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660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模式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目标选择的难点,从烃源岩与圈闭时空配置的角度,建立侏罗系油气早期聚集早期成藏、早期聚集晚期成藏、晚期聚集晚期成藏3种模式。盆地油气来源、充注时期、油藏调整及破坏等方面存在规律性,这决定了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呈现出“断褶区聚气,山前、潜伏区聚油,凸起顶、凸起斜坡区油气并存”的基本格局和油气富集程度依次变好的序列。据此预测油气富集范围,从中优选冷湖4号东斜坡、乌南—巴依凸起斜坡、怀头他拉—德北斜坡、潜伏Ⅰ号等新靶区。  相似文献   
92.
柴达木盆地烃蚀变矿物高光谱遥感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光谱遥感识别烃蚀变矿物可用于探测油气烃类微渗漏和定位地下油气藏.以有天然气分布的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为研究区,对Hyperion高光谱数据进行重采样处理,克服了目标识别矿物不明显和传感器低信噪比的影响.通过确定烃蚀变矿物高光谱遥感探测的指示标志,采用线性光谱(SAM)拟合与光谱匹配(SAM)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影像端元对应的矿物组分.识别结果表明,合理缩减影像波段数和确定影像端元的方法,能有效提高烃蚀变矿物的高光谱遥感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93.
青海大柴旦断裂古地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发现,青海海西地区大柴旦东侧山前洪积扇上发育了一条影像特征清晰、连续性较好的活动断裂带,被称为大柴旦断裂。野外追踪调查确认该断裂为一条总体走向NNW(340°左右),长度约125km的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属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具挤压逆冲特征兼右旋走滑分量。山前冲洪积扇保存有多级较小的断层陡坎、断层沟槽和冲沟右旋等断错地貌现象。利用差分GPS技术对断层陡坎进行测量,单条小陡坎的高度一般为0.5~1m,多条陡坎组合累积高度为3~5m。通过对2个天然古地震剖面和3个探槽剖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前缘的主控断层为逆冲断层,后缘表现为张性正断层的组合形式,断裂新构造活动具有逐渐向山前扩展的特征。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大致确定了5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全新世以来有4次;古地震时间具有准周期性,其复发间隔约为2 000年。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是(1 935±60)a B.P.之后,说明大柴旦断裂离逝时间与复发间隔较接近,地震危险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94.
柴达木盆地区域性中到大雨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平均场资料,对2005年7月7~10日柴达木盆地东部出现的区域性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中到大雨过程的发生与巴尔喀什湖低槽不断分裂的小槽、柴达木盆地对流层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和副高外围强盛发展的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高湿度区的维持,以及强散度柱、强涡度柱耦合和高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产生这次区域性中到大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发育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主元素为Cu、Mo、Pb、Zn,大部分矿床伴生Au、Ag。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体共生于同一个矿区之中,是这类矿床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是印支期的中酸性小岩体,它们具有浅成_超浅成和高侵位等特点。斑岩-矽卡岩矿床的成岩年龄和成矿年龄一致,形成于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它们是东昆仑造山带晚碰撞造山阶段壳-幔作用(幔源岩浆底侵-岩浆混合)的产物,与东昆仑地区这一时期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以及造山型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一个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96.
欧成华  董兆雄 《地质论评》2010,56(5):653-663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渐新统—中新统地层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至今未获突破,沉积相分布特征及规律研究不够深入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野外地质剖面、岩芯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分析该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和中新统上干柴构组岩石类型和颜色、沉积构造、古生物等相标志,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等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通过编制单井、剖面和平面沉积相分布图,揭示了沉积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及规律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结果表明,沿山呈带状分布的各类滩坝和河道沉积砂体是下一步深入勘探寻求突破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7.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相似文献   
98.
王莉 《山东地质》2010,(3):64-65
近日通过专家评审的《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显示,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每年地下水可开采的资源量逾15.23亿m^3,其中14亿m^3尚未得以开发利用。据了解,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要地,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6.27万亿元。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西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柴达木盆地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地下水勘查和工程性供水项目建设滞后,规模性供水骨干工程少、供水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99.
柴达木盆地中部湖盐、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基地淡水资源极度匮乏,供水矛盾日益加剧,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湖盐、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的瓶颈。根据已有勘探资料分析,提出在柴达木盆地较大河流下游冲湖积平原浅部咸卤水分布区,深部沿古河道存在较丰富的淡承压自流水,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这对缓解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试验区湖盐、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基地供水矛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0.
蛛丝蓬(Halogeton arachnoideus)死亡后仍能保持直立且发挥固沙效应。在野外实地考察和粒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南缘地区死亡蛛丝蓬风影沙丘的形态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1)风影沙丘各参数之间相关性显著(P<0.01),其中沙丘垂向与水平尺度相关性较好,沙丘长度与宽度的拟合关系(R2=0.6)好于其他参数。(2)死亡蛛丝蓬与风影沙丘各形态参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0.8≥r>0.5,P<0.01,疏通度除外),蛛丝蓬长度和宽度对沙丘长度延伸的贡献度在逐渐降低,而高度的贡献度不断增大。(3)蛛丝蓬的冠幅面积、长度、疏通度与风影沙丘体积呈显著相关(P<0.01),其中冠幅面积与体积拟合关系较好(R2=0.8),它们共同作用了蛛丝蓬对沙子的截留能力。(4)蛛丝蓬风影沙丘沉积物主要粒级为极细沙和细沙,在植株的影响下风力逐渐减小,沿风向沉积物粒径逐渐变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