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334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042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1951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41.
“界面质量守桓方程和一些生长层的自组织模型”一文建立了一个二组分结晶系统普遍形式的动力学偏微分方程组,本文主要讨论这一偏微分方程组的稳定性。鉴于该稳定性没有现存的判别方法,构造了一个与其相关的常微分方程组,并证明可以通过分析此常微分方程组的稳定性来判别原偏微分方程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此常微分方程组定态解失稳的条件是原偏微分方程组定态解失稳的必要条件,而原偏微分方程组存在不稳定定态解的充要条件是此常微分方程组存在不稳定定态解。  相似文献   
42.
吴金平  李才伟 《地球科学》1996,21(6):570-573
“界面质量守恒方程和一些生长层的自组织模型”一文建立了一个二组分结晶系统普适形式的动力学偏微分方程组,本文主要讨论这一偏微分方程组的稳定性,鉴于该稳定性没有现存的判别方法,构造了一个与其相关的常微分方程组,并证明了可以通过分析此常微分方程组的稳定性来判别原偏微分方程互助珠性。  相似文献   
43.
吴金平  肖文丁 《地球科学》1996,21(6):583-586
对二组分非理想系统的结晶动力学模型中参数的物理化学意义的分析研究表明,岩石矿物中一大类振荡分带构造起因于低共结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这些分带构造包括各种球状岩,岩浆岩韵律体层理,云母环带,大多数条纹长石,玛瑙环带,粘土矿物和稀土矿物中结构单元层的混层等等。  相似文献   
44.
火山岩熔融,结晶,淬火实验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福建,江西,河南等地某些典型玄武岩和部分安山岩以及意大利威苏维火山的白响岩质碱玄岩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包括熔融,结晶,淬火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熔浆成分对首晶矿物的影响,阐明了晶体形态与结晶温度,生长速度及成核密度的关系,研究了斜长石,白榴石的晶出及其矿物学,岩石学意义,论述了橄榄石,辉石的成分特生上春晶出后熔浆成分的演化趋势,讨论了单斜辉石的淬火效应与压力效应。  相似文献   
45.
46.
地下水中氟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昭华 《吉林地质》1997,16(4):26-31
本文研究了地下水中氟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氟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地下水温度、气候条件、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氟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与径流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深成断裂脉状地下水和萤石矿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不有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而浅层的地下水氟含量较低,大多数仍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47.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存在的混合岩化现象是地壳深熔作用的结果. 广泛发育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混合岩(称为高喜马拉雅混合岩)为研究地壳深熔过程及其与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简称为淡色花岗岩)的成因联系, 为探讨地壳深熔在碰撞造山后地壳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目前对于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是否存在成因关联, 混合岩与深部断裂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缺乏该混合岩形成的直接年代学资料是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混合岩的3个基本组成单元——中色体、浅色体和暗色体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 对其中的浅色体进行了K-Ar年代学研究. 结果表明Ⅰ-类浅色体的形成年龄约为23 Ma. 该年龄与喜马拉雅主中央断层开始活动的时代一致或略早于其形成时代, 显示地壳深熔在主中央断层的形成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Ⅱ-类浅色体的形成年龄与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从年代学上为淡色花岗岩与混合岩中浅色体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新的约束. 本次研究在聂拉木地区获得了6.23 Ma浅色体形成年龄, 这是目前在高喜马拉雅中段获得的最年轻的淡色花岗岩岩浆活动的证据.  相似文献   
48.
红五地区抱板群经历了漫长的多期变形作用过程,总体呈现出由深层次→中浅层次的构造变形景观,属一套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构造岩层。变形相分析表明赋存于该构造岩层中的晶质石墨矿和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形成于固态流变阶段,认为在亚南甫背斜的东、西两侧分别存在新的隐伏晶质石墨矿和伟晶岩型白云母矿。  相似文献   
49.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orine in drinking water and that in urine of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is assessed. Fluorine concentrations in tap water and those in urine show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a linear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0. 9798, indicating that the fluorine concentrations in big cities under investigation are extremely low, and the main source of fluorine is tap water. The weather effect on the intake amount of fluorine is also discussed. When air temperature is above 15℃, people would intake more fluorine through drinking water with the rise of air temperature. When temperature is below 15℃, no remarkable relationship is observed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intake amount of fluorine. This phenomenon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source of fluorine in China is tap water instead of foodstuff.  相似文献   
50.
地幔平衡部分熔融过程中,微量元素在原始岩浆中(熔体)和初始固相母体物质中(地幔)遵循以下关系:C^iL/C^oL=1/[D F(1-D)];分离结晶成因的岩浆岩系,微量元素在残余岩浆中(C^iL)和母岩浆中(C^oL)遵循如下关系式:C^iL=C^iL*F^D-1。微量元素在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成岩方式中有独立的分布规律,因此利用微量元素对或比值的图解就可判别岩体(或脉岩)的成岩方式。选取微量元素Th-Yb、La-La/Yb、Th-Cr和Th-Ni图解对闽西基性脉岩成岩方式进行判别,发现闽西三个地区的基性脉岩均为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所致,从而印证了闽西基性脉岩不是酸性岩浆演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