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47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328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三叠纪末期大型鄂尔多斯盆地遭受了中生代成盆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抬升剥蚀,显著改造了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盆地面貌,并控制了侏罗纪早期沉积格局和油藏分布,对盆地演化及矿产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地质及大量钻井资料揭示了该期构造事件对盆地的剥蚀改造特征,盆地及周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记录并约束了此次构造抬升的时限与过程;综合周邻区域构造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发育的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末期的剥蚀具西南强、东北弱的特点,西南部大范围内延长组地层残缺不全,剥蚀量最大可达1000余米;前侏罗纪沉积古地貌总体呈西南高、北东低的特点;其抬升时间始于205~190Ma,西南部稍早于盆地腹部,抬升速率大于1℃/Myr,可持续至中侏罗世(约160Ma)。该期抬升剥蚀事件范围可涉及至盆地西南缘更广阔的区域,与同期秦岭造山带内出现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具有较好的时空耦合关系,是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环境转变的响应和纪录。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三叠纪末期构造事件在华北克拉通的影响,对该区油气、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处于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和东秦岭造山带的转折地带,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本文选取东缘韩城地区和南缘东秦岭洛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研究对象,采集6件砂岩样品进行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关键构造-热事件提供热年代学约束,恢复盆地东南缘不同构造带的热演化史,深化对盆地东南部油气资源赋存条件的认识,以期实现油气勘探的新突破.研究表明韩城和洛南地区的抬升冷却史存在明显差异.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表现为从南到北减小的趋势.东缘韩城剖面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51.6~66.3 Ma、33 Ma两次抬升冷却的峰值年龄.南缘洛南剖面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记录89~106 Ma和59~66 Ma的冷却抬升年龄.洛南地区抬升冷却时间较早,剥蚀速率(106m/Ma)大于韩城地区(68m/Ma),且持续时间长.磷灰石裂变径迹(Apatite Fission Track,AFT)热史模拟显示,晚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东秦岭地区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洛南地区热演化程度明显高于韩城地区.洛南剖面的热演化主要受岩浆活动的控制,韩城剖面为埋藏增温型.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受控于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事件.  相似文献   
93.
论广西运动的阶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运动从东南沿海的粤南经粤北、赣南、桂北至雪峰山东侧,其抬升的时间不断推迟,从桑比期Nemagraptus gracilis带至不早于鲁丹晚期Cystograptus vesicolusus-Coronograptus cyphus带的时间间隔范围内,体现了广西运动的抬升阶段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方向性.在扬子地台上,广西运动的抬升阶段关联宜昌上升,表现为鲁丹期至埃隆期地层在扬子地台南部的穿时性缺失,其后特列奇初期下红层的分布,指示广西运动继续推动华夏古陆边界北移.泥盆系底部的不整合面大致可标定在志留纪普里道利世至泥盆纪初,代表广西运动最后造山作用的高潮阶段.  相似文献   
94.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的观测资料和酒泉站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计算了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的加热(冷却)率,分析了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逐日变化,研究了不同典型天气下大气加热(冷却)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大气加热(冷却)率具有明显的逐日变化特征;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及整个大气层白天的大气加热率和夜晚的大气冷却率基本相当,大气能量基本守恒;日照时数、云量和特殊天气过程(如冷空气活动、沙尘天气和降水等)对大气加热(冷却)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5.
造山带通常记录了一个p-T空间的顺时针演化,但必须区分沿近等温减压作用部分形成的显微结构与近等压冷却作用产生的退变质特征。退变质演化可以是复合和分阶段的由减压作用和冷却作用部分组成,这种分阶段的退变质轨迹可以是横跨近等压冷却部分的流体消耗反应和近等温减压部分的流体产生反应。融熔作用则一般出现在具较大减压作用的顺时针轨迹到近等压顺时针环形或发卡式的不同进变质和退变质历史的p-T-t轨迹中  相似文献   
96.
