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1篇
  免费   791篇
  国内免费   552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539篇
地质学   2386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5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0 毫秒
991.
瓦石峡幅、阿尔金山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将原划分为古元古界阿尔金群的变质岩系解体为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岩2部分,按岩性组合、变形变质特征等将变质表壳岩进一步划分为米兰岩群和阿尔金岩群,经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变质深成侵入岩的时代为中-新元古代。在中阿尔金地块中首次发现了麻粒岩、榴闪岩、蓝晶石榴铝直闪石片岩等高压变质岩组合,变质作用的p-T-t轨迹表明,其经历了快速俯冲碰撞后又快速折返(抬升)的动力学过程。以新发现的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等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将测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新的划分,建立了构造形迹的变形序列。初步查明测区至少发育有3级古夷平面,将成山运动、地貌变迁、水系演化等新构造运动划分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992.
首次将原划分为古元古界阿尔金群的变质岩系解体为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岩2部分,按岩性组合、变形变质特征等将变质表壳岩进一步划分为米兰岩群和阿尔金岩群,经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变质深成侵入岩的时代为中-新元古代.在中阿尔金地块中首次发现了麻粒岩、榴闪岩、蓝晶石榴铝直闪石片岩等高压变质岩组合,变质作用的p-T-t轨迹表明,其经历了快速俯冲碰撞后又快速折返(抬升)的动力学过程.以新发现的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等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将测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新的划分,建立了构造形迹的变形序列.初步查明测区至少发育有3级古夷平面,将成山运动、地貌变迁、水系演化等新构造运动划分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993.
瞬变电磁法对地下不同位置多个三维薄板探测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层状地层中多个位于不同位置和不同埋深的三维导电薄板为例,对瞬变电磁(TEM)法分辨地下多个三维异常体的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无论异常体与源的距离远近,TEM法对近地表的多个异常体分辨能力总是很好.当多个异常体在垂直方向排列时,TEM法对它们的探测能力最差;当它们以不同埋深沿测线方向排列时,埋深最浅和最近源的异常体最容易探测到;当夹在中间的异常体规模较小、埋深较大时,它的异常场容易被其它异常体所掩盖.总体上讲,无论在源下方还是在接收器下方,TEM法对水平方向多个异常体分辨能力优于垂向上的.  相似文献   
994.
天山北麓地下水与自然植被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面积约670km^2的具有干旱气候特征的新疆三工河流域地下水埋深和自然植被盖度进行取样检测,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取得数据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计算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传统统计特征值,指出用该方法表示地下水埋深和自然植被盖度引起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将分形理论与地质统计学原理相结合,计算了三工河流域地下水埋深和自然植被盖度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3154、1.3677;而它们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537、0.368。该地区地下水埋深和自然植被盖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变异性,而且它们具有相似的变异特征,即随着地下水埋深的递增(或递减),自然植被盖度有所减少(或增加),说明干旱区自然植被盖度对地下水埋深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暗示着在干旱地区影响自然植被盖度的众多因素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995.
纵贯中国东部一条新的巨型构造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活动等方面,论证了一条由地垒、地堑系组成的、纵贯中国东部的巨型活动性深断裂带。 这是一条以张扭性为主、差异升降强烈的追踪断裂带。它控制着沉积岩相、地貌水系和岩浆活动,尤其是作为一条超基性岩带,可为寻找有关矿产提供标志;同时也是一条构造地震带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深对流加热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1948~1999年NCEP/NCAR全球深对流加热率再分析资料和1951~2001年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研究了中国区域夏季深对流加热分布状况,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深对流加热较强,是潜热释放较多和深对流活动旺盛区域;青藏高原东南部深对流加热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相关分析也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深对流活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有重要影响,可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提供水分和能量。  相似文献   
997.
