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2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中国GIS协会年会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出席年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作重要讲话200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即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年会)10月29日至31日在武汉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出席年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  相似文献   
32.
知识产权贸易下的全球地缘科技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段德忠  杜德斌  谌颖 《地理研究》2019,38(9):2115-2128
中国崛起,关键在于科技崛起。在当前技术针对与封锁的国际环境中,探讨建构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创新网络和科学制定中国未来科技战略是当前创新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交叉之下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明晰全球地缘科技格局及其演变过程则是基础所在。本文基于2001—2015年全球国家(地区)间的知识产权进出口数据,在研究全球知识产权贸易格局和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全球地缘科技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① 全球知识产权贸易网络两极分化显著,是一典型的小世界网络,以美国为核心的金字塔结构不断夯实;② 基于敏感性和脆弱性模型阐释的全球知识产权贸易的非对称依赖性进一步验证了美国是全球地缘科技格局的核心,且其核心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33.
腾越自古就是滇缅贸易的重要口岸,地理位置优越。随着1902年腾越海关的设立,促使近代滇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滇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腾越关设立的背景原因、机构沿革和近代滇缅贸易的兴衰,着重分析了腾越关和近代滇缅贸易的特点及影响,认为近代滇缅贸易既有体现帝国主义经济掠夺的一面,也有滇缅双方互补互利的一面。近代滇缅贸易的发展,导致滇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大市场;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商业资本积累,同时带动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缓慢发展。对今天研究滇西经济和口岸开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4.
任亚文  杨宇  王云  刘毅 《地理学报》2023,(2):371-385
半导体产业是国际劳动分工的典型代表,在关键生产环节的全球贸易中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通过构建全球半导体贸易关系矩阵,采用基尼系数和贸易依赖指数,对半导体制成品、设备和材料的跨境贸易流和依赖关系演化以及贸易组织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全球半导体贸易空间不平衡性极强,尤其是材料和设备贸易在供需两侧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或地区;(2)中国替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贸易主体,并且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共同塑造了制成品和材料贸易的区域化体系,但其设备贸易对欧美国家或地区存在高度依赖;(3)半导体生产模式推动了亚洲在制成品和材料贸易中的区域化,美国、欧盟及日韩等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构建排他性创新网络、设置贸易壁垒维持了其在半导体设备贸易中的垄断性优势。半导体设备贸易的垄断性和制成品、材料贸易的区域化共同构成了全球半导体贸易的特征,这些演化特征将在未来贸易中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35.
杨宇  任亚文 《地理研究》2023,42(1):1-16
全球能源治理是当前能源话语权塑造的重要形式,其本质是能源利益主体间围绕多元能源议题而构建的关系网络。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各能源组织的架构、功能、绩效以及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占据了主要内容,而对于全球能源治理的整体结构以及内部关系却未能有进一步探索。本研究认为,能源组织与实际贸易存在交互关系,将二者相结合来进一步呈现和解释全球能源治理架构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为时间节点,收集主要能源组织的属性数据与各国之间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数据,将国家间在能源治理组织的常态化合作关系与实际发生的能源贸易关系作为分析基础;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全球能源治理网络,探析其基本结构以及出现的“边界重构”现象。研究发现:(1)能源组织网络与能源贸易网络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在两种网络对比中,美国与俄罗斯均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已经成为能源贸易大国,但在全球能源组织合作中不具优势,与传统能源利益集团之间缺乏正式的治理合作。(3)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主要被划分为欧盟以及亚太-北美“社区”,其中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占据“核心”地位;而以单一能源输出为主导功能的出...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剧变,新冠疫情、“碳达峰”目标以及RCEP和CPTPP等新型国际经贸规则对我国的产业和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电力需求产生影响。针对2021—2040年华东地区的电力需求,在设定新冠疫情影响中长期化、2030年“碳达峰”目标实现、国际经贸格局变动如中国成功加入RCEP和CPTPP等情景基础上,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和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等方法,预测2021—2040年各省市的GDP及产业结构等宏观经济数据和发展趋势,并采用电力强度法对该地区电力需求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新冠冲击情景和综合情景下,四省一市的电力需求稳定增长;“碳达峰”目标实现情景下,各省市在2025年前相较于基准情景电力需求增长率略微提升,2025年之后的增长率相对放缓,RCEP情景则与之相反;由于各省市产业结构的变动,加入CPTPP对各省市的影响也将呈现不同倾向。  相似文献   
37.
