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0篇
  免费   867篇
  国内免费   1392篇
测绘学   236篇
大气科学   771篇
地球物理   303篇
地质学   4159篇
海洋学   446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263篇
自然地理   18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2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松辽盆地东南部油气、煤层气后生蚀变硫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辽盆地东南部上白垩统泉头组、姚家组和嫩江组岩石中黄铁矿及硫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泉头组、姚家组中后生还原褪色作用形成的灰色、灰绿色砂岩中的黄铁矿及硫同位素均显示出了深部来源的油气、煤层气有机流体作用成分特征。该区原生沉积成岩岩石及黄铁矿中硫同位素的δ^34SV-CDT为正值,油气、煤层气有机流体还原作用岩石及黄铁矿中δ^34SV-CDT为负值。油气、煤层气还原作用不仅使杂色、紫红色原生氧化砂岩还原为灰色、灰绿色还原性砂岩,还使岩石还原容量大大增强,而且油气、煤层气在有机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铀的叠加富集,岩石铀含量普遍增加,局部可形成铀异常、铀矿化。首次在门达地区姚家组含矿砂岩中发现网脉状水云母化,显示铀成矿具有低温热液蚀变特征,铀矿化与低温热流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2.
中国位于全球三大成矿域的交汇部位,成矿条件优越.同时发育有几种独具特色的成矿系统,如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以及广泛分布在华北的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矿,引起国内外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对这3种特殊的成矿系统近年来的科研进展进行了综述性回顾,并提出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若干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3.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形成和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及其在石油、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烃源岩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在确定源岩演化、沉积环境、有机母质类型、成熟度、油气运移充填期次等方面的应用,指出目前流体包裹体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应关注的几个前沿方向:①在流体包裹体分析实验技术中,单个包裹体分析技术在油气地质定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②通过有机包裹体自然剖面与模拟实验对比研究烃类流体运移分馏,为建立油气成藏过程地球化学示踪指标提供基础参数;③通过储层中不同期次有机包裹体的化学组成、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圈闭中已经聚集成藏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确定圈闭中油气的成因、来源和充填过程;④有机包裹体成烃作用研究为碳酸盐岩生烃和深层油气成因理论提供依据;这些方向的研究成果为深化油气理论、提高勘探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煤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主要目的是通过动力学模拟实验与GC-IRMS技术建立煤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模拟.热解产物中甲烷碳同位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同时假定生气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系数(α)固定不变和所有产甲烷母质具有相同的初始碳同位素组成(δ13Co)对于解释煤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是不可行的.在本研究中,为了解决陆源有机质的非均质性,应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假定对于煤中所有产甲烷前身物具有一个相同的初始碳同位素组成(δ13Co),通过调整各个平行反应的△Ea,i(Ea,i13C-Ea,i12C)来拟合实测甲烷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另一个是假定在整个生气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系数(α)不变,即△Ea,i为常数,通过改变fi13C来实现与实测甲烷同位素的拟合.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2℃/Ma的地质升温速率下两种方法具有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5.
R型因子分析可通过研究地质变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变化和分布特征而形成地质概念,并恢复地质过程,指示物质来源.在研究云南昭通毛坪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矿区910和846中段Ⅱ、Ⅲ号矿带NE向断裂构造岩微量元素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提出成矿物质来源的新证据.在时间上,指示了主要成矿期次为沉积成岩期和热液成矿期,热液期又划分为黄铁矿-闪锌矿阶段、闪锌矿阶段、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碳酸盐-黄铁矿矿化4个成矿阶段;在成矿物质来源上,锌来源于赋矿地层(C1b和C2w)和外来成矿流体,铅主要由外来成矿流体带入.  相似文献   
996.
将渤海金州湾海域的声学浅地层剖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释,识别出了8个连续的强声学反射界面,主要划定了具有沉积环境意义的6个声学层序:全新世浅海相层序A、全新世滨海相层序B、晚更新世末期陆相层序C、晚更新世滨海相层序D、晚更新世海陆交互相层序E和震旦系基岩F。通过与工程地质钻孔的沉积地层岩性单元对比研究,发现依据声学浅地层剖面进行的地层划分与钻孔岩芯的地质地层划分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此确定并推断了各声学地层的岩性及沉积环境,并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晚更新世以来金州湾地区的沉积过程和环境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7.
南海南部曾母、文莱—沙巴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一大批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曾母盆地南部与文莱—沙巴盆地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婆罗洲地块息息相关。婆罗洲地块地质特征复杂,自古新世开始,古南海逐渐消失,与婆罗洲地块发生碰撞,中新世开始隆升造山。在这种地质背景下,婆罗洲拉让河和巴兰河为曾母盆地南部与文莱—沙巴盆地的主要物源,发育三角洲相、滨浅海相、浊积扇相、浅海相砂岩储层;同时,压扭型构造发育,不仅形成断块与背斜型油气藏,同时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条件。  相似文献   
998.
四川盆地东南缘河坝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的成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伴生关系,说明成矿与成藏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四川盆地东南缘的河坝铅锌矿产于震旦系灯影组古油气藏中,虽然二者在空间上密切共生,但铅锌矿的规模远较古油气藏的规模小。形成铅锌矿的流体具有较高的盐度(w(NaCl)=21.33%~23.83%)并富含有机质,成矿流体的峰温为122~134 ℃。与闪锌矿共生萤石的Rb Sr和Sm Nd同位素年龄显示成矿发生于128~130 Ma。研究区的古油气藏先后经历了多期成藏与破坏。奥陶纪-中志留世时期第一次成藏,加里东期末被破坏;二叠纪-中三叠世时期二次生烃形成油藏,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随着埋藏深度增加,石油发生热裂解形成古气藏,燕山期古气藏被破坏。铅锌矿的成矿仅与石油的热裂解和古气藏的破坏密切相关。石油热裂解形成硫化氢,热裂解过程中的超压使硫化氢溶于水为铅锌矿成矿提供硫源,构造隆升造成古气藏破坏,含硫化氢的油田卤水与成矿流体混合成矿。  相似文献   
999.
浅埋隧道塌方地质灾害成因及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塌方是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利用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及风险规避方法进行实时控制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的有效途径。首先,采用洞内外相结合的地质调查方法,分析隧址区地质特征及塌方灾害风险诱因,并建立浅埋隧道塌方风险模糊层次评价模型,进行基于孕险环境的静态风险评估;其次,根据隧道施工过程中揭露的动态信息,对孕险环境进行动态修正,并汲取大气降水、开挖支护措施及监控量测等施工信息,进行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动态风险评估;最后,基于动态评估结果提出了风险规避方法,通过对施工方案的审核和优化,达到逐渐降低隧道施工风险、规避地质灾害的目的。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宜巴高速公路段家屋隧道施工过程中,有效地规避了塌方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为同类工程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2011年3月15日~18日是一次典型的南支槽与强冷空气相结合的天气过程,此次过程对云南省造成了强降温雨雪天气.为了研究此次天气过程的成因以及为今后类似天气过程提供预报思路,利用6h间隔的NEC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TBB黑体亮温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度上中高纬度呈横槽型,横槽与高原东侧的低槽连接,槽后强劲的西北气流为这次寒潮天气过程带来强冷平流;南支槽的东移并加强使暖湿气流不断向云南境内输送;高低层冷暖气流交汇,低层切变线、地面冷锋的持续作用触发了此次降温雨雪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