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332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116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3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01.
闽台铲状活动断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台湾大型铲状活动断裂系在深部(深5—100km)构成一系列向东倾斜、倾角为4°—10°的滑脱面,在近地表利用老断层的重新活动,形成NNE与NW向网格交叉的高角度断层。活动断裂系的地震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台湾东部。推断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是NW—SE向,缓倾斜、向西撒开呈扇状特征。断裂系中各断裂的滑动速率不同,东大西小。  相似文献   
102.
研究超镁铁岩中八面体假象蛇纹石和绿泥石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继1981年首次报导八面体假象蛇纹石之后,在同一超镁铁岩中又发现了一些八面体假象含铬绿泥石,后者是交代前者的产物。通过研究我们认为:1)八面体假象绿泥石中的Al、Cr等元素来自铬铁矿石;2)和八面体假象蛇纹石一样,八面体假象绿泥石的最初原生矿物也应为γ一橄榄石,后者的形成压力为140×10~8Pa(140Kb),相当于500公里的深度;3)包有八面体假象蛇纹石和绿泥石的铬铁矿可能是一种直接来自深部地慢的铬铁矿类型;4)藏北岩带的两处(安多和阿里地区)超镁铁岩中出现八面体假象矿物说明藏北超镁铁岩带(或岩带的几处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可能深于藏南超镁铁岩带。  相似文献   
103.
苏北箕状断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苏北盆地由多个小型箕状盆地组成,过去一直用“拉线作用”和“裂谷盆地”理论解释其成因,但大量地震资料显示,新生界地层“楔状实体”的形成除沉积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多次不均衡抬升削蚀所造成,实际是一个早第三纪残留盆地。新生代构造现象既是中生代时期构造作用的延续,也是始新世以来复杂应力环境作用的结果。印支-燕山中期,中国东部只受到太平洋-库拉板块一种力源作用,地层形变强烈,受力方向单一,以NW,NWW向挤压或左行剪切为主,发育了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始新世,由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冲撞引发的NE向挤压力加入到本区,使苏北盆地从此处在因两大板块非均速推进而产生的二元交变动力环境:印度板块力源占主导时,产生“右旋扭动”力偶,使燕山早-中期逆断层复活反转的同时,由于中国西部大陆的不断抬升,本区总的以沉积作用为主,而太洋板块力源占主导时又产生“左行剪切挤压”,在整体抬升基础上,斜坡-凸起处的过多蚀进一步加强了箕状盆地结构。两种力源的时空交替实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断-坳-隆”沉降-抬升构造旋回,利用裂变途径迹资料探讨了不同方向构的形成年代。  相似文献   
104.
本文论述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逊克县东安岩金矿床勘探中的应用效果;阐明了该方法在地质勘查中解决高阻脉状金矿体产状及埋深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惠民南坡前中生代断裂的平面分布和三维地震剖面特征的分析,识别出了一组在平面上相互平行,在剖面上具有负花状构造的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通过对负花状构造的形态及其卷入地层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组断裂带经历过两期不同性质的走滑运动,在中生代经历了较强的左行张性走滑,在新生代经历了较弱的右行压性走滑。其演化过程与鲁西地块上北北西向走滑断层的演化过程一致,均属于郯庐断裂区域性走滑作用所形成的帚状构造体系的一部分,郯庐断裂在中生代的左行走滑和新生代的右行走滑是控制其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6.
3维数字地形图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岚 《测绘通报》2002,(5):10-11
传统的纸质丝划地形图和2维数字地形图由于采用正形投影的方式表达地物和地貌,无法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地物的高程与破碎地貌,为了克服其在空间表示的应用方面的不足,提出建立3维数字地形图的想法,并着重探讨3维数字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和应用价值及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07.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发育着西藏最晚期的海相沉积,对这套海相沉积的研究,可提供关于西藏特提斯演化晚期的良好信息,本文对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遮普惹组的化石碳酸盐岩微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参考Wilson(1975)的标准微相,初步识别出10种微相和5种生物相类型。同时对遮普惹组中的砾状灰岩的成因机制作了有益的探讨,它完全是由沉积作用而成;胶结物不是源于物质的重新分配,而是台地边缘斜坡的等深流沉积。以此为基础,对西藏特提斯晚期沉积环境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笔者认为:岗巴-定日盆地在始新世Ypresian-Lutetian早期接受海侵;自Lutetian晚期开始,区内总体处于一种海退环境,但由于受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岗巴地区在Lutetian晚期-Bartonian晚期成为-深水坳陷盆地;至Priabonian早期,海水完全退出本区。  相似文献   
108.
德南洼陷位于临清坳陷东部德冠凹陷的东北部 ,洼陷面积约 3 10km2 ,平面上呈扇形 ,由主体洼陷和抬头寺次洼陷组成 ,延伸方向分别为北西向、北东向。两洼陷间是避雪店鼻状构造带 ,构造特征可简称为“两洼夹一凸”。德南洼陷内下第三系沉积有东营组 (Ed)、沙河街组 (Es)和孔店组 (Ek)地层。沙河街组内可划分为沙一段 (Es1 )、沙二段 (Es2 )、沙三段 (Es3)和沙四段 (Es4)。以湖泊相沉积为主。本区地温场低 ,平均地温梯度 2 75℃ / 10 0m ,生烃门限 2 80 0m。沙一段、沙三段暗色泥岩都有生烃潜力。模拟结果和实测资料都表明…  相似文献   
109.
从成矿构造动力学探讨脉状金矿床成矿深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柏林 《地质科学》2001,36(3):380-384
在综述国内外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脉状金矿床成矿动力学的新近研究成果后,根据成矿控矿构造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成矿流体运移机制、矿物结晶特点的关系认为矿物结晶发生于地震微破裂导致成矿流体压力骤降后的低压力阶段,由矿物包裹体压力并按静岩压力梯度推算的成矿深度要明显小于矿床的实际成矿深度.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成矿深度估算方法,其估算的成矿深度与目前大多数脉状金矿床中石英具有明显的韧性变形的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0.
小兴安岭地区黑河-北安段多年冻土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张艳  吴青柏  刘建平 《冰川冻土》2001,23(3):312-317
对于寒区公路工程,查清冻土工程地质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利用地质雷达和探孔来研究多年冻土的分布,为路基设计和处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黑北段分布有17段岛状年冻土,总长度为3.165km,主要分布于沼泽化湿地、泥炭层和草炭层极为发育低洼地带、多年冻土上限约1.5-2.0m,多年冻土厚度3-6m,主要发育有多冰冻土、富冰冻土、饱冰冻土,多年冻土地温较高,热稳定性较差,多年冻土处于强烈的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