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7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46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820篇
海洋学   109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6年   3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1 毫秒
991.
盘古河铁矿是黑龙江省地球物理勘察院在2007年勘查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小型铁矿床。经过多年的勘查工作,对本地区的地质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该地区的地质、矿床特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92.
海草床是滨海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改善、资源养护和减灾防灾等生态功能,亦是全球重要的碳库。2016年8月,通过对荣成马山里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了面积为58.26 hm2的海草床,其海草的种类为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和丛生鳗草(Zostera caespitosa)。红纤维虾形草分布面积为54.50 hm2,占该海域海草床总面积的93.5%,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带状区域,平均茎枝密度为(368.0±18.2)shoots/m2,平均生物量(干重,下同)为(297.0±41.5)g/m2。丛生鳗草分布面积为3.76 hm2,占海草床总面积的6.5%,呈现斑块状分布,与红纤维虾形草交错而生,平均茎枝密度为(691.2±17.1)shoots/m2,平均生物量为(534.0±70.7)g/m2。马山里海域海草床主要分布在平均水深为(2.8±0.3) m的以岩礁为主的底质上。海草的生长状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与水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水深和陆源污染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该海域海草床退化现象较严重,其主要威胁因素是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渔业生产、养殖活动和陆源污染输入。建议合理规划周边海域的养殖规模和密度、加强陆源污染物管控和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以期为温带海草床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海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碳储存功能,海草床“蓝碳”功能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研究全球每年海草床的碳埋藏量高达(2.7~4.4)×107 MgC。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海草床衰退严重,导致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储量降低。本文综述了全球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组分、储量以及指示作用;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方面讨论了影响海草床碳储量的环境因素。最后提出了未来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加强海草床碳通量普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的变化机制,明确海草床碳储量流失速率,研究海岸带工程对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的影响。评估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储量及变化机制可以为全球海洋蓝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大跨度柔性悬跨海管的振动响应及管床碰撞会加剧管道的疲劳损伤,影响管道油气的安全输运。基于高速摄像非介入测试方法捕捉了近底床柔性悬跨海管的振动响应特征及管床拍击过程,对比分析了间隙比G/D及约化速度Ur对振动—拍击耦合响应的影响,辨识并提出了试验观测的管床拍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悬跨管的均方根振幅Az,rms/D在前二阶主导模态下随约化速度Ur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当间隙比减小时,共振区的振动频率减小,且一阶振动向二阶振动的过渡在更高的约化速度时发生,过渡时存在时间上的模态切换现象。振动平衡位置向远离壁面一侧偏移。根据悬跨管振动的主导模态与拍击特性,通过试验辨识了6种管—床拍击模式,包括一阶模态主导的小段拍击、大段拍击,一阶向二阶模态过渡时的Ⅰ、Ⅱ型拍击,以及二阶模态主导的单段拍击、双段交替拍击。  相似文献   
995.
磷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是指磷矿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等三项指标,是评价磷矿企业开发利用磷矿资源效果的主要指标。经研究,其指标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996.
艾娟  王鹏  周彦军 《西部资源》2013,(4):184-187
本文详细描述了小敖包矿区铁矿体的地质概况、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等,对已发现的矿体大致了解了其赋存部位、产状、品位及其变化情况,并对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为在内蒙古地区寻找火山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假象赤铁矿矿床提供了经验,具有一定得找矿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报道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高桥保护站新发现的海草床生境、种类组成,对该海草床的生境威胁和今后研究展望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998.
于徽  王闻恺 《海洋工程》2020,38(2):73-82
海洋工程结构物桩基/基础在水下黏性土底床中上拔时,其底部会产生负压,由于负压产生的吸力可一定程度上影响桩基的抗拔力,而对于该力的变化特性目前尚不明确。因此,开展对海工结构物桩基在黏性土底床中上拔时底部吸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物理试验,测量了模型桩在黏性土底床垂直上拔过程中底部腔体形态、压力以及拉力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上拔速度和埋深比对桩体底部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黏性土底床中,桩基底部负压吸力对抗拔力有一定影响;桩基上拔时,底部会产生孔隙水腔体,在负压作用下,腔体不断被周围土体回填,使腔体大小保持相对稳定;相同埋深条件下,桩基底部负压随上拔速度增加而增大,但当上拔速度增大到一定值后,其影响不再明显;相同上拔速度情况下,桩基所受负压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最后提出了计算桩基垂向上拔时底部最大吸力的经验公式,并对公式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99.
黄海镆铘岛海域海草床数量分布及其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草床是近海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巨大的碳储备功能,并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及食物来源,在维持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8月通过对黄海镆铘岛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分布面积为272.84 ha的海草床主要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和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鳗草的分布面积约为177.23 ha,占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镆铘岛沿岸的海参养殖池中,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面积约为95.61 ha,占总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沿岸的礁石上,呈明显的带状分布。鳗草的平均株高为(86.8±5.8)cm,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4.0±14.2)株/m~2和(528.7±20.5)g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平均株高为(112.8±3.8)cm,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087.0±35.4)株/m~2和(2320.0±26.6)g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水深为(1.80±0.04)m,海草床的水体溶解氧含量较高,达到(10.4±0.1)mg/L,分布有鳗草的海参池塘的底质粒径为(4.6±0.1)mm。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该海域海草床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这除了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外,与过度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并提出了海草床修复与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可为进一步研究与保护该区域海草床生态系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滨海沉积软土中旁压试验成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超  汪稔  孟庆山 《岩土力学》2011,32(Z1):275-279
运用旁压仪在长江入海口进行原位试验,获得了旁压试验各参数的变化规律。旁压试验结果表明:初始压力P0与土层随深度而线性增加;而临塑压力Pf、极限压力Pl 和旁压模量Em等试验参数受到土层性质影响十分显著,各参数在土层中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总体趋势为:淤泥质黏土<黏土<粉质黏土<黏质粉土<粉砂;但同一土层中,各试验参数随深度呈线性增大。旁压试验在确定侧向基床反力系数Kh时土体处于似弹性阶段,水平变形约5~8 mm,同时受到排水条件的影响,导致计算的Kh值与规范参考值存在一定差异,在使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