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6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533篇
测绘学   150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303篇
地质学   1078篇
海洋学   698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48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提要:黄铁矿是一种重要的载金矿物,在金矿床的寻找和评价工作中,黄铁矿晶体形态及热电性标型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陕西双王角砾岩型金矿床矿体KT8和矿体KT9中ZK18、ZK30和ZK40三个坑内钻孔进行系统采样,从矿物学角度研究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的晶型及热电性特征。结果表明:黄铁矿晶形较为简单,仅出现立方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组合成的聚形,其中以{hk0}习性的晶形为主,总体上晶形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k0}、{100}、{111}。黄铁矿热电导电型多以混合型为主,其中N型热电系数为-322.0~-1.7μV·℃-1,P型热电系数为1.7 ~346.7μV·℃-1,黄铁矿热电参数变化较大,估算矿体剥蚀率为53.67%~60.12%,指示矿体KT8中钻孔30和40、矿体KT9中钻孔18深部均具有较好的矿化前景。  相似文献   
992.
太湖水体氮、磷赋存量的逐月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2005~2009年对太湖逐月叶绿素a、氮、磷各形态因子及水深的监测,结合太湖大浦水文站的逐日水位数据,估算出2005~2009年太湖的逐日水量,并运用泰森多边形法,估算出太湖水体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总氮(TDN)、溶解性总磷(TDP)、硝态氮(NO3)、铵态氮(NH4)、亚硝态氮(NO2)、反应性活性磷(PO4)、颗粒态总氮(TPN)、颗粒态总磷(TPP)、浮游藻类叶绿素a(Chla)的逐月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太湖2005~2009年TN、TDN、NO2、NO3、NH4、TP、TDP、PO4、TPN、TPP、Chla的平均赋存量分别为1.36×104t、1.02×104t、0.02×104t、0.37×104t、0.25×104t、514.34 t、147.30 t、51.44 t、0.34×104t、367.04 t、7.92 t,不同月份、年际之间变化剧烈,变幅分别为106%、142%、657%、252%、233%、95%、196%、276%、236%、131%、276%;(2)2007年6月无锡贡湖水厂"饮用水危机"事件之后,截止到2009年12月,太湖水体各形态氮及总磷赋存量的下降趋势不明显,溶解性总磷、反应性活性磷的赋存量反而增高,反映出营养盐控制任务的艰巨性。本研究表明,对于年水量变幅巨大的大型湖泊,全湖水体营养盐赋存量在评估水体营养盐污染状况中是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对于太湖流域的污染控制效果,仅从浓度角度评价具有一定的缺陷,有必要从水体营养盐赋存量的变化规律上探讨其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分析车载激光点云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数学形态法的地面滤波方法。该算法运用三维虚拟格网组织数据,在形态法迭代过程中采用环形结构元优化滤波窗口,利用局部区域自适应坡度阈值对形态法开运算进行控制。在获得初始低点后,基于邻域坡度滤波提取地面点。利用两个不同区域的点云数据进行了实验,以验证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4.
大地震往往几十年一遇,而且我国不同地区的地震模式和破坏形式各不相同.大震之后,各种伴生自然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地表破坏形态难以保持原貌,各种工程震害现象因地震救援和恢复重建等而不复存在.因此,每一次大的地震灾害后及时组织开展科学考察,总结经验及教训,对认识地震灾害规律,提高今后防震减灾工作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5.
北京地区大灰厂井与五里营井氦气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北京市地震局丰台大灰厂井和延庆五里营井的氦气观测资料,发现由于井水深度、井水类型和水温的不同,丰台大灰厂井氦气含量明显低于延庆五里营井的氦气含量;两口井氦气年变都是冬高夏低;日变形态基本一致,都表现为一峰一谷的形态;两口井氦气含量与观测环境温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6.