位于北秦岭及华北块体交界处的明港地区发育有中基性火山角砾岩岩体群, 侵位时代为178.31±3.77 Ma, 火山岩为亚碱性系列安山玄武岩, 火山角砾岩中含有丰富的下地壳和地幔的深源捕虏体, 是揭示秦岭造山带边界岩石圈组成和结构的理想地点. 对捕虏体岩套研究的结果表明, 其中的镁铁质麻粒岩、榴辉岩、变辉长岩在微量元素及Pb同位素特征等方面与南秦岭块体的相似, 代表了南秦岭俯冲至华北克拉通的下地壳下部的组成; 滑石化的橄榄岩为上覆的华北块体的地幔楔物质, 遭受了下覆南秦岭地壳释放的酸性熔/流体的交代. 该区的深部模型为晚古生代以后, 南秦岭岩石圈向北拆离俯冲, 它的上部垫置于北秦岭之下; 下部继续向北俯冲于华北块体之下. 中生代早期北秦岭向北仰冲, 华北块体呈鳄鱼状向南楔入到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998.
古代深海底质氧控的遗迹化石群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中国 9个深海沉积区近 2 0条研究剖面的沉积地质学和古遗迹学的研究 ,获得了判别深海底质遗迹化石群落与含氧量关系的几点认识 :1深海贫氧的底质中因相对含氧量的差异 ,其代表性的遗迹化石组合也不尽相同。以Megagrapton,Paleodictyon和 Protopaleodictyon为代表的 A组合 ,以 Scalarituba和 Phycosiphon为代表的 B组合 ,和以 Chondrites和 Zoophyeos为代表的 C组合 ,所指示贫氧底质中的溶解氧含量 ,是随组合的不同而依次降低 ;2遗迹化石潜穴的粗细通常与底质含氧量呈正相关 ,即潜穴直径随含氧量降低而变细 ;3遗迹化石的分异度随底质含氧量降低而变低 ;4应用个别遗迹化石属判识贫氧环境要慎重 ,如 Chondrites或者 Zoophycos,不能不加分析地视为贫氧环境的遗迹化石标志 ,应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后 ,才能得出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9.
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7级以上强深震与东北地区浅源中强地震活动在时间上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认为汪清7.2级强深震后,黑龙江省及邻区发生5级以上中强震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000.
大别苏鲁地区层状地幔反射体及其解释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反射地震虽然己广泛应用于地壳上地幔调查,然而,来自地幔的反射体在全世界 都还比较少见,尤其是尚未有发现上地幔中多层水平反射体的报道. 近年来,作者用24s 的 深反射地震记录揭示了在大别苏鲁地区岩石圈地幔内存在5组水平的反射体, 表明该区具有 特殊演化作用形成的上地幔组构, 它们可随深度增加分别命名为M1到M5 . 这些反射体不仅 可在地震叠加剖面上看到,有时还可在野外单炮记录上看到. 反射体M1对应Moho面,而M5大 概与现今岩石圈底界对应,根据地热资料,苏鲁热岩石圈厚度约为78km. 其他3个反射体可 能是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诱发的壳幔作用的结果. 根据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数据,在晚中生代 中国东部岩石圈的厚度约从150km减薄到约60km,在新生代又略微加厚到平均 78km. 这一减 薄作用引起岩浆底侵并在下地壳产生麻粒岩层,而早侏罗纪扬子克拉通向北的陆-陆俯冲又 在上地幔产生榴辉岩层. 在双程走时12s处的反射体M2 则是麻粒岩层与榴辉岩层的边界,它 也是古生代的 Moho面. 反射体 M3 出现在14s 前后,看来是榴辉岩层的底面, 它的下面应 保存有残留的古生代上地幔. 由于新老岩石圈地幔成分不同,其界面产生反射体 M4. 这种 多层岩石圈地幔反射体的存在表明,所研究地区的地幔结构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作 用有关. 同时,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认为上地幔在反射地震上是相对透明的,多层反 射体的发现对这一认识是新的挑战, 表明采用爆炸震源与地震反射新技术有可能揭露岩石圈 地幔内部结构细节,这些细节也是地幔动力学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