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论海洋底铁锰结核(壳)核心物质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海洋底铁锰结核(壳)核心物质的起源。不仅剖析了铁锰结核(壳)核心物质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时空分布及其属性,而且揭示了铁锰结核(壳)核心物质的起源、演化、现今性状与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同时还建立了铁锰结核(壳)五元核心物质分类模式;并且提出了铁锰结核的积成、裂解、再生和再造等一系列观点,指出了在铁锰结核(壳)矿床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2.
《海洋地质》2005,(4):36-75
古溶洞系统是碳酸盐岩储层的一种重要的类型,它是近地表的喀斯特作用和后期的埋藏压实作用与成岩作用的产物。在现代和古代溶洞系统中,地质家们已经研究了与古溶洞储层有关的裂缝、角砾岩和沉积充填物等的特征与起源。在本文中,本人就利用这种古溶洞储层的相关信息,对古溶洞储层以及与它们相关的规模、孔隙网络和空间复杂性等的一般演化过程进行了重建。 古溶洞储层中的空间复杂性是由近地表作用及埋藏作用造成的。近地表作用包括溶解侵蚀作用、碎屑沉积作用、化学沉淀作用和局部发育的裂缝作用、角砾岩化作用和洞顶与洞壁的坍塌作用等。当溶洞系统沉人地下之后,埋藏作用就开始了。残余的溶洞通道通常会发生坍塌,而早期形成的角砾碎屑也会发生再角砾岩化。通道周围及上方地层的差异压实作用会形成裂缝、裂纹角砾岩和镶嵌角砾岩等。近地表作用和埋藏作用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典型的具有多种级别上的非均质性的复杂储层。 具有古溶洞起源的含油气储层一般都是合并的坍塌古溶洞系统的产物。在一个溶洞系统中,通道合并成为更大的、连通的孔隙带是复杂不整合面上的多个溶洞形成期的联合作用以及埋藏过程中围岩内发生了裂缝和角砾岩化的溶洞系统的坍塌作用的结果。这种联合作用所产生的空间复杂的储层的宽度可以达到几百米至几千米,并且常常能够形成大型的勘探目标。合并的坍塌古溶洞系统的最终规模、孔隙网络类型和空间复杂性等都是它们从近地表的演化到埋藏至更深的地下的演化过程的结果。合并坍塌储层的假说解释了所观察到的储层的规模及其空间复杂性。  相似文献   
93.
中国含油气区大地构造研究,从槽台观点到板块构造基础理论,应用到东部地区着重研究了陆缘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层结构、运动和发展规律。阐明自印支期以来新全球构造阶段地壳深部活动机制,有效地解释了中新生代裂谷,裂陷盆地的起源和演化,以及构造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直至成藏的控制作用,为油气勘查从陆地到海域发现大批油气田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4.
手持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一个用于辨别方向的指北针,按规定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这就是定向运动.  相似文献   
95.
《海洋世界》2010,(11):8-8
科学家近日表示,在中国南部的一个岩洞里发现的距今10万年的人类颚骨和牙齿化石,有可能展开人类起源的新篇章。2007年,由中美古生物学者组成的考察队在智人洞发现了该化石。  相似文献   
96.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2006,26(5):702-709
关于现代人起源主要有两种学说:多地区进化说和近期出自非洲说。文章介绍了中国人类进化的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构成这个假说的基础的中国资料为多地区进化说提供实证。其直接证据来自人类化石,包括中国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学上的镶嵌,中国化石中有表现西方基因的形态学证据。另外,本文还简略介绍了用DNA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目前达到的结论,并从体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环境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诸方面的资料对这个结论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97.
一些学者研究表明,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对文明起源、王朝盛衰、民族关系、人口分布与迁移,还是对历史上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水成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地层水离子组合特征显示出海相地层水以及富溴泥页岩和煤层压释水侵入的特点,整体表现为富溴的压释水和海相地层水混合,原始沉积水和淡水的影响较小。由于海相地层水和富18O而贫氘的压释水对原始沉积水的侵入和替换,地层水的氘、氧同位素值增大。须四段地层水更为强烈的水岩反应造成其相对须二段地层水更高的氧同位素值这一反常现象。尽管Cl-、Na+、Br-等含量似乎只受控于地层水的混合,但是K+、Ca2+、Mg2+、和Fe2+、HCO3-、SO42-等变化则明显受水岩反应的控制,文中提出的成岩假设与须二段和须四段地层水中上述离子变化及前人的成岩研究相符,不同的水岩体系造成两者地层水化学特征的差异性,须四段更为开放的水岩反应体系使得其相对须二段地层水富Ca2+、Mg2+和Fe2+,但贫K+,这些离子差别可以很好地区分两者中的地层水。  相似文献   
99.
石卓  金旭  管彦武  陈晓冬 《世界地质》2010,29(3):485-489
赤峰热水镇地热田内发育有南北向、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构造,这些断裂大部分为张性断裂,并构成地热田热水上升的主要通道。热水的补给区在远离地热田的西部和北部山区,天水从此处渗透到地下深处,缓慢流动到地热田下部,被侵入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所构成的热源以热传导方式加热,再沿断裂、裂隙上升,形成了地热田浅部热水储集层。本地热田热水属于天水起源的中、低温裂隙水。  相似文献   
10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0000034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We synthesize significant recent results on the deep structure and origin of the active volcanoes in mainland China.Magmatism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rc and back-arc areas is caused by dehydration of the subducting slab and by corner flow in the mantle wedge,whereas the intraplate magmatism in China has different origins.The active volcanoes in Northeast China(such as the Changbai and Wuda-lianchi) are caused by hot upwelling in the big mantle wedge(BMW) above the stagnant slab 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and deep slab dehydration as well.The Tengchong volcano in Southwest China is caused by a similar process in the BMW above the subducting Burma microplate(or Indian plate). The Hainan volcano in southernmost China is a hotspot fed by a lower-mantle plume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acific and Philippine Sea slabs' deep subduction in the east and the Indian slab's deep subduction in the west down to the lower mantle.The stagnant slab finally collapses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mantle,which can trigger the upwelling of hot mantle materials from the lower mantle to the shallow mantle beneath the subducting slabs and may cause the slab—plume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