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8篇
  免费   470篇
  国内免费   589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282篇
地质学   2094篇
海洋学   534篇
综合类   238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 毫秒
991.
西湖凹陷R气田由于埋藏深、地震资料品质差,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效果不理想。2016年,通过斜缆宽频+多船宽方位的采集方式得到了高质量的双宽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双宽地震资料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优势。由于R气田H7层以下主要受裂缝控制,裂缝预测的准确性关系到H7层以下油气层的开发效果。以往预测裂缝的方法只能通过地震属性和相干体定性预测,精度往往不高;通过应用双宽地震资料开展裂缝预测,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各向异性因子,从而得到裂缝密度的分布,通过裂缝密度可以表征裂缝的发育程度和方向。从预测结果来看,H7层以下裂缝较发育,且裂缝方向与解释大断层方向一致,其中H11层比H8层断裂更加发育,可以很好的解释H11砂体比H8薄但产能比H8高的矛盾;通过求取的裂缝密度,也可以预测甜点的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元城地区野外地质露头与井下裂缝特征,结合构造应力场背景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该区构造裂缝以斜交于最大主应力的单条裂缝为主,尤其以SWW-NEE或近EW向裂缝和NNE-SSW或近S-N向裂缝较为发育,并发育少量对应的NW-SE和NE-SW向共轭裂缝。2)根据露头区裂缝系统的切割关系,NE向和近S-N向延伸的裂缝为后期发育, NW向和NEE向延伸的裂缝为早期发育;3)燕山期北西-南东向压应力场背景下,早白垩世末构造抬升造成的主应力差是早期共轭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喜山期区域北东-南西应力挤压是后一期延伸裂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为发掘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卵巢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基因,采用IlluminaHiSeqTM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罗氏沼虾卵巢发育四个时期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所测序列经质控、组装后比对到NR、String、Swiss-prot、Pfam、GO、KEGG数据库中注释,并进行差异基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样品共产生221580604个Cleanreads,拼接获得95379个Unigenes。分别对四个样品测序文库进行两两比较,共检测到660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显著上调基因2410个,显著下调基因4195个。GO功能分类显示,共有6422条unigenes可分为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3大类59分支,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糖类转运、氨基酸合成、酶活性、细胞膜组成等。通过KEGG通路注释,共有8423条unigenes被注释,涉及184种代谢途径,有7个代谢通路与卵巢发育相关,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结果显示,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氨基丁酸神经元突触、鞘糖脂生物合成、氮素代谢等通路富集显著。此外,对SSR与SNP分子标记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罗氏沼虾卵巢发育机制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994.
岩石类型中的孔喉特征对储集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青西凹陷下白垩统储集层中的含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进行薄片观察、矿物X衍射定量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Qemscan系统分析和压汞分析,结果发现,含白云质泥岩中黏土矿物含量高,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含部分黄铁矿晶间孔及微裂缝,粒内孔数量较少,微米级孔隙(孔径10~200μm)数量居多;泥质白云岩中白云石含量高,以矿物颗粒粒缘缝、粒间孔、微裂缝及有机质收缩缝为主,偶见有机质溶蚀孔、黄铁矿晶间孔,纳米级孔隙较多,主要为20~200μm。通过两类岩性中孔喉特征差异初步分析,认为矿物组成、压实作用、有机质成熟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5.
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探讨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与分布特征、建立沉积模式,系统收集与整理了扬子陆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与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大量数据,选取贵州省三都县渣拉沟及四川省筠连县昭104井两个典型剖面与井岩芯进行了系统观察与采样,对扬子陆块范围内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岩性与沉积相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早古生代以来,扬子陆块受被动大陆边缘扩张与陆缘造山挠曲坳陷两类成盆环境影响[1-2],牛蹄塘组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扩张环境,缘于上升洋流与缺氧事件复合沉积模式,富有机质页岩以扬子陆块东南缘深水陆棚-斜坡相区最为发育、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最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沉积于加里东期周缘前陆造山环境,缘于浅水陆棚-闭塞滞留海湾沉积模式,富有机质页岩以中上扬子陆块东南缘深水陆棚区最为发育、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96.
以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为基础,辅以岩芯精细观察、阴极发光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分析、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包裹体分析、油层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储层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DB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胶结作用特征及其发育期次,并剖析其与构造裂缝的关系.结果表明,DB气田白垩系砂岩为裂缝-孔隙型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构造裂缝发育是储层高产的主要因素;储层胶结作用强烈,尤其以碳酸盐胶结为主,与黏土矿物转化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共发育“6 Ma之前”、“6~5 Ma”和“3~2 Ma”三期主要的胶结作用;多期次胶结作用与该区三期构造裂缝的有效性关系密切,只有错过主要胶结作用时期的第三期(N2末)构造裂缝才是最有效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997.
黑色岩系型矿床与页岩气藏之间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岩系,作为众多多金属矿床的矿源层,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科研价值而广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中国南方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广泛产出大中型金属型矿床,如Ni-Mo矿、V矿及PGE矿。但同时作为能源矿产的页岩气在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也广泛成藏,因此有必要研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综述前人已经发表的黑色岩系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特别是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揭示金属成矿与页岩气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探讨黑色岩系型金属成矿与页岩气成藏的沉积古环境,对指导金属矿床与页岩气藏资源协同勘探及综合预测及开发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8.
黄玉华  武文英  冯卫  张建龙 《地质通报》2015,34(11):2116-2122
秦岭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结构破碎、斜坡类型特殊,是中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为了查明秦岭山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的主控因子,以南秦河小流域为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查明区内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析灾害发育的孕灾环境。最后得出,长期构造变形作用下的地层奠定了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多种结构面对崩滑灾害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斜坡结构类型控制着崩滑灾害的成灾模式,构造断裂控制着崩滑灾害的空间分布,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崩塌和滑坡的发育程度,而极端降雨是崩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999.
韦乐乐  程鑫  刘秀婷 《江苏地质》2015,39(2):318-321
为了研究特定区域储层裂缝的展布,选取垂直钻取的岩芯上任意角度裂缝,在古地磁岩芯定向及岩芯垂直裂缝定向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岩芯坐标系中用样品磁倾角和磁偏角表达的裂缝走向公式,从而得到任意角度岩芯裂缝的走向,恢复每条裂缝在井下的原始方位,进而获得某区块岩芯裂缝整体展布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以野外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在浅述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危害程度,探讨了灾害治理的工程措施。认为较大的沟谷比降,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储备,短历时、高强度、集中式的强降水,对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水石极为有利,同时也为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势能和物质来源,而沟口(下游)相对宽阔的扇形地又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堆积场所;泥石流类型为典型的强降雨崩塌型中频稀性沟谷型发展期泥石流,其形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的界线不明显;提出了"拦+固+清淤+护+排导"泥石流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