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634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91.
郭峰  孙祥  吴松 《矿物岩石》2020,40(2):48-58
朱诺矿床为冈底斯西段一典型的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的斑岩型铜矿,二长花岗斑岩及其中的包体为成矿岩体,本次研究通过对岩体中的角闪石进行矿物学研究,讨论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包体和二长花岗斑岩中的角闪石均为镁角闪石。包体中第一类角闪石w(MgO)为11.9%~14.61%,w(Al_2O_3)为8.83%~9.03%,w(TiO_2)为1.63%~1.66%,为幔源岩浆成因。包体中第二类角闪石w(MgO)为15.09%~16.65%,w(Al_2O_3)为3.92%~5.73%,w(TiO_2)为0.19%~0.52%;二长花岗斑岩中角闪石w(MgO)为15.09%~17.8%,w(Al_2O_3)为3.24%~5.73%,w(TiO_2)为0.11%~0.66%,二者为壳源变质成因。包体中第一类角闪石结晶深度为9.1~10.1 km,lgf_(O_2)为-11.9~-11.9,水含量为3.8%~4.4%;包体中第二类角闪石结晶深度为2.0~2.1 km,lgf_(O_2)为-13.2~-12.8,水含量为4.0%~4.2%;二长花岗斑岩中角闪石结晶深度为1.5~3.0 km,lgf_(O_2)为-13.3~-12.0,水含量为3.2%~3.9%。因此,朱诺矿床包体的角闪石可能形成于两个岩浆房,幔源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形成包体中第一类角闪石,此时的岩浆具有高氧逸度和水含量,幔源残余岩浆继续上升,携带已形成的角闪石向上运移到地壳浅部,该过程中幔源残余岩浆与壳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幔源岩浆补给大量的水、S及金属元素给壳源岩浆。当岩浆上升至浅部岩浆房时,二长花岗斑岩和包体中的第二类角闪石开始结晶形成,此时岩浆仍具有高氧逸度和水含量,在今后的勘查过程中应注意寻找含包体的二长花岗斑岩。冈底斯西段矿床的氧逸度和水含量较东段矿床更低,暗示西段遭受更多印度陆壳物质的混入,但这种改变是有限的,冈底斯西段的岩体仍满足成斑岩型铜矿的氧逸度和水含量,具备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792.
793.
岩浆岩的成因研究在新时期需面向系统地球科学做些转变。单一的封闭体系下岩浆岩成因研究无法协调当前最新的高精度定年结果,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对地球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深度研究的需求。岩浆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是当前岩浆岩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恢复和构建岩浆系统、探索地壳结构与组成、进一步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机制等的重要内容。将岩石类型的定性描述纳入整个岩浆系统的研究中,将原位微区的时间-成分-温压分析与岩相学、全岩成分分析和实验模拟进行有机相结合,是未来研究圈层相互作用下的动态岩浆系统过程、不同批次熔体复杂相互作用、熔体成分演化,以及岩浆系统环境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94.
王其富  王小霞  罗积润  赵青兰 《海洋学报》2010,32(10):7383-7389
介绍一种气-液相合成技术合成氧化物阴极用三元碳酸盐,研究沉淀温度、浓度及搅拌速率对合成碳酸钡锶钙结晶形貌的影响,分析其结晶过程.通过优化合成溶液温度及合成浓度,控制碳酸盐的成核和生长速率,合成了一种颗粒状纳米三元碳酸盐,并进行直流发射测试.实验表明,这种纳米碳酸盐能明显提高氧化物阴极的发射性能.  相似文献   
795.
洋中脊玄武岩(MORB)分离结晶深度是控制其成分变化以及洋壳增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海底扩张早期洋中脊岩浆分离结晶的最深深度,本文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85航次在加利福尼亚湾瓜伊马斯盆地U1550站位获得的玄武质岩浆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U1550站位岩心主要由拉斑玄武岩、辉绿岩以及辉绿岩捕虏体组成,其单斜辉石主要为普通辉石,透辉石次之。单斜辉石-熔体温压计计算得出U1550玄武岩单斜辉石结晶温度(1126~1170℃,误差±45℃)和压力(–0.5~5.4kbar,误差±1.4kbar)相对辉绿岩及辉绿岩捕虏体单斜辉石(1158~1212℃,误差±45℃;1.6~5.9kbar,误差±1.4kbar)均较低,结晶深度(0~17.8km)相对后者(5.3~19.5km)较浅。与全球其他洋脊段MORB单斜辉石相比, U1550单斜辉石具有更陡峭的冷却轨迹。综合研究表明,在海底扩张早期,扩张速率很可能均为慢速扩张,其岩浆结晶深度可超过10 km。这暗示着在海底扩张早期岩石圈地幔厚度很厚,地幔部分熔融产生岩浆的终止深度也相对更深,导致岩浆结晶深度深,部分岩浆难以...  相似文献   
796.
海泡石对有机染料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热酸活化过的海泡石为吸附剂,研究其对亚甲基蓝、结晶紫和甲基绿3种染料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并分析了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海泡石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变化对吸附的影响较小,而染料溶液浓度的改变则会对吸附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确定出较适合的反应条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对吸附前后海泡石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亚甲基蓝由于分子体积较小可以进入海泡石内部通道,而大体积的结晶紫和甲基绿的吸附主要发生在海泡石外表面,且一价有机阳离子会在中性位置发生吸附,形成带电或中性复合物。  相似文献   
797.
基于开路热刺激放电电流和电荷等温衰减测量系统地研究了等温结晶化条件对氟化孔洞聚丙烯(PP)膜电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结晶化温度和时间对氟化PP膜的电荷稳定性或电荷陷阱的构造具有显著的影响,即使90 ℃,0.5 h的等温结晶化处理也能显著地加深其电荷陷阱、改善电荷的稳定性.而且随着等温结晶化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电荷陷阱进一步被加深、电荷稳定性进一步被改善,如130 ℃,2 h以上的等温结晶化情形.衰减全反射红外分析和宽角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电荷稳定性的改善归因于PP膜的组成和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798.
球状组构(包括球粒和石泡)是流纹岩和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特殊原生构造。基于中国东部的有关研究报道,本文综述了这种高温结晶球状组构的基本特征、成因和研究意义。球状组构内部常呈同心圈层放射状排列的长英质矿物聚集体,由内到外长石和石英的相对百分含量以及长石的成分都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它们形成于酸性岩浆冷却过程,受岩浆温度、过冷度、熔体中挥发分等因素的控制。球粒结构并不是单一的脱玻化成因,石泡可能也并非简单的气体逃逸体积收缩过程。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的球状组构提供了自然条件下晶体的生长和成核动力学的直接记录,能提供岩浆挥发分组成与变化的信息,对于认识岩浆结晶动力学过程、酸性火山岩喷发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东部早白垩世石泡/球粒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分布较广,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