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蔡晓梅  曹婧  刘俊 《地理学报》2022,77(10):2633-2649
在法国“五月风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拼装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了以根茎思维为基础的动态生成哲学观,批判地揭露了现有研究以网络结构为主,忽视空间拓扑的局限,为人文地理学开辟了新的知识空间。一方面,拼装理论在“空间生产理论”“异托邦”和“第三空间”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属性不同的元素互动的同时,更关注时空不断生成、变化的逻辑;另一方面,拼装理论重构了关系,强调“客体的能动性”和“外部联系”,生成“后关系本体论”,承认所有事物都是通过关系进行拼装的。随着拼装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的运用,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拼装与流动性、城市拼装与批判城市化、日常生活拼装与非人的能动性,以及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复杂性理论的比较研究。为了阐述拼装理论的内涵,增强理论的应用性,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详细解析了边界拼装蕴含的拼装逻辑。此外,基于拼装理论为人文地理学注入的过程逻辑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以及该理论特征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耦合性,期望国内地理学者能批判地运用拼装理论解释中国情境,以便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52.
赵思敏  芮旸  杨钰华 《地理研究》2022,41(3):810-829
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乡到城的跨尺度流动影响教育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事关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解析乡村学生跨尺度流动的内涵并构建其研究框架,融合县级统计数据和调查访谈数据对陕西省淳化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淳化县乡村学生存在跨尺度流动现象并趋于加剧,突出表现为跨县域的跳跃流动成为主体和流动时间提前至幼儿园阶段,乡村义务教育设施的小规模化趋势和学前教育设施“城挤乡空”的潜在风险因此出现。② 乡村学生跨尺度流动的影响因素呈4级递阶结构,进城落户和随迁就学政策是深层动因,教育资源配置、父母文化程度与学校教学质量、家庭经济资本、父母籍贯分别为中层与浅层影响因素,父母工作地、家庭购房情况、学校寄宿条件和上学距离是表层直接影响因素。③ 推力因素和家庭心理门槛的消除促使乡村学生流出,但实现流动需克服“人、钱、居”三大中间阻力和路径门槛,流入地的最终确定则受拉力因素和区位门槛的共同作用,整个流动过程的发生始终受资源分配不均形成的梯度力和随迁就学等政策的影响。建议多渠道增加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扩大省级政府及副省级城市的教育统筹权,推动教育治理模式的流动性转向。  相似文献   
53.
中介、身体与情感:川藏公路旅行中的流动性体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学基  孙九霞  黄秀波 《地理科学》2019,39(11):1780-1786
流动性范式下,与交通行为相伴的流动不再只是旅游者到达目的地的方式,转而成为深刻嵌入于旅游通道空间中的独特体验。通过在与研究对象一起流动的过程中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资料,基于流动性视角探讨川藏公路旅行者在道路空间流动过程中的多元体验及体验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流动性体验构成了道路旅行者旅游体验的核心,并涉及中介、身体与情感的融合与互动。物质性中介塑造了道路旅行者的中介体验,在构建“连结”和制造“分离”中影响旅行者在人地互动中的身体体验。同时,流动过程塑造了旅行者从视觉到多感官的具身性体验,包含正面与负面体验的交替与综合,且时常涉及危险与疼痛的极致体验。最后,中介与身体体验形成向情感的投射,道路空间环境与流动状态的转换塑造情感体验的多变性。  相似文献   
54.
郭文 《地理研究》2020,39(11):2449-2465
近年来,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成为乡村旅游空间实践和乡村振兴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新问题的出现对乡村空间实践中多元主体如何进行理性协商提出了新的诉求。以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石头的遭遇”“权力的草坪”“搬迁新寨子”为分析对象,对旅游背景下翁丁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进行了剖析。认为:① 在增长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双向塑造的地理空间实践中,翁丁正经历着从“地方性空间”向“流动性空间”的转向,以旅游为媒介的流动性力量以及不同主体的空间诉求,正在重塑着翁丁社会文化和关系的空间生产。② 翁丁原生公共空间塑造的秩序具有集体意识,但目前空间意义的叠写带来了地方的差异化认同,地方正在从“自然式认同”转向“分裂式认同”,作为民族团结和认同结构优化的切入点,需要逐步过渡到以主体间性和民族间性为特征的“理解式认同”。③ 空间意义的叠写和地方认同的分裂容易引发多元主体间的价值取向之争和地方意义的虚无主义,为此需要积极形成空间道德实践的价值指引,以避免发生激进的乡村旅游空间实践现象。未来乡村旅游空间实践,应避免以一类主体掩饰另一类主体的情形出现,公共空间的人地关系、空间主体的构成方式、地方的可见性以及不同主体道德规范的协商、妥协与让渡,是新时代乡村旅游空间实践不能忽略的维度。  相似文献   
55.
