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研究了放养密度对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生长、摄食以及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0d的野外试验观察,发现在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3.9、6.3、8.7和11.0kg/m3的微流水环境中,高密度组(D组)和低密度组(A组)的死亡率、日摄食量、饵料系数(FCE)和摄食率差异显著(P0.05);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的最终体重、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重(DWG)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单位水体日增重显著升高,最终体长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高密度组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和灰分所占的比重越大,而在粗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方面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各种因素,建议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阶段的养殖密度为6~9kg/m3。  相似文献   
272.
气候因子对渤海冰情影响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北极涛动、北极海冰和西伯利亚高压等气候因子对渤海海冰年际变化的影响。统计表明西伯利亚高压是影响渤海海冰年际变化最重要的因子。秋季北极海冰密集度、冬季北极涛动与渤海冰情显著相关,它们可能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从而影响渤海海冰的严重程度。利用回归分析得到渤海冰情等级与西伯利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之间的统计关系,回归结果较好的反映了渤海冰情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273.
利用采集自阿尔泰山南坡森林上限3个采样点的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 Ledeb.)树芯样本,研制其树轮宽度年表。与区域内6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化宽度年表与6月平均气温相关较好,最高相关系数达0.675(p<0.0001)。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温度的重建方程,调整自由度后的方差解释量为45.6%(1962~2012年)。过去359年来,阿勒泰地区平均气温变化存在7个偏暖(1667~1681年、1714~1728年、1747~1779年、1787~1800年、1862~1887年、1935~1968年、2000~2012年)和6个偏冷阶段(1682~1713年、1729~1746年、1780~1786年、1801~1861年、1888~1934年、1969~1999年)。并存在5个温暖年、54个偏暖年、252个正常年、37个偏冷年、以及11个寒冷年。6月平均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830年(22.35℃),最低温度出现在1985年(17.87℃)。功率谱分析显示该重建序列存在30.0年、7.4年的显著准周期(p<0.05)和6.4年的较显著准周期(p<0.10)。  相似文献   
274.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极端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风   总被引:70,自引:16,他引:54  
武炳义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9,23(6):641-651
依据资料分析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呈反向变化关系,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异常偏高(低)时期,30~50oN的亚洲大陆中部气压显著偏低(高),致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减弱(增强)以及亚洲大陆北部气温显著偏高(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异常变化对北大西洋涛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其对北半球海平面气压、850 hPa温度的影响也明显要弱于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5.
2018年和2021年末我国南方分别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对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比分析这两次低温雨雪天气成因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两次过程期间,对流层中层中高纬阻塞流场显著,阻高位于贝加尔湖西侧,脊前偏北气流在下游横槽后部堆积,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增强。东传的Rossby波在阻高区域发生能量频散,利于阻高减弱、崩溃,横槽转竖引导槽后冷空气南下,导致地面强烈降温,同时在西伯利亚高压东侧和南侧,低频风温度平流是造成强降温的主要原因。低纬南支槽活跃,向北的暖湿空气与中高纬南下的冷空气汇合,造成我国南方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冻雨天气。与2018年过程相比,2021年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降水范围小,关键区降温幅度更大,是因为2021年过程期间Rossby波能量频散更快,阻高维持时间较短,冷空气从中高纬地区直接南下侵袭我国,而2018年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发生堆积、西折,向南渗透时势力减弱。  相似文献   
276.
研究汞的历史环境水平,对于认识人为汞的再排放和评估汞污染治理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然而全球大气汞的监测站点和监测数据有限,因此需要利用代用资料来表征大气汞的长期变化。树木年轮是记录大气汞变化趋势的潜在优质档案。本研究建立了阿尔泰山南坡青河地区1821-2014年的树轮汞浓度变化序列,分析了气候对树轮汞浓度的影响,并从全球和区域角度探讨了汞浓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821—2014年青河地区平均树轮汞浓度为1.36±0.28 ng·g-1。相关分析显示树轮汞浓度变化与年平均最低气温(r=0.268, p<0.05, n=57)和平均水汽压(r=0.326, p<0.05, n=57)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2分钟风速呈显著负相关(r=-0.356, p<0.01, n=57),表明气候可能会影响树木年轮中汞的积累。1820s—1980s树轮汞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在此期间出现1850s—1860s中后期和1980s中后期两个峰值。1990s—2000s初期树轮汞浓度相对平稳。自2000s中后期,树轮汞浓度逐渐下降,可能与各国相继实施空气污染控制法规有关。  相似文献   
277.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不仅能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提供关键参数,也是树轮气候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利用位于新疆西北部萨吾尔山南坡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树木年轮宽度资料,建立了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树轮宽度年表,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法分析了树轮年表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宽度年表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一致性,可能包含较为丰富的气候信息。树轮年表参数有较一致的规律性:平均敏感度、标准差和信噪比随海拔高度降低逐渐增大;反映树轮对环境要素响应滞后效应的一阶自相关系数随海拔高度降低而减小。(2)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树轮宽度年表与生长季温度(5—9月)的正相关逐渐减弱,直至变为负相关;与反映水分状况的气象要素(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由不显著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P<0.01)。萨吾尔山南坡海拔2000~2100m是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宽度对气候响应关系发生转折的关键高度。(3)位于下树线区域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宽度受年降水量(上年7月至当年6月)和当年生长季(5—7月)最高气温共同影响,具备开展区域干旱指数重建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