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83篇 |
免费 | 1863篇 |
国内免费 | 24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9篇 |
大气科学 | 2675篇 |
地球物理 | 1840篇 |
地质学 | 5112篇 |
海洋学 | 2522篇 |
天文学 | 151篇 |
综合类 | 794篇 |
自然地理 | 21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3篇 |
2023年 | 457篇 |
2022年 | 544篇 |
2021年 | 628篇 |
2020年 | 451篇 |
2019年 | 535篇 |
2018年 | 358篇 |
2017年 | 427篇 |
2016年 | 416篇 |
2015年 | 462篇 |
2014年 | 721篇 |
2013年 | 573篇 |
2012年 | 697篇 |
2011年 | 647篇 |
2010年 | 676篇 |
2009年 | 686篇 |
2008年 | 653篇 |
2007年 | 559篇 |
2006年 | 474篇 |
2005年 | 481篇 |
2004年 | 402篇 |
2003年 | 498篇 |
2002年 | 486篇 |
2001年 | 481篇 |
2000年 | 393篇 |
1999年 | 296篇 |
1998年 | 273篇 |
1997年 | 315篇 |
1996年 | 303篇 |
1995年 | 287篇 |
1994年 | 272篇 |
1993年 | 223篇 |
1992年 | 292篇 |
1991年 | 207篇 |
1990年 | 230篇 |
1989年 | 160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21篇 |
1977年 | 6篇 |
1975年 | 6篇 |
1964年 | 16篇 |
1963年 | 6篇 |
194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单柱式海上风能结构物近年来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德国制定了研究大型单柱式风能结构的计划.基于计划要求,通过对历年一些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建立了新型的实验模型模拟单柱式海上风能结构,同时运用Fe程序进行了模拟,共同对砂土中单桩在循环力作用下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渗透率砂土和不同频率的循环力条件下的土体孔隙水压力作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存在和其存在的大小是受自身和周边条件影响的.此研究结果对于德国大型单柱式风能结构物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105.
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甲烷柱浓度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烷(CH4)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CH4浓度的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基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gasesobservingsatellite,GOSA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tmospheric infraredsounder,AIRS)卫星反演的数据产品,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浓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年均浓度由2011年的1817×10-9增长至2018年的1875×10-9,高于东三省、华北平原和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平均年增长量为8.2×10-9 a-1。各省年际增长幅度略有差异,纬度偏低的江西、湖南和浙江三省大气CH4浓度高且增长量偏大,纬度偏高的湖北、安徽和江苏三省大气CH4浓度略低且增长量偏小。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 相似文献
106.
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6年6、8、10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溶解态Al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讨论了水团混合、悬浮颗粒物及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航次溶解态铝的水平分布规律相似,都是近岸浓度最高,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降低,6、8、10月溶解态Al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9±77)、(109±80)和(138±73)nmol/L,统计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溶解态铝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影响溶解态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团混合、底沉积物的再悬浮以及浮游植物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7.
中沙,西沙群岛海区表层沉积物中微型腹足类,双壳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沙,西沙群岛海区表层沉积物中微型腹足类、双壳类主要由热带、亚热带种类和广温性种类组成,并以典型的带珊瑚礁型种类为主,见有腹足类176种,双壳类48种,可划分出3个沉积组合类型。温度、水深、底质,海底地貌是控制本区腹足类、双壳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腹足类、双壳类遗壳埋藏群由原地埋藏类型和异地埋藏类型组成。在珊瑚礁深水处这现任中类型呈明显混合分布。在水深22.90,115m处属原地埋藏的潮间带或浅不 相似文献
108.
109.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GRAPES人工增雨云系模式,选取2008年7月4日重庆地区一次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重庆地区降雨天气的水汽分布、云系宏微观分布、云中微物理转化和增雨潜力等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降水大气过程中,重庆地区水汽含量极为丰富,水汽分布与地形分布呈明显的对应关系,低层水汽输送较大,整层水汽通量较高,有明显水汽辐合,云中液态水对地面降水影响很大。西南气流和地形共同作用为重庆地区液态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东北部山区迎风坡处大量水汽累积抬升,易形成丰富的液态水。重庆东北部地区水汽向云水转化较强,过冷液态水含量丰富,冰晶含量少,0℃层附近水汽垂直通量较大,降水效率较低,有较大的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110.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垂向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埋深大于 30 0 0 m的深部碎屑岩储层普遍发育 2~ 4个次生孔隙带 ,Φ=10 %~ 30 % ,K=0 .1× 10 - 3μm2~ 30× 10 - 3μm2 ,为中孔低渗低孔低渗油气储层。综合有机质热演化过程、成岩作用和构造断裂等分析 ,认为东营凹陷埋深大于 30 0 0m碎屑岩地层中 ,第一、二个次生孔隙带埋深在 30 0 0 m~ 390 0 m之间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 ,在深大断裂附近储层同时受到大气淡水的影响 ,而深陷带包裹于暗色泥岩中的浊积砂岩的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还与泥质岩异常压力带有关 ;第三个次生孔隙带埋深一般为 390 0 m~ 430 0 m,主要成因于粘土矿物转化造成的还原环境 ,同时受到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储集油气有效。第四个孔隙发育带埋深在 470 0 m以下 ,主要是构造成因的微裂缝 ,较难成为有效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