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4篇
  免费   1889篇
  国内免费   4372篇
测绘学   296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508篇
地质学   12180篇
海洋学   415篇
天文学   173篇
综合类   683篇
自然地理   314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368篇
  2022年   355篇
  2021年   436篇
  2020年   397篇
  2019年   450篇
  2018年   390篇
  2017年   414篇
  2016年   421篇
  2015年   487篇
  2014年   661篇
  2013年   536篇
  2012年   601篇
  2011年   662篇
  2010年   493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441篇
  2006年   486篇
  2005年   394篇
  2004年   346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350篇
  2001年   333篇
  2000年   344篇
  1999年   311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358篇
  1996年   317篇
  1995年   362篇
  1994年   359篇
  1993年   305篇
  1992年   361篇
  1991年   316篇
  1990年   297篇
  1989年   245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82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0篇
  1972年   6篇
  1950年   8篇
  1948年   10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本文针对当前花岗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等近年来的工作,概述了进一步研究花岗岩成岩作用和形成环境的新思路。主要包括:(1)利用成分协变图,结合岩石包体成因类型的认识,探讨花岗岩化学演化进程;(2)在全面考察花岗岩的构造样式、岩石组合、岩浆演化和区域地壳不均一性基础上,分析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92.
993.
扬子地台西缘新生代富碱斑岩中的深源包体及其意义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新平 《地质科学》1992,(2):183-189
在扬子地台西缘的碱性正长斑岩中发现由镁铝榴石聚晶,榴辉岩,榴闪岩,麻粒岩等组成的下地壳包体。推测杨子地台下部存在麻粒岩—榴辉岩高级变质相系的基底地层,它们可能是比早元古代大红山群更老的基底地层,也可能是构造机制造成的高级相转变。广泛分布在杨子地台西缘的喜山期富碱斑岩的原始岩浆可能有统一的形成机制,岩浆源区在壳幔边界,深部壳幔物质混染。随着杨子板块向西俯冲,岩浆源区深度加大,其原始岩浆的碱质也随之增加,所以西部的斑岩更偏基富碱。斑岩体的分布西界已到达澜沧江附近,这也可能是扬子板块地壳消失的边界。  相似文献   
994.
徐武家麻粒岩相糜棱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蒙中部土贵乌拉南徐武家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中发育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其中发现有宽达5km 的麻粒岩相糜棱岩剖面,成分相当于紫苏辉长岩、钠质花岗岩和泥质岩的麻粒岩相糜棱岩出露齐全,保存完整。二辉斜长麻粒岩中紫苏辉石、斜长石、钾长石和透辉石斑晶普遍发育强烈的塑性形变;细粒重结晶相矿物组合 Hy+Di+Pl+Kf+Hb+Bi+Scap+Q 显示糜棱岩形成于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二辉石矿物对给出温度 T=710℃。该糜棱岩带与麻粒岩相变辉长岩和地壳熔融型石榴子石花岗岩密切共生,这一事实既确证了韧性剪切带在麻粒岩变质过程中发育,为研究该区麻粒岩相岩带构造演化找到了一个构造标志,同时,也为深入探讨下地壳的实际构造过程,包括麻粒岩相条件下剪切形变发生的饥理以及克拉通化提供了地质实例。  相似文献   
995.
福建白垩纪红层主要分布于政和—大浦断裂带西侧,由于受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作用影响,各红层盆地发生、发展的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生物群组合序列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红层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及时序.将红层盆地分为三种类型:沙县—均口型、禾口—上杭型、连城—崇安型。其中,第一类型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结束于晚白垩世最早期;第二类型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结束于晚白垩世早期;第三类型盆地形成于晚白垩世;根据红层盐地岩石组合特征及序列,修订了原有地层单位的含义,将红层盆地岩石地层单位年历下而上划分为均口组、沙县组、禾口组、官寨组和赤石群。并详细论述了红层生物化石组合特征,建立了各门类化石组合序列。  相似文献   
996.
从岩性特征、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探讨砖庙硼矿底板花岗质岩石的成因,表明其为变(浅)粒岩类经原地混合交代而成的混合花岗岩。该层混合花岗岩是硼矿形成、再富集的重要因素,是该区进一步寻找硼矿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97.
Poli  GE 于介江 《世界地质》1992,11(4):48-54
微粒包体作为基性岩浆和重熔酸性岩浆I型或S型之间岩浆混合或/和混合期存在的标志,其成因和意义可被重新评价。基于含微粒包体花岗岩套中所观察到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露头关系,已经提出了用于研究微粒包体和寄主岩组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注入作用;第二阶段:演化作用;第三阶段:混合作用,这是在基性岩浆注入到重熔的地壳环境中发生的。在第一阶段,比酸性岩浆温度更高、粘度更低、几乎完全为液态的基性岩浆通过一次或多次注入作用侵入到酸性岩浆中。两个体系并不容易混合,仍作为独立的单元存在,直至达到了热平衡和粘度相近的时候才能发生混合,并且,沿着二者的边界基性岩浆冷却。酸性岩浆被加热。在第二阶段,基性岩浆既经历了伸展、对流搅动和与酸性岩浆混合的物理作用,又经历了晶体分离和与酸性岩浆混染(混染分离结晶作用)的化学作用。这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再循环便导致了微粒包体和进一步演化了的熔体的形成。这种熔体与酸性岩浆已达到了热平衡。因此,微粒包体记载了基性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成分上为英云闪长质到花岗闪长质)和酸性岩浆参与了两端元的混合作用。该作用可用于解释含微粒包体花岗岩类深成岩的地球化学演化。该模式阐明了复式岩基形成过程中产于深成环境中的各种岩浆作用,并且也提出了有关英云闪长质深成岩成因的某些想法。最终,所观察到的微粒包体单独产出的这一特性表明微小几何学(一种相对新的数学概念)在了解粘性流体混乱流机制方面可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基性岩浆的混合和伸展作用动力学。  相似文献   
998.
A.Azzarli 《第四纪研究》1992,12(2):187-189
哺乳动物是十分有用的地层对比工具。一些欧洲国家提出了高分辨率的地层划分表。尽管对这些划分的大轮廓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但对这些地层表进行细致的比较便不难发现相互间不容忽视的差别。这里作者并不打算讨论欧洲哺乳动物地层学的所有问题,而只是集中讨论感兴趣的几个主要问题,以期能引起一些建设性的讨论,增进对更新世事件  相似文献   
999.
1000.
冀东三屯营地区麻粒岩相片麻岩由三组中酸性岩石组成。三组片麻岩Pb-Pb全岩等时线年龄为。三组片麻岩也各给自出了早太古宙年龄。岩石的这一年龄,是麻粒岩相变质过程中U和Th亏损之后发生均匀化的结果,因而表明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结束于3563Ma之前。岩石在3563~2500Ma期间处于角闪岩相的环境。文中还给出了全岩Rb-Sr同位素的年龄成果,为2500~2800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