边坡失稳过程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坤林  朱大勇  杨扬 《岩土力学》2012,33(3):778-782
采用一个1 m×2 m×4 m(高×宽×长)的模型槽,对素土和加筋土边坡的失稳破坏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试验设计了30°、45°和60°共3种坡度,坡面考虑了平面和凸面两种形式。通过倾斜模型槽,触发模型边坡失稳破坏,利用数码摄像机采集边坡破坏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最终形态,并对裂缝的开展、滑坡体形态以及模型槽倾斜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表明:边坡破坏呈现三维形态,坡度和坡面形状对滑体形态影响较大;同一坡度下,凸坡较平坡容易失稳,二者裂缝位置基本一致;加筋后,提高了边坡稳定性,破坏形态也发生改变。研究成果有助于更深入了解边坡失稳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为边坡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塔中北斜坡鹰山组碳酸盐岩溶蚀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碳酸盐岩的微观溶蚀机理,本文采用溶蚀实验和镜像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塔中北斜坡鹰山组3种类型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及微观溶蚀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亮晶生屑灰岩、云质灰岩和泥晶颗粒灰岩的溶蚀量基本一致。由于对物质成分和岩石微结构的选择性溶蚀,它们的微观溶蚀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亮晶生屑灰岩和泥晶颗粒灰岩样表面整体被溶蚀降低。云质灰岩样表面方解石部分整体被溶蚀降低,形成铸模孔,白云石溶蚀成蜂窝状溶蚀孔,并突出岩石表面,白云石晶间缝溶蚀加大且相互连通,这对油、气和地下水储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地理空间数据语义异构是实现数据关联、数据智能推荐和精确发现的主要瓶颈。地理空间数据本体被认为是解决地理空间数据语义异构的有效方法。形态特征是地理空间数据(除时空、要素内容外)的重要特征,是地理空间数据本体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在系统分析地理空间数据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地理空间数据形态特征的概念体系。然后,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形态本体模型,提出形态信息的本体表示方法,并构建地理空间数据形态本体。最后,基于形态本体的本体库,利用Jena本体推理技术,开发地理空间数据语义检索原型系统,并将形态本体应用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检索中。实验结果表明,地理空间数据形态本体可以有效地解决数据形态特征的语义异构,提高数据发现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解决其他领域数据的语义异构,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云南大理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作用遗迹.对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进行了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了其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并在冰川成因的典型特征的频率上取得了新的认识.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形态特征主要为:石英砂形状主要为次棱角状、尖棱角状和多棱角状,边缘多可见次棱脊和棱脊磨损,表面起伏度高;机械特征主要有贝壳状断口、平行解理面、裂隙、粘附碎片、擦痕、机械V形坑;化学特征主要有蚀坑和蚀缝、蜂窝状溶蚀表面、无定形硅沉淀和硅质薄膜.在石英砂表面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的擦痕的频率为8%~32%;粘附碎片的频率为16%~40%;裂隙的频率为12%~32%.通过对点苍山冰碛物的石英砂扫描电镜分析,得出该第四纪海洋性冰斗冰川和悬冰川的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该冰碛物石英砂原始形态特征明显,机械特征频率不高,是近源堆积的冰碛物石英砂的典型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喀斯特洞穴窝穴作为洞穴小形态的一种,记录了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的演变过程和洞穴的发育状况。通过对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响水洞洞穴窝穴的规模、形态大小进行统计,对比了两洞穴窝穴形态的差异性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在规模上,阴河洞窝穴分布面积较小,但窝穴数量相当可观,响水洞窝穴分布数量巨大,范围广泛,成千上万的窝穴沿洞穴通道两侧分布;在平面形态上,阴河洞内窝穴扁率要高于响水洞;在垂直剖面上,阴河洞内窝穴深宽比要比响水洞的偏大,且阴河洞窝穴以“V”型、倒“Ω”型窝穴为主,响水洞窝穴以倒“Ω”型窝穴为主,这与两洞穴水动力条件、地质构造、推移质、基岩、风化溶蚀作用等因素的不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