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9篇
  免费   847篇
  国内免费   1561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405篇
地质学   4450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78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7篇
  1937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章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研究为例,介绍了运用“开合律”总结的五种造山带类型。运用抽拉-逆冲岩片构造观点研究大陆造山运动发展,演化的新观点以及运用多旋回造山运动观点对造山带的解释。认为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是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场地,但缺少威尔逊旋回。  相似文献   
102.
桐柏—大别造山带剪切带阵列的构造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增球  索书田 《地质学报》1996,70(4):315-323,T001
桐柏-大别造山带剪切带阵列经受长期的应变软化、应变局部化和变形分解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岩,包括糜棱岩、变晶糜棱岩、半塑性糜棱岩和面理化碎裂岩等。糜棱岩普遍具二相糜棱结构或由相连的弱相基质或层分离强相残斑或布丁所形成的IWL结构。构造岩中显微构造各式各样,并具一定的组合形式和演化规律,反映了不同环境下主导变形机制的多样性及变形机制间转换的规律性。代表性剪切带岩化学成分变异的研究表明,除流体流动外,  相似文献   
103.
谈调整构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守勋  孟宪刚 《地质科学》1997,32(2):146-155
调整构造是伸展型沉积盆地和造山带中普遍存在的构造,它与走向构造一起,控制了沉积盆地或造山带的基本轮廓与内部结构。调整构造横切走向构造,并与之共同控盆、控岩、控矿,并间隔开两侧不同的构造样式。它以长时期、多阶段活动,具有高渗透性为主要特征,是控制矿带展布与矿床就位的重要构造,也是固定成矿预测区与找矿靶区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鲁西、中亚及乌拉山-大青山地区、兰坪─思茅盆地区及右江盆地区为例,论述了调整构造的基本特征及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峡东区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宏体生物化石生态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宜昌峡东黄陵背斜东西两翼若干条晚震旦世纪陡山沱组剖面的系统研究,发现并获得丰富的微古植物及宏体生物化石,并依次描述了其类型特征,总结 了其在垂向地层的分布演化规律,建立了两个宏体生物化石群落,最后,初步讨论了区内软躯体动物和具骨骼等后生动物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5.
海南岛后地台造山-造盆模型:火成岩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海南岛自海西运动晚幕之后进入后地台活化或地洼阶段,并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挤压(碰撞)造山、地壳隆起和燕山期以来的块断型造山-造盆作用的过程。火成岩研究资料表明,海南岛地区在晚海西-印支运动期间曾形成一个具有加厚陆壳的后地台造山带;燕山晚期开始出现的裂陷作用是在仍有山根(约60km厚的陆壳)存在的条件下造山带拉伸塌陷阶段的产物;岩石圈底层剥离与地壳山根的去除并最终导致了海南及其邻区从大陆型壳体向陆缘扩张带型壳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6.
107.
胶南造山带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南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由晚太古代胶东岩,早元古代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元古代海州岩群、晚元古代震旦纪朋河石组等变质地层和早-中元古代超镁铁质同夺、镁铁质岩、榴辉岩、晚元古代花岗岩类、榴辉岩等组成。这些岩石记录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2900-2800Ma,胶东岩群中基性火山沉积形成,于2500Ma遭受中压相系角产偿岩相变质变形作用,之后有少量基性岩中基性火沉积岩形成,于2500Ma遭受中压相系角闪  相似文献   
108.
论证了发育在内蒙古北部锡林浩特-苏尼特左旗南-二道井一带的中古生代俯冲-碰撞造山带,划分出5个二级构造单元.它们是:混杂岩带、前陆变形带、磨拉斯盆地、岛弧闪长岩带和同碰撞花岗岩带.造山带的演化可分为俯冲时期(500~400Ma)和碰撞时期(400~320Ma).造山带的形成使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晚泥盆世拼合,磁撞缝合线位于二道井-查干乌拉-红格尔一线.  相似文献   
109.
对1983~1995年兰州五泉山泉水溶气N2的观测值进行了数学处理,发现该组分在祁连山构造带东段几次中强地震前均有前兆异常显示.同时还对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0.
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从挤压到伸展造山机制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古生代早期,北祁连造山带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加里东期的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岩,并使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加厚缩短。志留纪末期,加厚的造山带岩石圈由于垮塌作用及根部的拆沉作用,使造山带从挤压造山机制转换为伸展造山机制,并进入后造山伸展作用阶段,增厚的岩石圈开始减薄,发生不同层次的伸展作用,同时伴随花岗岩及An∈变质岩的穹隆以及泥盆纪磨拉石盆地上叠盆地(C-T)的形成。石炭纪末,北祁连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已基本减薄到正常厚度。而现今的北祁连造山带的缩短和抬升则为喜马拉雅期再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