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滑石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无机材料,因其特殊的晶体化学性质,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阻燃性和离子交换性,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环保和医药等领域。本文综述了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水滑石在PP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水滑石作为PP阻燃剂的优异性能,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2.
以镍铝水滑石为前体(主体),以蒸馏水为分散介质,用离子交换法组装丁二酸根(客体)插层水滑石,同时用一步合成法合成丁二酸根插层水滑石,并用XRD,IR,TG-DTA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法制得的产品中丁二酸根阴离子取代了镍铝水滑石前体层间的碳酸根离子,组装得到晶体结构良好的丁二酸根插层水滑石,层间距为1.23nm。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长丰、禾源两滑石特征的介绍,分析了滑石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探讨了该区滑石矿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24.
矿物填料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传云 《地质实验室》1995,11(3):167-174
  相似文献   
25.
26.
27.
本文以萍乐坳陷中的海泡石矿床为实例,报道海泡石的成岩相转化。在深埋条件下,早二叠世海相沉积的海泡石一般转化为滑石和史蒂文石(镁蒙脱石)。海泡石的相转化严重影响普查找矿和矿床评价。根据煤牌号与粘土矿物相转化呈线性变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低变质煤牌号(气煤和气肥煤)对于指示海泡石的保存是可靠的标志。在趋势面分析图上表示的低变质煤区域与海泡石分布区明显地呈一致性。因此,根据低变质煤牌号分布区可预测新的海泡石产地。  相似文献   
28.
芝坊斜长角闪岩型滑石矿是新发现的滑石工业类型。斜长角闪岩呈侵入体状态分布于太古—元古界胶东群变质岩系中。热液沿斜长角闪岩与镁质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的断裂带上侵,两种岩石均可形成滑石矿,而斜长角闪岩成矿比例偏大。从滑石矿体到斜长角闪岩分带明显,依次为滑石矿—滑石化斜长角闪岩或次滑石—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为成矿提供了 SiO_2,镁质碳酸盐岩为成矿提供了 MgO,在热液作用下,两种岩石相互交代,原地成矿。  相似文献   
29.
本文总结了巴西两个最重要的滑石产地,Parana和Bahia区中滑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并探讨了这些矿床的可能成因。巴西的滑石在世界滑石储量与产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巴西Parana和Bahia区的滑石矿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地体中。尽管该区的滑石具有不同的地质产状,与变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共生的滑石最为重要。其他类型的滑石,如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共生的、在花岗岩与白云质大理岩接触带的、在花岗岩体中呈包体或顶垂体状的、则相对不重要。在巴西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滑石矿化主要发生在前寒武纪(Bahia区)和白垩纪(Parana区)。滑石的成因模式主要有两类:一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热液交代成矿模式,另一是起源于盆地热卤水的变质流体交代成矿模式。其中后一种成因模式可用来解释巴西的大多数大型滑石矿床,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地区,如中国辽宁和乌拉尔南部的滑石成矿。  相似文献   
30.
Gemerska Poloma矿床是个重要的滑石矿床(储量20万吨),位于西喀尔巴阡山脉Germeric地区.部分滑石化的镁质碳酸盐体赋存在早古生代火山沉积杂岩体中(黑色片岩,变质泥岩),在Variscan变质作用(M1)过程中受到了绿泥石-黑云母带区域变质相的改造.这种原岩是石灰岩的矿体由白色-灰白或者灰色-黑色的菱镁矿与白云石1组成,被次生的白云石2和滑石脉切割.本次研究考察了两次变质事件(M1和M2)的几个连续的矿物组合,最早的组合包括铁白云石,镁菱铁矿与菱铁矿,(并与黑电气石,铁绿泥石,磷灰石,与伊利石-白云母伴生),它们以微小残留物形式产出在菱镁矿和白云石1中,其形成可能早于M1变质作用高峰期.M1变质事件的高峰期以富铁金云母,镁绿泥石1,镁电气石(黑电气石的边缘)和石英的组合为代表.在M1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了镁交代作用,开始是白云石1结晶,接下来形成菱镁矿,最后是以铁菱镁矿沿裂隙的形成而终.根据碳酸盐地质测温原理,M1变质事件的高峰期温度为460~490°C,变质矿物组合特征也支持这一测温结果.滑石,白云石2,与镁绿泥石2沿着镁碳酸盐岩石裂隙的发育,主要受到M2变质事件的影响,这个变质事件与较年青的Alpine造山事件有关.菱镁矿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复杂的组成,可能以MgCl2组分为主,主要来源于蒸发卤水的演化.原生流体包裹体的盐度~35(wt%MgCl2),均一温度变化范围是216~235℃.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也显示了以MgCl2组分为主的相似流体组成,但均一温度比较高,为248~313℃.如果假定石英与M1变质事件同期,那么由流体包裹体计算出的M1变质峰期压力范围是250~350MPa(9~13km),因此地温梯度是35~40℃/km.假定这个梯度在镁交代成矿过程中保持不变,那么相关流体在180~280MPa(7~11km)的压力下的温度为300~350℃.流体包裹体的淋滤分析表明,流体中Cl/Br与Na/Br都很高,说明流体具有蒸发特征.而在Gemeric地区只有在晚二叠纪到早三叠纪这段时间才有如此大量的卤水形成.因此,二叠纪的伸展构造运动与形成菱镁矿的热液系统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