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9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攀枝花—西昌地区的火成岩组合是裂谷岩浆作用的主要产物。它们可以分为裂谷期前组合、裂谷早期组合、中期组合和晚期组合。通过火成岩组合的矿物学、岩石学研究,可以推断攀西裂谷演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32.
本文主要讨论穹窿-火山型攀西裂谷的成因,岩浆深成作用与火山作用过程;穹窿构造的发生、发展的演化历史;岩浆分异趋势及双峰式岩浆演化系列及其成因。 攀西裂谷曾经历了岩石圈穹窿—陆壳穹窿一次火山穹窿三个发展演化阶段。碱性岩浆作用与地壳隆升、地幔去气、热流汇聚作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成穹作用最盛,岩浆碱度最高。随着陆壳破裂、开放、挥发分散逸,岩浆性质从强碱质—弱碱质—碱酸性转化。 穹窿构造的发展演化阶段有机地控制了岩浆源和二次岩浆房的深度和岩浆演化特点,随着穹窿构造的发展演化,岩浆活动由深成幔源→中浅成幔源加陆壳轻微混染→超浅成壳幔混合源逐渐演化,因而可以认为:穹窿-火山型裂谷发育的各个阶段,存在有低位→中位→高位的二次岩浆房。 攀西裂谷属不发育的夭折裂谷,以演化时间长为特点,有利于岩浆深源(二次岩浆房内)结晶分异、液体不混容性分离作用和陆壳的同化混染作用等得以彻底进行,最终形成“双峰式”岩浆组合。  相似文献   
33.
攀枝花-西昌古裂谷与“活化”的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近年来在攀枝花-西昌(攀西)构造带所做的重力、地磁、航磁、古地磁、遥感、天然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地热和爆炸地震探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得出了该构造带的深部结构和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基于此,提出了攀西吉裂谷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论述了该裂谷带与现代强烈活动的裂谷带和已消亡的古裂谷的差异与其“活化”的证据。本文最后提出,这是一个被动“活化”的古裂谷的论点。  相似文献   
34.
四川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四川牦牛平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之一,该矿床位于攀西裂谷西缘,同位素年龄表明稀土化发育于裂谷期后阶段。矿区内碳酸岩、碱性基性伟晶岩、花岗斑岩、煌斑岩以及辉绿岩岩墙(脉)构成了与矿化有关的碳酸岩杂岩。围绕碳酸岩杂岩广泛发育着霓长岩化,蚀变作用形成的霓长岩具有显显的分带特征,由内向外可分为:钠铁闪石黑云母带、霓石霓辉石带、碎裂带。该矿床具有三种矿石类型:碱性基性伟晶岩型、岩酸岩型和细网脉裂。氟碳铈  相似文献   
35.
位于扬子地块西缘中段的冶勒花岗石体,为钾质过铝质地壳重熔型S型花岗岩。在岩体中获350&;#177;19Ma的年龄值,表明其侵位时代为早石炭世,为攀西古裂谷孕育时期的裂谷前台背斜隆起阶段的产物。这一成果填补了该区早石岩世岩浆活动的空白。  相似文献   
36.
骆文娟  张招崇  侯通  王萌 《岩石学报》2011,27(10):2947-2962
茨达复式岩体位于中国西南扬子地台西缘的攀西裂谷内,其岩性从基性到酸性连续变化,SiO2含量为40.06% ~68.54%,但以基性和酸性岩石为主,中性岩石较少,而且非常不均匀,通常具有斑杂构造特征.从基性岩到酸性岩,各岩石样品由轻稀土弱富集型变为较强富集型.微量元素表现为酸性岩中Rb、Th、K、La、Ce、Pb、Nd、Zr、Hf、Sm呈正异常和Ba、Nb、Ta、Sr、P、Ti的负异常;基性岩除Ti负异常和Pb正异常外,其它异常不明显;中性岩具有Ti、Sr负异常和Pb正异常,其它特征介于基性岩和酸性岩石之间.野外和岩相学特征明显指示出中性岩石具有混合特征.酸性端元岩浆准铝质的特征以及相对低的SiO2含量指示其起源于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基性端元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高温特征暗示着其起源于地幔柱源区.锆石U-Pb年龄数据表明,该复式岩体中基性端元LA-MC-ICP-MS U-Pb锆石年龄为243.76±0.77Ma,酸性端元年龄为240.5±0.76Ma,可能代表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的尾声阶段.  相似文献   
37.
