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湘中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北型地区为一套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煤层等沉积组合,具有砂泥薄互层层理、透镜状层理、水平层理及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根据野外剖面及岩心沉积学分析,在龙潭组中识别出残积平原-潟湖、潮坪和滨外陆棚沉积体系,总体上反映为海平面持续抬升、水体逐渐变深的沉积过程。煤层的形成受古构造和古环境等因素控制,煤层发育于煤系沉积早期的渴湖环境(2煤)和中期的潮坪环境(1煤),从西向东2煤厚度减小,硫分及灰分产率增大;1煤仅在部分地区可见,其硫分、灰分产率均比2煤高,说明受海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2.
湘中HJC铀矿区黑色页岩土壤重金属污染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以湘中HJC铀矿区黑色页岩土壤为研究对象,对黑色页岩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通过测制A、B、C、D等土壤剖面并系统取样,借助ICPMS等分析技术,对土壤、成土母岩、玉米等进行了系统的主量元素、重金属和其他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矿区黑色页岩土壤具富Al2O3、Fe2O3,而贫CaO、Na2O的化学组成特征,其化学风化指数CIA值在79~84之间。土壤因继承成土母岩的元素富集特征而富集V、Cr、Co、Ni、Cu、Zn、Mo、Cd、Sn、Sb、Tl、Pb、Th、U等多种重金属,其中Mo、Cd、Sb、U的富集最强。土壤重金属综合富集指数(EI值)在3~9之间,各剖面EI值大小顺序是:D>A>B>C, 以D剖面土壤重金属综合富集最强。土壤重金属污染富集因子(F)评价结果显示:矿区土壤普遍存在Cd、Mo、Sn、Sb、U等重金属污染,其中Mo、Cd、Sb等的污染最强,达显著(3级,2 < F < 20)污染程度以上。重金属污染效应既表现为Sc、Cd、Sn、Sb、U、Tl、Pb等生物毒性重金属在玉米中的富集,又表现为Mo、Co、Ni、Cu、Zn等生物有用金属在玉米中的明显亏损。黑色页岩即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污染源。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重金属在成土母岩和土壤中的富集程度(Ks、EI、F)、重金属的活动性(Change%)等多种因素有关。重金属污染主影响因子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Cd对土壤构成持久性污染,Mo、Sn、Sb、U等的污染程度可随土壤风化的进行因淋失而趋于降低,而Zn、Mn、Ba、Co、Ni、Th等目前未达到污染水平的重金属则可因次生富集而在未来引发污染。  相似文献   
53.
1977年底,国务院批准在湖南中部设立一个全新的地级建制——涟源地区。次年,我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春华秋实,如今,诞生于改革开放前夕的涟源地区,已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履,茁壮成长为湖南中部一个朝气蓬勃的地级市——娄底市!  相似文献   
54.
娄星区地处湘中腹地,是娄底市中。心城区所在地。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战略,各项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进发。  相似文献   
55.
本文通过化学分析、岩矿鉴定、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湘中煤矸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查明了湘中煤矸石的化学成分特征、矿物组成特征、高岭石和绢云母的结晶学特征,在此基础上简单地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类型的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56.
文继祖 《地质与勘探》2022,58(3):619-628
湘中芭蕉冲金矿区为低山丘陵地球化学景观区,位于羌塘-扬子-华南板块东北缘,区内已查明4个工业矿体,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本文以该矿为基础进行湖南省中低山丘陵景观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以供同行参考。在该区完成土壤地球化学测量30 km,采集土壤样品1435件,样品采集深度在30~40 cm,部分采集深度为40~50 cm,成分均为土壤B层。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Au、Ag、Pb、Zn、As、Sb、Hg七种元素进行R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地球化学参数统计,确定Au、Ag为主成矿元素,Pb、As为找矿指示元素,运用衬值异常推断了隐伏构造位置,圈定单元素异常39处,综合异常区6处。通过地质工程查证,证明了衬值异常推测的含金构造的存在,发现芭蕉冲F_(2)含金构造和工业矿体,实现该区域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57.
