万秋 《岩石学报》2009,25(11):2995-3006
铜山大型铜矿床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是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最著名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矿体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和中奥陶世多宝山组安山岩、凝灰岩中,铜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铜山铜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的演化.成矿早阶段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420℃~>5500C之间,流体盐度介于13.72 wt%~59.76 wt%NaCl eqv之间;中阶段为铜山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_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1℃~417℃,流体盐度介于2.96 wt%~14.04 wt%NaCl eqv之间,主成矿期成矿流体总体上属H_2O-CO_2-NaCl体系;晚阶段仅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2℃~218℃,盐度介于3.71 wt%~15.96 wt%NaCl eqv之间,表明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早、中阶段的流体均为不混溶流体,流体沸腾作用是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主要机制.铜山矿床形成于陆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