选取2010~2019年FY-2E静止气象卫星相当黑体亮温(TBB)资料、攀西地区南部24个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影响攀西地区南部的MCC活动特征及发生环境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攀西地区南部的MCC出现在6~9月,6月出现频次最高,具有生消迅速、生命史短和空间尺度较小的特点;这类MCC主要初生于川西高原南部和攀西西北部,消亡于攀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其移动路径以西北东南向为主,时间上初生于午后,形成于傍晚至前半夜,消亡于次日凌晨至上午;MCC发展形成于高温高湿高能环境中,能产生较强降水的MCC的TBB值较低,在垂直结构上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上升运动显著的特点,高层的南亚高压脊线和中低层的切变辐合是其主要影响系统;根据攀西地区南部24h最大降雨量,可将影响攀西地区南部的MCC分为大暴雨型、暴雨型、大雨型和小雨型,大暴雨型、暴雨型和大雨型的影响形势相似,高层位于南亚高压东部脊线附近,中层位于低槽尾部区域,低层存在切变辐合;大暴雨型的南亚高压强于暴雨型和大雨型,中层的低值系统较暴雨型和大雨型南压明显,而小雨型在高层位于南亚高压东部脊线南侧的东北气流内,中低层的低值系统位置偏北。   相似文献   
38.
铌钽矿研究进展和攀西地区铌钽矿成因初探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王汾连  赵太平  陈伟 《矿床地质》2012,31(2):293-308
铌钽矿主要产出类型包括伟晶岩型、富Li-F花岗岩型、碱性侵入岩型、碳酸岩型及冲积砂矿型。前2种类型以钽为主,后3种则以铌占主导。铌和钽大多以铌钽独立矿物(铌铁矿、钽铁矿、细晶石、烧绿石等)呈浸染状分布于含矿岩石中,也有部分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分布于云母、榍石、霓石、钛铁矿等矿物中。关于铌钽矿的富集机制,一些学者认为可由富F-Na和稀有金属(铌、钽等)的花岗质熔体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另一些学者则根据铌钽矿化与岩石的钠长石化、锂云母化等紧密共生的特点,认为铌钽的富集是岩浆期后流体交代早期形成的花岗岩所致。攀西(攀枝花-西昌)地区的铌钽矿床(化)基本上都是沿着断裂带分布,矿体赋存于印支期碱性岩脉(碱性正长伟晶岩)中,有少数存在于碱性花岗岩中,与区域上邻近的正长岩体及花岗岩体关系密切。其矿石矿物主要为烧绿石、褐钇铌矿等。初步推断,攀西地区的铌钽矿与二叠纪地幔柱活动有关。碱性的正长岩体及花岗岩体与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辉长岩均是地幔柱岩浆活动的产物,长英质岩体(包括正长岩体和花岗岩体)是富铌钽岩石的母岩体。碱性伟晶岩脉(如炉库和白草地区)是碱性岩浆逐步演化的产物,含矿的碱性花岗岩是花岗质岩浆分异演化的结果。此外,在该地区的铌钽矿床中,铌钽矿物几乎都富集在钠长石化发育的地段,说明后期的热液交代对铌钽的富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攀西地区铌钽的富集是岩浆结晶分异和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9.
该处矿石铜铅分离时沿用重铬钾(K2Cr2O7)抑铅,由于重铬酸钾的使用产生了大量含铬(Cr6+)废水,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受企业委托选用了无毒、无污染的选矿药剂,代替重铬酸钾。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无毒巯基乙酸钠抑铜浮铅,可实现铜铅分离,并可获得较好的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40.
基于证据加权法的攀西地区铜镍铂族元素找矿远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的攀枝花~西昌地区,历经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了我国重要的铜镍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省,具有良好的铜镍铂族元素成矿地质条件。近年来,随着该区矿业的迅猛发展和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殆尽,新的成矿与找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已成为该区找矿突破的关键。这里在MAP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统计证据加权法,对研究区内铜镍铂族矿床的找矿远景区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并筛选出篾丝箩等多处重要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