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溯源侵蚀是黄土丘陵区最强烈的动力地质作用。常导致沟头后退、坡脚掏蚀,进而引发崩塌灾害。文章通过对研究区崩塌灾害的统计分析,厘定出溯源侵蚀作用引发崩塌的典型类型为拉裂-倾倒型。该类型崩塌具有后壁陡直、粗糙、规模大、分布广、危害范围广,潜在危险性大等特点。分析认为溯源侵蚀引发拉裂-倾倒型崩塌是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耦合作用的结果。该类型崩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斜坡在地表水力侵蚀和重力作用下,坡体内拉应力分布区、剪应力分布区和强烈水力侵蚀区三个区发生了转化,经历了斜坡应力重新分布、拉应力的增大与范围扩大,剪应力状态改变与范围集中、坡顶拉张与孔隙水压力耦合作用下的崩塌体倾倒破坏三个阶段。控制和影响拉裂-倾倒型黄土崩塌稳定性主要因素包括:斜坡几何特征、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裂隙中的静水压力。随着土体含水率的上升,坡顶拉张裂缝深度加深,侵蚀凹槽深度加深,崩塌体稳定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昔格达地层岩土特性对溯源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溯源侵蚀是河流侵蚀的一种类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汉源县喇嘛溪沟昔格达地层岩土体试验数据,从颗粒粒度、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影响该地层溯源侵蚀发育的内在原因,明确岩土特性对溯源侵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若尔盖沼泽湿地的萎缩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0年以来,若尔盖沼泽湿地的快速萎缩严重影响黄河上游水量补给和当地湿地生态系统,但其机制尚不清晰。基于2010—2013年野外调查、气象水文资料和遥感影像,分析若尔盖沼泽退化的主要原因与机制。尽管气温的缓慢升高,但降水量并未减少,考虑到沼泽的季节性特征,气候变暖对沼泽萎缩影响相当有限,但不是主要原因。经遥感判读和统计,共识别现有920 km的人工渠道,其疏干的沼泽面积约648.3 km2,占总萎缩面积的27%。人工开渠作为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是若尔盖沼泽快速萎缩的重要原因。自然水系的溯源侵蚀长期疏干沼泽、降低地下水水位和放射状地向沼泽内部切穿是沼泽萎缩的重要机制。人工开渠连通自然水系强化沼泽内河床下切和排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青藏高原工程强度的提高,冻土区斜坡稳定性成为工程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也是较难防治的斜坡失稳是热融滑塌.针对典型热融滑塌进行的温度监测资料表明,在滑塌的影响下,其下多年冻土地温年变化幅度趋小而年平均地温升高,导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每年进入多年冻土的冷能有所降低.滑坡溯源侵蚀范围监测资料表明,滑塌范围的扩展随地温的周期变化波动进行,并主要集中在7~9月,最大扩展范围出现在沿坡体倾向方向.热融滑塌的产生与多年冻土条件和外因力的诱发关系密切,工程治理要考虑引起滑坡消亡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滑坡类型及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距今12.5万a前后的共和运动使得黄河溯源侵蚀加剧,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导致黄河切蚀能力加强,并于距今1.8-2.9万a达到高潮。因此,构造抬升致使黄河水流快速下切,是造就区内特大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袭夺”理论的正确性必须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袭夺” 理论存在许多错误。分水岭的发展是有方向的,它的移动方向决定于两侧内外营力总作用程度的对比。只是河流溯源侵蚀不能切穿分水岭。河流兼并可能是由高位河向下跨流域改道而成。  相似文献   
17.
河流沉积的重矿物可以较为准确反映源区的母岩性质,进而揭示河流的演化过程。本研究以岷江下游河流阶地沉积与现代沉积的重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古流向、重矿物组合特征、特征重矿物类型及重矿物特征指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下游Ⅴ级阶地至Ⅲ级阶地沉积中的重矿物以岩浆岩型重矿物为主,其物源来自龙门山构造带;现代沉积中的重矿物以变质岩型重矿物为主,其物源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结合重矿物特征指数对比分析,认为造成这种重矿物类型差异的原因是青藏高原东缘阶段性隆升引起的岷江溯源侵蚀。受昆黄运动B幕影响,岷江于0.73—0.7 Ma下切至汶川附近,Ⅴ级阶地形成;受昆黄运动C幕影响,岷江于0.5—0.3 Ma强烈下切,Ⅳ级阶地形成;受共和运动影响,岷江在0.11—0.09 Ma下切至石大关,同时形成Ⅲ级阶地;此后岷江继续溯源侵蚀,在距今27 ka左右形成现代岷江。  相似文献   
18.
概括叙述了华北平原的面貌,禹王治水的历史,历代黄河改道的过程,黄土对黄河的影响,黄土对黄河的影响,以及新生代晚期华北盆地的古地理。讨论了溯源侵蚀作用对黄河基脚的剥蚀,河流自动调整作用及海湾半封闭环境对其正常发育的消极影响。进而将黄河改造和洪水泛滥的主因归于黄河及支流的高含沙量、溯源侵蚀作用及半封闭海湾的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9.
对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内外实地考察,在玛曲瓶颈段黄河二级阶地前沿陡坎,发现了含有古深湖相和古河床河漫滩相地层序列的典型沉积剖面。通过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研究结果表明:① 剖面下部淡蓝灰色古深湖相沉积层为深水厌氧环境下形成的湖相沉积物,而覆盖其上的杂色卵石层夹淡黄橙色透镜状沙层则是古河床河漫滩相沉积物,指示了强动力流水作用过程。这2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是黄河切开若尔盖湖盆导致古湖水外泄的直接证据。② 剖面古深湖相沉积层顶部和古滨浅湖相沉积层底部的OSL测年结果表明,古黄河在37 ka BP切开若尔盖湖盆,导致湖水外泄,35 ka BP湖水变浅消失,黄河沟通了若尔盖盆地水系。③ 晚更新世东昆仑大断裂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37 ka 温暖湿润气候的综合影响使得尚处于玛曲断陷谷地草原的古黄河源溯源侵蚀加剧,由西向东在玛曲城南瓶颈段切开了若尔盖古湖盆,导致古湖水外泄,从而沟通了若尔盖湖盆的水系,使之成为黄河源。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湖水系演变及黄河水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格拉沟位于青海省内陆滩地,其形成演化反映了西北地区典型的水土流失过程。文章在收集大量野外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格拉沟的形成演化机制,并对该沟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格拉沟形成演化是该地区特殊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对其发育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与预测。该沟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边坡稳定性、渗透稳定性、河流侵蚀等。其中边坡稳定性主要包括天然岸坡整体稳定性及崩塌、坠溜、滑塌等;渗透稳定性主要包括潜蚀与管涌;河流下切与溯源侵蚀则成为岸坡失稳破坏的重要诱发因素。探讨格拉沟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于研究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机理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