雅安地区青衣江流域第四纪阶地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熊  陶晓风 《沉积学报》2009,27(1):137-141
雅安青衣江流域阶地非常发育。通过砾石的岩性、粒度、扁平面的统计,研究区阶地砾石主要来源于青衣江上游地区,在万古场古青衣江流向由北东改为向东,在阳坪现代青衣江流向一致为东南,流速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根据阶地测年和阶面相对高程分析,从早更新世至全新世本区至少有7次构造抬升,万古场阶地最大抬升幅度达85 m,最大抬升速率为0.532 mm/a,阳坪阶地抬升幅度最大达到52 m,最大抬升速率为1.25 mm/a。  相似文献   
97.
宽谷及宽谷阶地的形成与流域内的构造抬升活动密切相关。文中在考察阿尔金北缘断裂东段雁丹图与长草沟宽谷的基础上 ,结合古气候资料 ,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两地河流阶地所反映的构造抬升。雁丹图自约 16 1kaBP以来发育了 3级堆积阶地 (T1,T2 与T3) ,并出露埋藏主要宽谷。 3级阶地面年龄分别约为 16 1ka ,12 8ka ,6 2ka ,反映了 3次构造抬升的存在 ,代表了 3次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雁丹图自约 16 1kaBP以来的构造抬升速率约为 4 8~ 4 5mm/a ;12 8~ 6 2kaBP间的抬升速率约 6 4mm/a ;6 2kaBP以来为 3 1mm/a。长草沟在 7kaBP以来有 4级阶地发育 (T3,T2 ,T′1与T1) ,均为堆积阶地 ,并出露埋藏宽谷。其中T3与T2 出露埋藏主要宽谷 ,T′1与T1出露埋藏次要宽谷。T3,T2与T′13级阶地的阶地面年龄分别约为 7ka ,3ka,2 5ka。 4级阶地反映 2次构造抬升 ,一次在约 7kaBP ,一次在 3kaBP左右。自 7 0kaBP以来长草沟的抬升速率约为 5 9mm/a ,在 7~ 3  相似文献   
98.
2020年12月26-28日,北部湾出现了持续性大雾,其中炮台角站连续35h出现大雾.利用北部湾沿岸海岛站、浮标站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典型海雾过程的生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雾过程主要受人海高压后部偏东暖湿气流影响.海雾期间,北部湾上空有逆温层,大气层结稳定,湿层深厚且维持时间长,近地层有0~...  相似文献   
99.
为了研究不同孔型对平板气膜冷却的影响,针对圆形,扇形,水滴形,收敛缝形四种气膜出流孔型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圆形孔、扇形孔和水滴形孔气膜出口下游出现从中心向上抬升的反向旋转涡对,将主流燃气卷吸进来;收敛缝形孔在侧向的扩张型面使得气膜出流在展向的覆盖更为均匀,这有效地阻止了高温气体的侵入;在相同吹风比下,收敛缝形孔在气膜出口附近区域的平均绝热冷却效率则明显要高于其余三种孔,随着吹风比的增大,这种差距越发明显;孔型对对流换热系数增强比的影响区域仅局限在邻近气膜孔出口大约7倍气膜孔径的范围内。   相似文献   
100.
岩墙厚度对成矿作用的约束:以石湖金矿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岩浆体是含矿流体的通道而不是来源,因而估算含矿流体注入岩浆体的能力是评价高位侵入体成矿潜力的有效方法。文中利用一维传热模型计算了石湖金矿区三类代表性岩墙(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辉绿岩)不同厚度条件下的冷却时间尺度,同时估算了岩浆冷却过程中的粘度变化速率。假定岩浆侵位于约6 km,且完全固结时含矿流体才不能有效注入,石湖金矿区三类代表性岩墙的最小临界成矿厚度分别为3345 m(花岗斑岩)、822 m(石英闪长玢岩)和102 m(辉绿岩)。模拟结果与石湖金矿区矿体的产状一致,暗示模拟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结合岩墙长度/宽度比值,进一步估算致矿侵入体的最小临界出露面积分别约为312~1 561 m2(玄武质岩体)、0014~0068 km2(石英闪长玢岩)和0011~0034 km2(花岗斑岩)。估算结果为野外地质找矿提供了一个定性的标准,对快速资源勘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