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1篇
  免费   1064篇
  国内免费   1662篇
测绘学   252篇
大气科学   871篇
地球物理   599篇
地质学   3716篇
海洋学   850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274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242篇
  2021年   248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5篇
  1952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具体工作方法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便是块段对比。本方法工作量很大、对比过程繁琐、数据量巨大且对比及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经过我省鸡东煤炭矿区储量核查示范项目、鹤岗煤炭矿区核查试点项目及全国各地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出一系列新的块段对比方法,如基本块段对比法、块段“漂移对比法”、“大块段”对比法、矿体对比法及矿权对比法等。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大大简化了块段对比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下面,笔者主要谈谈对块段“漂移对比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2.
基于陆态网络GPS数据的电离层空间天气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是以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为主,辅以多种空间观测技术,实时动态监测大陆构造环境变化,探求其对资源、环境和灾害的影响的地球科学综合观测网络.基于陆态网络约200个基准站的GPS观测数据,本文探讨了其在电离层空间天气监测与研究方面的应用.包括磁暴期间电离层暴扰动形态,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太阳耀斑引起的电离层骚扰和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结构等.研究结果表明:陆态网络布局合理,观测数据质量良好,完全可用于中国及周边地区电离层空间天气监测与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我国电离层空间天气预警和预报奠定了观测基础.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以中俄、俄日学者合作所得到的地球物理资料为主,结合其它相关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组构了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仙台(BS)4000 km长断面,用于区域性大尺度地研究东北亚洲地壳结构和一系列地质构造问题.研究BS断面地震波速结果表明:(1)西伯利亚板块和黑龙江板块地壳结构变化较大,并可分为上、中、下部地壳,欧亚板块东部陆缘带地壳结构较简单,基本两分.贝加尔裂谷带下部地壳厚度比松辽盆地的薄约7 km,而上部地壳则相反,前者的比后者的厚约9 km.两个裂谷带在Moho界面之下的波速分布差异也较大.(2)结合前人认识,综合分析认为,贝加尔裂谷带属主动式裂谷,松辽盆地属于混合型裂谷.贝加尔裂谷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地球构造圈B″层物质上涌所形成的地幔热柱的垂向作用,由BLV带佐证,松辽盆地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的中远程效应.(3)日本国所位于的西太平洋岛弧带是多地震带,除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浅部效应、地壳中断裂与流体的直接作用等因素,本文指出仙台等速块的物性条件是岛弧带的主要不稳定因素.同时指出需要关注日本东海岸深约30~40 km的大级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当横波进入由微裂隙和微孔这些比波长小的非均匀物质组成的岩石中,分裂成两个以不同方向偏振的组成部分.这两列波的偏振与裂隙面成平行和垂直方向,并以不同的速度传播.由于速度的不同,使这两列偏震波在裂隙介质的传播中产生“分裂”,横波分裂,使得横波波形产生一种新特征,即它离开裂隙区后仍然保持其偏振方向不变.地下几千米处,裂隙有垂直的也有不垂直的.  相似文献   
995.
马云川 《地球》2012,(7):13-15
香港位于中国南方珠江口的东南侧,南临南海,北边与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接壤。陆地面积为1104平方公里,包括与大陆相连的新界和九龙半岛,以及大屿山岛、香港岛等大小200多个岛屿。香港是典型的岛海环境,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地势山峦起伏,近45%的陆地高出海平面100米以上,只有零星的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  相似文献   
996.
南海北部东沙运动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海北部陆缘在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东沙运动.因前人对其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东沙海区及其邻区新近纪地层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确定了东沙运动发生在晚中新世晚期,并在晚中新世末/早上新世初(5.5Ma)停止活动.东沙运动主要波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地区,构造上主要表现为断块升降,其中隆起区沉积物遭受剥蚀,造成中新世及部分上新世地层的缺失.这次运动还形成了大量次级的NW-NWW向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运动整体上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东沙运动可能与新近纪以来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NWW方向运动导致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在9~6Ma期间开始发生的弧陆碰撞有关.同时,由于南海向马尼拉海沟下的俯冲及洋壳的冷却沉降作用,南海北部陆缘处于拉张环境,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形成高速层,破坏了该区域的地壳均衡,从而造成上部地壳的隆升.  相似文献   
997.
南海东北部陆缘是研究南海深部结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机制的关键区域。鉴于该区磁测数据受低磁纬度斜磁化和剩磁影响,本文采用等效源技术与磁异常模量反演相结合的策略,基于实测磁异常进行三维磁性结构反演。反演结果显示,区内具有显著的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构造分区特点,磁性体的延展方向表现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与区内的主要构造方向一致。陆缘区高值磁异常带与其南侧的磁静区磁性反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表现为沿北东向延伸的强磁性体,其平面展布范围约500km*60km,深度超过25km,结合最新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认为可能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地壳深部岩浆底侵活动密切相关。后者表现为浅部呈东西条带状展布的弱磁性体,而其深部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为宽缓的磁性层,显示出类似于洋壳的磁性结构,推测可能与古洋壳有关。  相似文献   
998.
针对在矿山微地震监测过程中纵横波及其传播速度难以确定的难点,在球坐标系中以波动方程为基础,推导出了矿山微地震全波自动定位的层析成像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参数选择准则,藉此可以获得微地震成像能量最大值及其对应参数。通过判断能量最大值在风险区内的位置,可以将风险区内外的微地震事件区分出来。对于能量最大值位于风险区域内的微地震事件,其震源位置和震动时间以及传播速度与能量最大值对应的坐标参数相同,能量最大值对应于震源函数相对强度;当能量最大值位于风险区域边界上时,微地震事件不在风险区域范围之内。理论模型试算和矿山实际微地震资料的应用表明:层析成像方法无需纵横波识别和传播速度假定,只要给定事故风险区域范围及其传播速度范围,便可完成微地震事件定位,是一种全波全自动定位方法,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哥伦比亚Ombu区Kc组裂缝描述和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伟 《现代地质》2012,26(1):139-144
裂缝对改善低渗透碎屑岩储层物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裂缝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的研究直接影响着开发方案部署和油藏开发效果。在盆地分析和储层研究基础上,利用层序地层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Kc组裂缝与区域构造应力、沉积相和岩性的关系。受区域压扭作用影响,区域上发育北东和北西方向两组影响裂缝的地应力,形成了以北东方向为主的高角度裂缝。不同沉积相带和不同岩性储层裂缝发育也有差异,扇中和扇缘亚相裂缝较扇根亚相发育、砂岩较砾岩裂缝发育。在这种地质认识基础上,建立了裂缝三维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000.
辽宁长海浮筏养殖对聚球藻蓝细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辽宁省长海县海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是辽宁省的水产养殖重点海域.浮筏养殖和底播增殖虾夷扇贝,已发展成为长海县的支柱经济产业,其产值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90%以上.但是,近几年来长海海域生态环境存在急剧恶化趋势,增养殖海域自身污染越来越为严重,养殖病害频繁发生,成为限制海洋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