提高贫赤铁矿选矿纯度的技术在我国研制成功,微泡型浮选柱成功运用于铁矿石阳离子反浮作业。浮选柱与传统的浮选机相比,不仅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而且选出的铁矿石纯度更高。具有捕收性能强、泡沫流动性好、耐低温、选择性高等特点,其能耗等指标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准,有望取代传统阳离子捕收刑“十二胺”。  相似文献   
56.
从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海冰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3株菌株,通过GC-MS检测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菌株质膜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应用荧光偏振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质膜流动性.这3株菌在低温培养时,细胞膜流动性无显著性变化,膜脂肪酸组分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质量分数显著升高,表明菌株通过调节膜脂肪酸不饱和度和支链化程度来维持低温下质膜流动性,增强对冷的耐受性;高盐条件下,3株菌细胞膜流动性与对照组基本相同,支链组分显著升高,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质量分数显著升高.在低温、高盐环境下,海冰细菌可通过改变细胞膜脂肪酸组成来调节膜流动性和相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57.
砂卵石土具有内摩擦角大、流动性差、渗透系数大等特点,在砂卵石地层的盾构施工时会引起出土困难、刀盘磨损、地下水喷涌等问题。通过泡沫优化试验,得到泡沫半衰期及发泡倍率最优时的发泡液浓度为2%~3%。基于四川成都地铁7号线茶店子站至一品天下站区间砂卵石地层,配制卵、砾石含量为20%、40%、60%、80%的土体,掺入泡沫进行室内大型剪切试验、坍落度试验和渗透试验,发现随着泡沫注入率的增加,包裹在砂卵石土周围泡沫土的含量增加,砂石分离现象逐渐消失,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呈非线性降低,坍落度逐渐增大,抗渗性能明显提高,并得到了不同含石量砂卵石土满足盾构施工中“理想状态土体”要求的泡沫注入率。研究成果对砂卵石地层盾构掘进中的相关问题解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THEJINLONGSHANGOLDOREBELTINZHEN’ANCOUN TY,SOUTHERNSHAANXIPROVINCE,ISLOCATEDINTHEWEST ERNQINLINGGOLDPROVINCE(NO.16INFIG.1;CHEN YANJINGETAL.,2004).ITWASDISCOVEREDINTHEDEVO NIANSTRATAINTHELATE1980S).ITSGEOLOGICALSETTING ANDMETALLOGENICEVOLUTIONARESIMILARTOT…  相似文献   
59.
Experimental studies were undertaken on leaching of sedimentary rocks ( dolomite and sandstone) and Hg, Sb ores by distilled wat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completely open system (room temperature and room pressure). The aim is to find whether the halogen elements or metal elements first enter the solut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meteoric waters converting to groundwaters and ore fluid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understand how and when they enter distilled water solutions from the rocks. The experimental resuhs have shown that F and Cl began to enter the fluids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thirty days. With increasing leaching duration, the amounts of the elements that entered the fluids increased steadil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20 days to 150 days the amounts increased more drastically, followed a slow increase. It is found that the capability of Cl entering the solution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F. Hg and Sb were found not to have entered the solutions till 120 days later.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the pH value of the solutions began to drop. As for Hg and Sb ores, Hg and Sb began to enter the solutions on the 60th or 90th day, greatly ahead of schedule, but the two metallic elements in the rock samples began to enter the solutions 150 days later. Relatively speaking, Hg is more easily leached out than Sb from the rocks. In some rock samples, Sb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solution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However, Cu, Pb and Zn had not been detected in the leaching solution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In the whole leaching process the pH value of the solutions tend to decrease slowly from 7.1 at the beginning to 6.5 at the end. That is to say,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ure water and rock the halogen elements in the rocks were preferentially leached out and then entered the fluids. With increasing water/rock reaction duration and amount of halogen-group elements in the solution and with decreasing pH value of the solution, some active metallic elements began to release in small amounts. This experimental result can explain the source and mechanism of volatile components and trace metals in underground waters. Meanwhile, as for those ore deposits produced by ore fluids derived from meteoric water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is also helpfu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chemical variation trend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conversion of meteoric waters to ore fluids.  相似文献   
60.
地下水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地下水为主体的水文地质科学,正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但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道路也非坦途。直到今日,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属性、水文地质学的学科地位和水文地质工作与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认识也并非一致。而这些问题又对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