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9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826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8 毫秒
61.
冀东太平寨紫苏花岗岩类深熔成因的矿物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太平寨地区紫苏花岗岩的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岩石中的主要组成矿物具有残晶相和结晶相矿物共存特点。残晶相和结晶相矿物与围岩中同类矿物对比研究表明,该区的紫苏花岗岩类是由其围岩—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紫苏斜长片麻岩深熔而成。  相似文献   
62.
63.
该区处于衷牢山-金沙江锡矿带义敦哈格拉复式花岗岩北缘.本文主要以矿物包裹体的相态和温度将岩浆成矿划分为:早期岩浆阶段→中期岩浆阶段→晚期岩浆阶段→岩浆期后气-热液成矿阶段→成岩成矿后的叠加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64.
朱永峰 《岩石学报》1994,10(3):311-316
本文在对Naumov(1979)计算熔融包裹体中水含量计算模式作原则性修正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计算模式,其特点是充分考虑了熔体被捕获后在漫长地质时期内经历的各种变化对其中水含量计算精度的影响。通过加热使熔融包裹体均一,并在均一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相变发生前后分别测量各相的相对体积百分比,可从本质上消除Naumov计算模式未曾考虑过的对水含量计算精度发生影响的因素,因此可较为准确地获得熔融包裹体中的水含量。计算实例表明,烙融包裹体中的水含量与其均一温度负相关,随均一温度的降低含水量增高。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溧水、宁芜等火山岩盆地、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岩带、广西等地的凝灰熔岩地质体的宏观和微观特征研究,总结了凝灰熔岩的相特征,建立了二相成因模式,对凝灰熔岩的成因机理,火山喷发方式、岩类归属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凝灰熔岩熔离成因的看法。  相似文献   
66.
江西西华山脉钨矿床的形成与含钨花岗岩浆演化密切相关,“附加侵入”二云母或白云母碱性长石花岗岩的出现,对脉钨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脉钨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可概况为:从深熔—重熔花岗质岩浆产生→岩浆不断的分异并多次上侵→含钨岩浆的结晶分异(主侵入成岩)→碱质自交代→低熔岩浆的形成和气热分馏(附加侵入成岩)→细晶岩等的贯入和成矿流体最后从岩浆中彻底分离→成矿流体上升充填交代及其性质的演变→黑钨矿(长石)石英脉的形成。  相似文献   
67.
本文证实了金堆城钼矿区存存两种不同类型花岗岩,上地壳太华群和熊耳群的重熔形成老牛山、水仙台等改造型花岗岩体.而下地壳及上地幔分熔形成金堆城等与钼矿有关的同熔型花岗斑岩,两类花岗岩在成因上直接联系.此外还探讨了东秦岭A型俯冲与本区花岗岩成因的联系  相似文献   
68.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结晶分离早期形成镁铁矿物,镁铁矿物中的Ni和Mg是相容元素。随着结晶分离作用的进行,Ni、Mg在硅酸盐岩浆及后形成的硅酸盐物质中的丰度下降。橄榄石中Ni含量及硅酸盐物质MgO/FeO比值都与母岩浆的相关值相关,据此可推断母岩浆的信息,它们之间可由实验测得的系数相联系。当岩浆饱和硫化物时,在结晶分离过程中硫化物珠滴会与镁铁硅酸盐物质一道析出,同时,与硫化物非饱和岩浆相比,过多的Ni会随之析出。这也反映在Ni、Mg含量比无硫化物分离时有更迅速的降低上。Ni、Mg含量变化值可以在VoiseysBay侵入体的模式曲线上反映出,加拿大Labrador的这一侵入体赋存了一个世界级的Ni-Cu-Co硫化物矿床。过去的作法是将侵入体中橄榄石的Ni、Mg含量与Simkin和Smith得出的各种火成岩中橄榄石的Ni、Mg含量相比较以确定Ni亏损,进而假定橄榄石来自硫化物饱和、有经济价值的岩浆。现在的研究显示这种简单的对比会导致错误。将样品数据与模式曲线对比并反映出侵入体矿物结晶堆积特征是重要的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样品数据能很好地被模式曲线拟合。以在VoiseysBay的研究为例,当硫化物液相与硅酸盐矿物被去除后,硫化物非饱和的分离作用期就会显现出来,随后是硅酸盐结晶作用期。  相似文献   
69.
新太古代阜平岩群浅粒岩遭受深熔作用改造形成一些不同规模和形状的浅色体。与溶融母岩相比,其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但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相似的元素分布模式。然而,深熔作用刚开始时形成的浅色体,其元素含量、分布模式与熔融母岩完全不同,Nd同位素组成存在较大差别。随着深熔作用的进行,两者Nd同位素组成的差异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完全消失。残余相副矿物,特别是锆石和磷灰石,对深熔浅色体的元素、Nd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笔者在冲绳海槽海底玄武岩基质中发现的中酸性玻璃质熔体 ,与以往在基性火山岩中发现的玻璃质熔体存在明显的差异 :( 1)在存在状态上 ,前者呈充填状态存在于细小的基质矿物之间 ,其体积明显受到岩浆冷却速率的制约 ;后者常出现富铁相和富硅相两种熔体共存现象 ,且一种熔体常呈球状分布于另一种熔体中。 ( 2 )在成分演化上 ,前者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 ,成分向酸性方向演化 ;后者的成分与冷却速率间的关系不明显 ,一直表现为富铁相和富硅相两端员成分 ,缺失中间过渡成分。这两种类型的熔体 ,分别反映了幔源岩浆不同的演化过程 :冲绳海槽海底玄武岩中的中酸性玻璃质熔体 ,反映了幔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 ,并记录了演化过程中各阶段产物的特征 ;而以往在基性火山岩中发现的富铁相和富硅相两种熔体的共存现象 ,反映了幔源岩浆的熔离过程 ,并记录了熔离产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