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7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广西佛子冲铅锌矿区岩浆岩发育,其中花岗闪长岩与矿化存在密切的空间分布关系,在花岗闪长岩与围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化,主要铅锌矿体分布于矽卡岩蚀变带中。本文通过对花岗闪长岩和伟晶岩中锆石的研究,并采用LA—ICP-MS对单颗锆石进行了年龄测定,分别获得~228Ma和~248Ma两组和谐年龄,以及一批锆石稀土元素数据。在空间上,伟晶岩脉仅仅分布于花岗闪长岩附近,在伟晶岩中有花岗闪长岩残留。两组锆石样品中的稀土配分特征十分相似,两者的单颗粒锆石同位素年龄值也基本一致,这一时间与广西钦防海槽开始闭合,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碰撞的时间一致;反映出在海西.印支早期沿岑溪.博白深大断裂有一次岩浆上侵于老地层中,形成侵入岩和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42.
华南大陆四次裂陷和中新生代南华造山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位素地质学、岩石学、成矿学、地球物理学等新成果表明,华南震旦纪以来的构造层之下普遍存在元古代一太古代变质基底。四堡期(Pt+2)雪峰期(Pt3)发生两次陆内裂陷,形成断续的岩石圈断裂,局部性陆间沟一弧和小洋盆,把华南古大陆分成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两次陆缘裂陷分别形成广西期(Z一S)华南大陆边缘弧后扩张盆地和新生代琉球弧一菲律宾弧后东海一南海扩张盆地。东海一南海的前寒武纪陆块是华南一东南亚大陆裂解碎块,它不存在另一前寒武纪陆块,不存在印支一南海准地台。讨论了许靖华关于华南三叠纪碰撞造山带的理论,结论如下:(1)华南造山带命题正确,但论据不真实,对于该造山带的性质、特点和形成机制的理解不确切。(2)元古代构造混杂岩一蛇绿混杂岩不能做为三叠纪造山带的证据。(3)不存在扬子和华南二块体的三叠纪碰撞,因为没有发生过“印支造山运动”,也没有出现过古生代湘赣浙大洋。(4)华南是双向“干造山带”,泥盆纪至中王叠世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盆地层在无海侵的大地构造环境下,经历了多幕造山运动,形成具有双向大地构造线的造山带。在南西侧的特提斯构造域以北西一北西西向占优势;在南东侧的北西太平洋构造域以北东向为主。(5)地台盖层和盆地  相似文献   
43.
大量准确度很高的单颗粒锆石迅谱(SHRIMP)年代学数据表明,五台山-恒山绿岩带形成于2500Ma之前,五台山-恒山绿岩带形成后即与较老的阜平块体拼合。因此,该过程中有大量火山,深成活动及变质作用,是一次重要的造山运动。在1800Ma之前,本区还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主要表现为在地壳较深水平上大规模的冲断作用,使原来为不同地壳水平的块体处于同一地壳水平。本文还对原五台群下部层位板峪口组和金岗库组的归属及铁堡不整合面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4.
Pb Isotope Mapping in the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Central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in Central China is a part of the collisional belt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cratons. It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 ultrahigh-pressure (UHP) and high-pressure (HP)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world. The Pb isotope mapping in this area is a significant method to constrain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o identify the tectonic boundaries within the vertical tectonic stack. Based on the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Dabie complex (DBC), the Tongbai complex (TBC), UHP and HP metamorphic rocks and associated foliated granites, the lower metamorphosed rocks from North Huaiyang (NHY) tectonic belt, and Cretaceous granites in the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we determined the Pb isotope geochemical map of the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The Pb isotope map shows that the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are similar within each geological body or lithotectonic unit, but the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lithotectonic units show systematic variations in the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The NHY tectonic belt contrasts strongly with the Tongbai-Dabie UHP.HP metamorphic belt in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ine along the Xiaotian-Mozitan fault, the north limit of the Tongbai-Dabie UHP and HP metamorphic rock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tectonic boundary. Within the Tongbai-Dabie HP -UHP metamorphic belt, to the south of Xiaotian-Mozitan fault,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of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in different lithotectonic units an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major lithotectonic units have been constrained.  相似文献   
45.
46.
东南极的Bunger山在元古代期间经历了一次低压麻粒岩相造山事件。含石英的泥质片麻岩中,S_1叶理平行干M_1组合,石榴石-堇青石-尖晶石-铁铁矿和石榴石-矽线石-尖晶石-钛铁矿-金红石的稳定共存是M_1期间主期变质压力(大约为4Kb),温度(大约在800℃)的证据。在M_2期间,石榴石反应边的生长和围绕铁尖晶石及铁钛氧化物的堇青石是增压期间M_1组合不稳定的证据。M_2组合的热动力学计算表明,其形成压力为6~7Kb,温度为750℃左右。因此,来自Bunger山的片麻岩表明了在有限的冷却期间,大约有2Kb或更多一些的增压作用。这样的P-T轨迹不同于具有等压冷却或减压特征的其它元古代地体。未变形的大的紫苏花岗岩体在增压作用的末期,在950℃左右的温度下向上侵入。由于变质作用是因为软流圈下的热扰动,在其上厚岩石圈中较薄大陆地壳的中等地壳深度上发生的,这就能较好地解释了M1期间的低压变质作用。我们提出冷却期间的增压作用,是相邻的正常厚度地壳和Bunger山薄地壳之间体积力的作用通过热扰动″接通″而发生重力回流的结果。在这样的模式内,出露于Bunger山的紫苏花岗岩侵入作用的时间与下地壳变质最大值期间部分熔融作用一致。  相似文献   
47.
