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罗平生物群是我国著名的三叠纪海相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主要分布在云南罗平县城周围大洼子、九光村等地.在泸西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发现了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植物等罗平生物群化石类型,初步研究显示泸西地区罗平生物群化石构成面貌与罗平基本一致,但新发现的盾鳞化石是罗平生物群层位软骨鱼类的首次报道.在泸西白水塘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剖面中识别出了Nicoraella germanicus、Nicoraella cf.kockeli和Neogondolella? bifurcata等牙形石类型,构成面貌特征表明其归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与罗平地区地层时代相当.泸西地区罗平生物群化石的发现扩大了罗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其中新发现的盾鳞化石为研究华南中三叠世软骨鱼类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42.
LST(solution of lithium heteropolytungstates in water)重液是一种安全无毒、黏性小、密度高、稳定性强、回收率高,可用于分离提取微体化石及矿物的新型无机重液。在将LST重液用于牙形石的分离提取实验中,对LST重液的配制、回收再利用以及分离提取牙形石的操做流程做了详细论述。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对于原岩为灰岩的样品,重液密度配制为2.80~2.81g/mL为宜,对于原岩为白云岩的样品,重液密度配制为2.82~2.83g/mL为宜。LST重液与三溴甲烷、四溴乙烷、二碘甲烷、杜列液和多钨酸钠重液相比,在分离提取牙形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建议在矿物和微体化石等的分离提取实际应用中,使用LST重液取代传统的有机重液以及无机重液。   相似文献   
43.
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分带及其全球对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处于下扬子碳酸盐岩缓坡较深水区域,地层序列完整、清晰,各类化石是区域乃至全球最为丰富、序列最为完整的,是研究国际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最经典地区之一.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平顶山北坡剖面、马家山南剖面系统采样和精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下三叠统至少可以划分为8个牙形石带,建立了在华南具有代表性的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1)Hindeodus typicalis带;(2)Neogondolella krystyni-Neogondolella planata带;(3)Neospathodus kummeli带;(4)Neospathodus dieneri带;(5)Neospathodus iaageni带;(6)Neo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7)Neospathodus homeri带;(8)Neospathodus anhuinensis带.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为建立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GSSP)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CBCT诊断及定位多生牙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有完整病史资料的123例多生牙病例的CBCT影像,水平截面和任意截面T:0.43mm,S:0.5mm;曲面断层T:15mm,D:1.0mm。利用CBCT三维重建影像,观察多生牙的好发部位、数目以及对牙列的影响,并对图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CBCT能清晰显示多生牙的数目、大小、位置、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等。结论:CBCT扫描能够全面地提供多生牙的影像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45.
气候变化对不同气候区流域年径流影响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显著,但不同流域径流对各气候因子敏感性不同,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本文以位于半湿润、湿润地区的松花江、子牙河以及西苕溪流域为例,基于Budyko 水热平衡经验模型,采用归因分析方法分离了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和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与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2008年,在上述3个流域中,降水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变化的贡献比潜在蒸发大。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各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排序为:温度>风速>水汽压>日照时数,而西苕溪流域为:温度>日照时数>风速>水汽压。在气候要素共同作用下,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平均年径流分别以0.48和1.51 mm a-2的速率减少,而西苕溪流域年径流则以1.42 mm a-2的速率增加。所得结果加深了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机制和程度的认识,可作为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牙形石是一类在地层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古生物化石。但由于牙形石鉴定中存在诸多重要、却难以定量分析的“模糊特征”,使得牙形石的鉴定和分类工作长期依赖于古生物工作者的经验。利用数学中的非线性方程将这些“模糊特征”进行数学描述,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反向传播算法设计出一套多隐含层的前馈网络分类器,对这些“模糊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牙形石的进一步数值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在吉林磐石七间房剖面上部的两个样品( Lqt 22 和Lqt 26) 中发现了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bernesge,D. inaequalis、D. noduliferous s. l. 及D. praenoduliferous。这一动物群的时代清楚地表明七间房剖面鹿圈屯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亚纪巴什基尔期( Bashkirian) 的早期,可精确确定为D. praenoduliferous 带晚期至D. noduliferous 带早期。吉中地区石炭系的中间界线无疑在鹿圈屯组内部。  相似文献   
48.
湖南桑植仁村坪剖面茅口组中—上段地层的牙形l类资料显示,该剖面具有相对完整的卡匹敦阶(Capitanian)牙形类化石带,但缺失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附近的Jinogondollela granti-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的3个牙形类化石带。该阶底部Jinogondollela postserrata牙形类化石带起始于茅口组下段顶部的礁边缘相生屑灰岩沉积的底部(-4.1m处);茅口组中段"孤峰组"硅(泥)质岩段属于牙形类J.shannoni化石带的沉积;茅口组上段含白云质团块的巨厚层亮晶灰岩基本属于牙形类J.xuanhanensis化石带的沉积。该剖面卡匹敦阶的层序地层分析显示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变化过程。其底界SB3位于茅口组下段顶部9cm厚度的薄层白云岩之顶,代表东吴运动的第二幕(鸣山运动);后继高水体系域沉积表现为茅口组中段的硅(泥)质沉积岩段,属于牙形类J.shannoni化石带;茅口组上部灰岩段代表低水位体系域的碳酸盐台地边缘相灰泥丘沉积,属于牙形类J.xuanhanensis化石带,可与广西"来宾灰岩"的生物时代和沉积环境相对比;茅口组顶部覆盖的"王坡煤系"代表二级层序界面(SB2),与东吴运动的主幕(第三幕)相对应。  相似文献   
49.
对长阳组命名剖面的重新观察和研究表明,原认定的长阳组层位不存在误认的问题.来自长阳组命名剖面和相邻剖面长阳组的两件牙形石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长阳组的牙形石化石组合以Siphonodella levis大量发育为特征,兼有少量的Polygnathus inormatus、P.cf.symmetricus、Bispatho...  相似文献   
50.
雪峰山西侧地区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新的寒武系“四统十阶”年代地层划分方案的框架下,根据对雪峰山西侧地区以三叶虫为主的生物地层资料的分析以及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探讨了雪峰山西侧地区寒武系各统内部的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从而为这一地区提供了可靠的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