湘中盆地热液方解石和灰岩的微量元素研究显示,盆地盖层地层中矿床热液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更多受流体本身控制。锡矿山锡矿的方解石相对富集Sb,但严重亏损Pb和Zn,而禾青铅锌矿的方解石,相对富集Pb、Zn和Sb,且两者的稀土元素特征差异明显,说明禾青铅锌矿与锡矿山锡矿是两种成分差异较大的流体,可能是同源成矿流体演化的不同阶段。基底和盖层中蚀变灰岩的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湘中盆地成矿流体为深循环古流体,即深循环热流体从基底地层中萃取Cu、Zn、Pb和Sr等元素,经历再循环到盖层的演化过程。同样方解石和围岩灰岩的稀土元素特征,指示研究区在基底和盖层形成了不同深循环流体,分别淋虑基底和盖层,在深部岩浆热驱动下形成成分差异的热流体,其中基底热流体相对经历了长期和远距离的萃取-迁移-沉淀过程,导致湘中盆地成矿元素形成垂向上的分带。本研究进一步印证和完善了基底-盖层成矿系统成矿模型,有利于认识湘中盆地大规模流体成矿作用及精细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58.
湖南龙山锑金矿床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及其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志远  谢桂青  李惠纯  李伟 《岩石学报》2018,34(9):2535-2547
龙山锑金矿是湘中Sb-Au矿集区内规模最大的脉状锑金矿床,但其精确的成矿时代尚未厘定。本次工作发现该矿床第Ⅰ成矿阶段的石英硫化物脉中发育少量的热液白云母。通过40Ar-39Ar年代学测定,确定了白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坪年龄为162. 5±1. 8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61. 1±1. 2Ma(MSWD=1. 0),反等时线年龄为161. 1±1. 2Ma(MSWD=1. 0)。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特征,认为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能代表龙山锑金矿床的成矿年龄。结合湘中地区其他锑(金)矿床的年代学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该地区在155~162Ma之间有一次热液成矿事件,与南岭地区165~150Ma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相一致。湘中地区已有的S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资料表明,该地区锑金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岩浆作用有关,类似于南岭地区晚侏罗世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9.
湘中坳陷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地质条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湘中坳陷二叠系黑色页岩的露头及岩心观测、含气量、地化和物性资料,以及等温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方法所获数据,探讨了页岩气地质条件。研究认为二叠系龙潭组、大隆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地质条件。有机碳含量在2%以上;成熟度分布于1.2%~1.6%;储集类型主要为残留粒间孔、粒内孔、溶蚀孔等矿物质孔和少量有机质孔,孔隙度在0.54%~5.15%,等温吸附实验测试平均含气能力在5.488~6.905 m3/t。热演化史分析表明二叠系页岩在沉积之后经历了两次抬升剥蚀,第二次沉降没有达到第一次的最大埋深且没有二次生烃,这可能是导致研究区页岩总体含气量低的原因之一。构造分析表明,印支期和燕山期改造作用,对油气破坏明显,恶化了保存条件增加勘探风险。运用叠合法预测页岩气有利区为湘中涟源—娄底—双峰区、邵阳—邵东区,采用体积法计算页岩气总资源量为(127~425)×108m3(中值254×108m3),显示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综合分析认为保存条件是该区页岩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也是勘探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60.
湘中坳陷是晚古生代南华陆表海盆在湘中的一个负向构造单元, 先天成油气地质条件优厚, 目前发生气喷井18口, 岩心检测储层物性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 属于物性较差的致密储层。本文通过铸体薄片、电镜扫描、粒度图像、粒度孔隙等资料开展成岩组构镜下详细观察及孔隙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储层类型主要是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裂隙型, 其中次生溶蚀孔和后期构造产生的破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下石炭统致密储层在距今约290 Ma时形成,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影响较大, 压实作用是使碎屑岩孔隙变差的主要控制因素, 压溶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对储层物性有所改善, 后期的胶结作用使储层致密性加强。结合流体包裹体测温资料及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层埋藏史、油气充注期, 指出该区天然气藏为先致密后成藏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深盆气为勘探主要潜力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