易明初 《地球学报》1996,17(3):249-257
新生代地质时期如同前期地质时期一样,同样发生过造山运动,由于地质历史时期的短暂或运动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其强烈程度显示较差,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但是,只要中研究中国大小山川构造地貌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新徨代时期,特别是第四纪地质时期是造成璀构造地貌形态的主要时期,或者是说最新造山运动时期。本文主要涉及陆内区的准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48.
在西藏1∶5万塔惹增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通过剖面测制及路线地质调查,于仲巴县隆格尔乡西侧爬杆荣勒一带,发现了中—上侏罗统仁多组呈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二叠系下拉组地层之上,该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发现,证实了冈底斯造山带中中生代与晚古生代之间存在一次明显的造山运动,对进一步探讨冈底斯造山带的地史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构造旋回与大地构造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旋回的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之一。但板块学说兴起以来,一些学者基于均变论的哲学思想,却试图抛弃构造旋回的概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大规模、多学科地学观测,人们已认识到突变与灾变的重要性,认识到渐变与突变相结合的螺旋式向前发展的旋回演化论,才是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地质规律的有力武器。在大地构造研究中,一些学者常用地层年表,而不用构造旋回。然而,以生物地层学为主要依据的显生宙地层年表与构造旋回和构造岩浆事件并不完全耦合。这是因为,地层年表是在研究地球表生作用,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构造旋回则是地球内生作用,即壳、幔、核以及壳、幔、核不同层次间多层圈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录。一些学者在研究大地构造时,只用同位素年龄表示的构造事件,不使用构造旋回。然而,"事件"只是单个现象的呈现,只是构造发展的片段,旋回则阐明过程,反映事物发展中各"事件"(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演化的本质。事实上,威尔逊旋回的建立,已为构造旋回和构造事件之间的联系赋予了全新的科学内涵,这也是地质科学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一个光辉范例。一些学者由于对全球造山运动是否是同时性的质疑,认为建立全球统一构造年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可是,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其动态活动应该基本上同时的,在受同一地球动力系统控制的一个大区域内,构造运动在各地虽然不是完全同时,但却大致是同时的。北美、欧洲、亚洲加里东、华力西旋回的各次构造运动基本上可以互相对比,就是证明。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按照优先原则,将早古生代的构造旋回称为加里东旋回,将晚古生代的构造旋回称为华力西(海西)旋回。超大陆和超大陆旋回的提出,深化了构造旋回的研究,同时也为建立构造年表开辟了道路。目前已初步提出古元古代哥伦比亚、中元古代罗丁尼亚、新元古代冈瓦纳和显生宙潘吉亚等几个超大陆旋回,这样,我们便可以用超大陆旋回作为构造年表中最大一级的时间单位,每个超大陆旋回又可进一步分为几个旋回,如潘吉亚旋回可分为加里东、华力西两个旋回。我们相信,随着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深入,随着对固体地球系统和全球地质构造更加深入、全面、系统的观测研究,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像建立显生宙地层年表一样,建立起大区域以至全球的构造年表。  相似文献   
50.
东亚造山运动与花岗岩分布之情形,似非漫无规则,其发生显有一定之次序。在西伯利亚中部所谓东亚之核心,为前寒武纪褶绉及花岗片麻岩分布之区。其西南,正南及东南,如阿尔泰、天山、崐仑、外贝加利亚、阿穆等区域,主要造山运动之发生及花岗岩岩浆之侵入为古生代。围绕其外者如苏联之滨海省、朝鲜、中国之大部、缅甸东部、暹逻、马来亚、东印度群岛中部等处均将燕山运动及燕山花岗岩分布区域。复外则为新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区域,如喜马拉亚山、缅西山脉、安得曼、东印度群岛之西南、南、东南部、菲律滨、台湾、琉球、日本、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其中许多岛屿,造山运动及火山活动尚在继续未已(第一图)。苏伊氏(Suess)尝论东亚造山运动之主力导源于东亚核心之扩张,以致造成许多弧形山脉,弧背均向南,显示大陆向南移动。威理士则以篇东亚核心为一种隋性体,不能发生造山运动之主力,造山运动之发生则由于太平洋底之下沉,而使地壳深处之流动带物质挤向大陆,遇东亚核心之阻,遂在深处聚积一种应力,及至超过其上岩层之静压力时,地壳失去平衡状态,发生褶绉,同时花岗岩岩浆亦得上升。威氏之理论,似较合理。且当古生代时,核心之前为一大地槽区,宜於造山运动之发生及岩浆之侵入,嗣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