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9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35篇
综合类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5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8篇
  1941年   2篇
  1937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61.
西藏申扎地区下古生界扎扛组的重新厘定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安臣  王彦  李广铁 《世界地质》2014,33(1):246-246
<正>西藏申扎地区地层以古生界和前震旦系地层为主。前震旦系为念青唐古拉群中--浅变质岩系;古生界包括:寒武系他多雄组、龙郊组,下奥陶统扎扛组,上奥陶统刚木桑组,上奥陶—中志留统德吾卡下组,上志留统扎弄俄玛组,下泥盆统达尔东组,下泥盆—下石炭统查果罗马组,中下石炭统永珠组,中石炭—下二叠统拉噶组,下二叠统昂杰组,中二叠统下拉组,上二叠统木纠错组,上白垩—古新统典中组,第四系为湖积、沼泽沉积、洪冲  相似文献   
362.
在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石炭系剖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研究资料,用露头层序地层学方法对莎车县炮江沟上石炭统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晚石炭世地层中发育大量碳酸盐岩米级旋回,以莎车县炮江沟剖面为代表,其主要类型有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和环潮坪型;②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石炭统中主要发育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所形成的淹没不整合型间断面,相对海平面快速下降所形成的暴露型间断面层序界面也有发现;③三级层序的不同体系域中发育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序列,它们在垂向上有序叠加构成有规律的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363.
对福建顺昌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的类动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共鉴定并描述了类8属24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下而上建立4个带:①Triticites shikhanensis compactus带;②Pseudoschwagerina galatea带;③Sphaeroschwagerinasphaerica带;④Eoparafusulinaconcisa带。通过与我国华南沉积区同期类生物地层的对比,解决了该区地层的时代归属。  相似文献   
364.
依据华北地台晚古生代陆表海沉积建造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系残余地层中识别出了6个层序界面,并据此建立了由DS1-DS55个三级层序构成的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由海相到陆相演化的过程。DS1-DS5层序地层岩性岩相分析表明:DS2、DS3层序是石炭—二叠纪主要聚煤期。DS2层序发育堡岛体系,岛后泥炭坪与滨岸沼泽相沉积在区内形成了厚度较大且连续性较好的12、13煤;DS3层序发育三角洲体系,泛滥盆地与分流间湾相沉积发育了多层不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与DS3层序海陆过渡相沉积成煤相比,DS2层序海相沉积煤层的灰分与硫分相对较高,且在区域上都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与海水退出红阳煤田的方向相吻合,表明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聚煤期古地理格局对煤层发育及煤质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65.
南华北石炭-二叠系陆表海层序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野外露头和钻孔的沉积相、古生物以及准层序堆叠方式的对比分析,将南华北石炭—二叠系陆表海沉积划分为三个三级层序:Sq1~Sq3。以层序和最大海泛面为绘图单元,分别对各层序进行了古地理重建。研究发现Sq1时期海侵范围小,时间短,来自东北方向;Sq2时期海侵范围达到最大,海侵方向由东北变为东南;Sq3时期延续了Sq2时期的古地理格局,但沉积中心向南迁移,盆地物源均主要来自北方。最后对古地理演化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石炭—二叠系陆表海沉积主要受控于该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变化,Sq1与Sq2之间的海侵转换面为稳定构造环境下的全球突发性海侵、南高北低的盆地基底与北缘稳定的物源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66.
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历史, 并发生过多次生烃演化过程.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 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 运用EASY% Ro数值模拟技术, 深入研究了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 阐明了石炭—二叠系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 揭示了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2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 分别发生在燕山期与喜山晚期, 得出了二次生烃作用主要发生在喜山晚期的主要结论.此外, 还结合有机质热解模拟量版, 定量评价了石炭—二叠系各期生烃强度, 并提出了武清凹陷是华北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67.
河南禹州与山西太原石炭--二叠纪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禹州的本溪组、太原组与山西太原的岩性相似,唯厚度较小;禹州的石盒子组与太原的岩性和厚度差异大,而且太原的煤层厚、层位低,禹州的煤层薄、层位高。由本溪组至山西组呈向南穿时,石盒子组为向北穿时,显示海水先向南侵后又向北回泛的变化趋势。沉积环境由下而上由陆表海经三角洲向大陆体系演化,并向南迁移,反映了该区总体上北部是陆地,南部是海洋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368.
南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是未来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然而,其研究程度低,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地层对比关系不清。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的相关理论,以区内12口井的钻测井资料和两口井的岩心资料为依据,开展了南华北地区及北部邻区上石炭统—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划分。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属于一个不完整的超长期旋回,内部可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和14个中期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可分为3类:(1)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类型,多发育在近岸三角洲背景下;(2)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类型,多发育在深水的潮间-潮下/潟湖环境;(3)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近于相等的近完全-完全相等的对称类型,在三角洲和潮坪相浅水区域均有发育。从南北向与东西向层序地层年代格架剖面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区内不存在大型的或者区域性的沉积间断与不整合面,但研究区因后期构造作用,南部与北部产生“翘板式”转换抬升,局部出现剥蚀间断,形成与上、下地层假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369.
广西环江下石炭统罗城组具穿时性在桂北地区罗城组有关资料报道中属首次。文章概述了环江地区相关剖面罗城组岩性特征及古生物组合分布概况 ,并对该区上、下石炭统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370.
新疆觉罗塔格地区下石炭统阿奇山组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际地层指南》(1976 ,1994) 关于建立和修改地层单位的程序,对新疆觉罗塔格地区下石炭统阿奇山组,提供了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必要的“说明与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