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6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687篇
测绘学   130篇
大气科学   295篇
地球物理   222篇
地质学   2827篇
海洋学   341篇
天文学   244篇
综合类   255篇
自然地理   67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1“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表现出的问题 (1)产业间问题:一产比重过高达15%,二产贡献率一直超过50%,而三产只占30%,经济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993.
994.
浙江中生代存在4个成盆期。以各个成盆期内盆地形成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划分成5大类型和6个基本型式及2个复合型式。它们是西太平洋陆缘活动的不同阶段所发育的。丽水运动以天台群、衢江群与永康群是区域不整合接触为特征,是白垩世内部一次重要的“变格运动。”  相似文献   
995.
《国土资源》2006,(11):1-1
原始人取河湖水饮之. 3000多年前中国商周时期开始分封诸侯,出现了"城邦"制国家,奴隶主或封建主据城廓而居,挖井取水已很普遍.商周时代中国农业文明已经相当成熟,当时农业实行代役租的"井田制".田分"井"字形,中间为公田,其余八田为奴隶或农奴私田,公田中间挖井一口,用于农业灌溉和饮用,这可能是最早把地下水用于农业生产的记录.  相似文献   
996.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加里东运动的形变特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盆缘地带形成较宽缓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上、下古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并构成具造山性质的加里东构造带;向盆地内部依次为和缓隆起、高角度断裂,中、下奥陶统不同层位与上覆上古生界不同层位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整体抬升,下奥陶统与石炭系不同层位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加里东运动形成于奥陶纪晚期,可再细分为两期,分别与北秦岭构造带早古生代的弧-陆碰撞与陆-陆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7.
998.
等离子体团型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惠南  张兵 《天文学报》1995,36(4):341-349
本文在球坐标二维磁静力平衡基态下,数值研究了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日冕电流片中发生磁场重联的过程,结果表明发生了具有两个X线的磁场重联,形成了磁岛和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团,等离子体团在向上运动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膨胀,其上升速度和膨胀过程与等离子体β值有关,这些结果可用于解释等离子体团型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区域性高温过程综合强度指数,利用1961年1月—2017年8月全国2452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201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17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特征,并探讨2017年夏季我国第2次区域性高温事件的形成机理。2017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呈现强度强、日数长、覆盖范围大的特点。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单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最大影响范围呈极明显扩大趋势。2017年7月上中旬,强大的大陆高压控制我国北方地区,进而造成了这次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高温事件。7月下旬,我国广大南方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脊的控制下,强大的下沉气流和反气旋环流,使得大气层更加稳定,最终导致高温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洁  郭学良  常祎 《气象学报》2018,76(6):1053-1068
为了加强对青藏高原(高原)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深入认识,采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对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2014年7月3-25日发生的6次不同强度云和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夏季云和降水过程具有独特性。高原夏季对流的促发机制主要是午后高原加热造成的,云和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夜后,对流性降水一般转化为层状云降水,具有明显的0℃层回波亮带,并且会产生强降水。大部分对流云云顶高度超过15 km(海拔高度),最大上升气流速度为10-40 m/s。(2)6次云过程中均具有高过冷云水含量,主要分布在0—-20℃层,冰晶含量主要分布在-20℃层以上的区域,强盛的对流云中,可出现在-40℃层以上区域;雨水集中分布在融化层之下,说明其主要依赖降水性冰粒子的融化过程;雪和霰粒子含量高,分布范围广,说明云中冰相过程非常活跃。(3)高原夏季云中水凝物的转化过程和降水的形成机理具有明显特点。霰粒子的融化过程是地面雨水的主要来源,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通过暖雨过程形成的过冷雨滴的异质冻结过程对云中霰胚的形成十分重要。霰粒子的增长主要依靠凇附过程以及聚并雪晶的增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