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4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722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519篇
地球物理   417篇
地质学   1463篇
海洋学   537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223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50年   2篇
  1943年   3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中国勘察设计》2006,(5):64-65
新建民用建筑必须强制性达到节能率50%的标准,在我省推行已有半年。在最近一次的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中发现,我省绝大部分新建建筑正在实行这一标准,建筑节能已由试点向全面实施发展,自然、节能的“绿色风”吹向了整个建筑领域。记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江苏为全力推动建筑节能要打出系列“组合拳”。  相似文献   
52.
针对台湾海峡东岸台湾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调查研究,并与西岸福建东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分析比较;着重阐述台湾西北部4个海岸区域阶地的特性(阶序、分布、高度、崖差、构成等)及其变动情况(阶地抬升、变窄、延伸等);通过推断形成年代、测算隆升速率等,探讨研究区域的海岸线变化与构造升降运动,结果发现: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福建沿海地区受蓬莱造山运动的影响极小,海岸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数次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福建沿海的隆升速率由北向南逐渐减少,总体上低于海峡东岸台湾岛的隆升率(平均2mm/a).该研究印证了:相对于台湾岛地区,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其海阶发育可能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魏历灵  康志宏 《新疆地质》2005,23(2):169-172
流动单元研究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该项研究在砂岩油藏研究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成因、岩性和岩石结构构造、成岩后生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溶蚀作用等多因素对储集空间的影响,使已有的流动单元概念及研究技术方法难于应用.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征,论证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屏障的存在及其类型.提出区别于砂岩油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说明各类动态资料对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较为重要.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并结合塔河油田实际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4.
刘辰生  郭建华  苏娟 《新疆地质》2005,23(3):288-291
阿克库勒地区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的次生溶蚀孔隙所占比例远高了: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样品数据统计显示,卡拉沙依组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类型.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及储层样品的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分析结果,本区石炭系储层主要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其中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和溶蚀作用是本区卡拉沙依组储层所经历的最重要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已达到晚成岩B期,早期方解石交代石英颗粒并发生大量溶蚀,生成大量次生孔隙,晚期方解石没有发生溶蚀.  相似文献   
55.
地球内部放射性产热元素U、Th及K(HPE)含量如何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固体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限定地壳的热和流变学结构、地球化学、岩石和构造模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对HPE深部分布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大型花岗岩岩基的研究及对地表热流值和产热率之间关系的模拟,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HPE随深度的分布缺乏认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实施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届时将提供超过5km的岩心,为确定苏鲁超高压带的HPE结构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对CCSD的100~2000m岩心的732块样品详细的放射性产热元素含量的测试及现今产热率计算的初步结果表明:(1)花岗质片麻岩具有最高的产热率,平均为1665×10-11W/kg;(2)副片麻岩(变沉积岩)具有中等的产热率,为994×10-11W/kg;(3)金红石榴辉岩及石榴石橄榄岩具有最低的产热率,为17×10-11~20×10-11W/kg;(4)放射性产热元素的浓度及相应的产热率随岩性的变化而变化,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征。产热率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表明CCSD主孔中的HPE三明治结构。该结构可能代表着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典型HPE结构,比大型花岗岩岩基的HPE结构更复杂,与传统的HPE指数衰减分布模式不吻合。CCSD主孔中所揭示的三明治式HPE结构是大陆被动陆缘中的基性及超基性岩、沉积岩及花岗岩在深  相似文献   
5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岩石圈热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热量在壳幔的配分比例、温度以及热导率和生热率等热学参数在岩石圈中的分布特征。岩石圈的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同时还控制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度,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本文在前人CCSD主孔岩石主、微量元素研究基础上,利用Rybach生热率公式计算了钻孔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并结合岩石热导率的测定研究了CCSD主孔100-2000m岩石的热结构和主孔榴辉岩在不同退变质程度下生热率、热导率的变化:钻孔中岩石的平均生热率为0.95μWm-3,平均热导率为2.96mWm-1K-1。,其中片麻岩生热率高迭1.01-1.7μWm-3,热导率为2.76-2.96mWm-1K-1;基性超基性岩石生热率最低(<0.21μWm-3),热导率则高达3.20mWm-1K-1以上;新鲜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居中,分剐为0.16-0.44μWm-3和3.31-3.85mWm-1K-1。钻孔中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变化主要受岩性控制:从新鲜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热导率总体上降低,但从强退变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岩石热导率升高;而在此过程中岩石生热率总体上升高,仅当从中等退变质榴辉岩退变为强退变质榴辉岩时,岩石生热率出现降低趋势。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预测CCSD主孔5000m深度处温度为139℃,温度范围为131-151℃。根据区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上地壳底部温度为256℃,中地壳底部温度为492℃,Moho面温度为683℃,岩石圈底部温度为1185℃,来自地幔的热流为44.1mWm-2,对地表热流的贡献率为58%。研究结果表明,由岩石物理方法获得的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地温曲线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推断的中国东部地温曲线十分吻合,本文从实验岩石物理学角度为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57.
梁平 《贵州气象》2005,29(1):20-22
利用黔东南三板溪电站库区40多年来8站年降水和夏季降水资料,从三板溪电站库区各地区年降水和夏季倾向率、周期性、阶段性3个方面来探讨黔东南三板溪电站库区40多年来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8.
杨祎  安祥 《贵州气象》2005,29(6):40-41
对江口县1981~2000年的大气观测资料与农业气象田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找出影响江口县杂交稻空壳率的相关因子,并确定其相关因子的指标值。  相似文献   
59.
影响地温日极值的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万俊 《四川气象》2002,22(4):61-62
本文对影响地温日极值的要素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对获取正确的地温日极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0.
陈增军 《湖北气象》2002,21(4):35-37
从泰安市2000-2001年“121”电话气象信息服务实际出发,揭示了影响“121”电话拨打率的三种主要客观因素,并指出其拨打率与用户群、季节和信箱内容有效为密切的关系;同时提出了提高“121”电话拨打率的三种途径,即增强气象服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丰富服务内容和拓宽服务领域,加强“121”气象信息服务电话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