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董熙平 《地质论评》1992,38(4):368-371
本文测试了采自湖南花垣中、上寒武统的11个碳酸盐岩样品的δ~(18)O值和δ~(13)C值。采样地层所含牙形石的CAI指标均为1。影响CAI值的主要因素和成岩改造作用对δ~(18)O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同的。据此可以推断出,这11个样品所在层位的成岩改造作用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同原始沉积时的δ~(18)O值相比,测出的δ~(18)O值的变化幅度也大致相同,因而,可以用来指示古水温的相对值。作图结果表明,温度越高,牙形石分异度越大;反之,牙形石分异度越小.  相似文献   
22.
二叠-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态新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沉积相分析及牙形石演化规律研究,提出了该时期Clarkina(Neogondolela),Hindeodus两类重要牙形石属的生态新模式.(1)Clarkina是一种底栖自由游泳生物,可出现于远岸浅海至盆地相较深水环境;(2)Hindeodus是一种洋面浮游型生物,死亡之后可沉于海底的滨、浅海至深水盆地各种环境之中,并可渡过二叠-三叠纪之交海底缺氧事件这一难关,在早三叠世得到发展;因此,Hindeodus可作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对比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23.
李金龙  王璞珺  孙少波  贾军涛  张艳 《新疆地质》2006,24(4):373-376,I0013
应用牙形石色变指标(CAI)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东北段南雅尔当山剖面奥陶系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南雅尔当山却尔却克组产出的牙形石色变指标CAI值为2~2.5,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综合研究认为,本区奥陶系烃源岩在中奥陶世逐渐进入生烃门限并快速成熟;在奥陶纪末达到经历的最大古地温,顶部为80℃,底部为180℃,之后遭受抬升剥蚀,区域剥蚀量在2 300 m左右.本区奥陶系烃源岩存在3种生烃类型:第Ⅰ种为南雅尔当山型,为非有效烃源岩;第Ⅱ种为群克1井部分生烃型,奥陶纪末抬升剥蚀后埋深在2 500 m以上的烃源岩(Ⅱ-1型)停止生烃,埋深在2 500 m以下的烃源岩(Ⅱ-2型)持续生烃;第Ⅲ种为二次生烃型,当中新生代的快速沉积使Ⅱ-1型烃源岩顶部埋深达到3 200 m时,相同层位的烃源岩达到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开始二次生烃,生烃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24.
布卡拉曼加拉贝氏牙形石动物群首次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多玛区脱塔拉剖面的吞龙共巴组底部发现,主要由Rabeignathus bucaramangus,Sweetognathus whitei,Sweetognathus ironatus和Mesogondolella cf.bissilli组成,指示的地层时代为Artinskian中晚期-Kungurian早期.此前,该动物群仅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堪萨斯州、哥伦比亚的布卡拉曼加、帕米尔东南部和中国滇西保山地区.该牙形石动物群的产出地点位于班公湖以北、龙木错以南的喀喇昆仑地层分区,跨越了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北界,而这一动物群被认为是冈瓦纳北缘浅海区特有的浅水相类型,因此推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能不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25.
布卡拉曼加拉贝氏牙形石动物群首次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多玛区脱塔拉剖面的吞龙共巴组底部发现,主要由Rabeignathusbucaramangus,Sweetognathuswhitei,Sweetognathusironatus和Mesogondolellacf.bissilli组成,指示的地层时代为Artinskian中晚期—Kungurian早期。此前,该动物群仅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堪萨斯州、哥伦比亚的布卡拉曼加、帕米尔东南部和中国滇西保山地区。该牙形石动物群的产出地点位于班公湖以北、龙木错以南的喀喇昆仑地层分区,跨越了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北界,而这一动物群被认为是冈瓦纳北缘浅海区特有的浅水相类型,因此推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能不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26.
牙形石作为划分地层的标准化石,具有确切的地层层位和较高的REE含量,并不容易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因此作为研究古海水演化的指示剂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同位素稀释法对扬子克拉通三峡地区寒武纪一三叠纪海相碳酸盐岩中代表古海水化学组成牙形石的Sm/Nd比值进行测定,Sm/Nd比值在0.108-0.348之间,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建立Sm/Nd比值随时间的演化曲线,并结合已有沉积地层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的成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海水Sm/Nd比值变化与海平面升降、古陆块的隆起有明显对应关系,同时,区域性构造运动,如海底地壳拉张产生的幔源组分和地幔柱活动也会影响古海水的Sm/Nd比值.因此,古海水的Sm/Nd比值对海平面的升降、古大陆的风化作用和区域构造事件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7.
前人对阿尔金断裂研究较多,而对其西南延伸部分库牙克-龙木错一段涉及较少.库牙克断裂经历了韧性右行走滑、脆性左行走滑作用和堑垒式正断层三个主要变形阶段.断裂北东向斜切昆仑造山带,二叠纪末在造山带中形成北东向右行韧性剪切带;新近纪初期表现为较大规模的左行走滑,使断裂两侧造山带地质体和构造形迹左行位移80 km左右.  相似文献   
28.
安徽石台地区柳树亭剖面是下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地层代表性剖面,本文对该剖面开展了详细的牙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通过系统的样品采集分析,在柳树亭剖面的牯牛潭组和大田坝组自下而上识别出牙形类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Lenodus variabilis带、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带、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宝塔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Baltoniodus alobatus带和Hamarodus brevirameus带。柳树亭剖面中—晚奥陶世牙形类生物地层序列可以在区域内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较好的对比,但中—晚奥陶世之交缺失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Yangtzeplacognathus foliaceus带和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带。  相似文献   
29.
安徽巢湖马家山地区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上段的4枚粪化石中含有牙形石,首次提供了三叠纪牙形动物被捕食的证据。粪化石颜色为黑灰色,压型保存,呈长条形或近椭圆形;含粪化石的围岩为暗色的泥质灰岩,含丰富有机质。依据粪化石的形状、保存状态,以及同层位共生化石组合等,初步推断粪化石的来源可能系同层位产出的节肢动物。粪化石内含有18枚牙形石,经鉴定发现包含有Neospathodus homeri,Neospathodus.sp.indet.I,Neospathodus.sp.indet.II等分子,它们系N.homeri牙形石带的带分子或重要化石,指示南陵湖组上段的时代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斯帕斯亚期,这与前人对此区域的生物地层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重新测制剖面和补充采样,系统检查和研究了崖脚剖面晚泥盆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牙形石生物地层。通过对在17个牙形石样品中获得的丰富的牙形石材料鉴定,厘定了一些重要牙形石分类。在此基础上,根据牙形石垂向分布特征,确定了带化石的层位。崖脚剖面五指山组上部和巴平组划分出7个牙形石带:五指山组上部为Palmatolepis graciliss辔moidalis带;巴平组下段分别为Siphonodella duplicate带,S.crenulata带,S.isosticha带,Scaliognathus preaanchoralis带和S.anchoralis带下部;巴平组上段为S.anchoralis带上部和Declinognathoda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亚带;巴平组的牙形石带特征显示巴平组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早期。巴平组地质时代的确定为不同相区层序地层划分,特别是对早石炭世斜坡相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