中越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快速变化背景下,中越两国的贸易关系发展一直是亟待研究的课题。通过行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互补性指数分析了中越贸易近期发展状况。研究表明,中越贸易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贸易严重失衡,双方出口商品结构过于集中,产业内贸易比较松散等。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利用优势互补,扩大两国贸易。重视政府在促进双方经贸合作中的作用,加强相关部门的配合力度。二是中国应加大对越南投资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通过在越南投资实现产业转移对中越两国都有巨大利益,可以实现两国政府提出的"共利双赢"。三是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会,完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加强边境区域的合作。两国还需要进一步简化各自政府审批程序,改善行政环境,进一步降低非关税壁垒。  相似文献   
38.
中国稀土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美贸易摩擦到“科技冷战”以来,被誉为“高科技命脉”的稀土,日益成为国际博弈的前沿领域。在此背景下,厘清中国稀土进出口贸易流动态势、把握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中的地位变动,对中国资源安全格局的整体优化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长久维持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中国稀土进出口贸易数据、相关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指标及联合国投票数据,借助相互依存指数、地缘亲和度模型、GIS空间技术以及负二项面板回归等手段,探讨了中国稀土产品对外贸易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稀土贸易存在较大波动,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整体呈现“升—降—升”发展态势。② 中国稀土进口市场高度集中且路径依赖增强,出口市场逐步多元且路径依赖减弱。中国主要出口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中、下游产品,进口具有较低附加值的上游矿物类产品。③ 中国在全球稀土贸易相互依存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整体强化。中国与多数友好型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呈现优化态势,但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分歧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呈现恶化态势。④ 国家主体属性、国家间邻近性以及中国的贸易政策、贸易环境等对中国稀土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9.
王少剑  王婕妤 《地理学报》2022,77(5):1072-1085
随着区域间的连通性不断增强,土地资源通过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间接使用在土地资源利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有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成果十分匮乏。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区域贸易的视角核算了中国2012年30个省份和8大区域的隐含土地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隐含土地流动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贸易所占据的隐含土地量占全国土地总量的21.39%,各省平均38.54%的土地需求是通过其他省份土地满足的,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80%以上的土地资源消耗来自外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河北分别是最大的耕地、林地和牧业用地、渔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净流出省份(流出量占全省相应土地类型面积的42.26%、27.53%、38.66%和35.28%),而广东、山东和浙江是主要的土地净流入省份。农业土地(耕地、林地、牧业用地及渔业用地)的流动总体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用地流失规模最大,其主要流入华东和华南区域;此外,中国8.43%的耕地、7.47%的林地、6.41%的牧业用地、6.88%的渔业用地和18.35%的建设用地都通过国际贸易供给国外使用。本文的分析为解决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及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0.
冯锐  高菠阳  闫佳琪  胡桢培 《地理研究》2022,41(4):1054-1071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生产中所处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不同。一国能否从参与全球化中获益,日益取决于能否成功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在某一特定环节占据竞争优势。明确全球制造业大国的GVC地位,认识其国际分工及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TiVA数据库,测算世界59个国家及地区1995—2014年制造业GVC地位指数并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地位较高的国家及地区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及东亚,位于中亚、西亚、非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参与极少,近年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呈现不断向少数国家及地区集中的趋势。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地位较高,技术密集型地位指数较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附加值主要被少数掌握核心技术和价值链两端的国家及地区获得。从细分行业上看,核心国家及地区均呈现了分阶段演化的特征。在空间相关关系上,制造业整体和劳动密集型行业GVC地位指数均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且集聚程度先降低后升高,资本密集型行业GVC地位指数空间集聚分布最为显著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而技术密集型行业GVC地位指数空间集聚效应不明显。从空间集聚形式来看,大部分国家及地区GVC地位指数较低,贸易附加值被少数GVC地位较高的国家及地区获得。此外,外商直接投资、资本投入会抑制一国GVC地位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对于一国GVC地位的提升起促进作用,出口规模与一国GVC地位呈明显的正向关系,行政效能对于一国GVC地位无明显影响,但是行政效能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于GVC地位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