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6篇
  免费   2415篇
  国内免费   2499篇
测绘学   1258篇
大气科学   2755篇
地球物理   2225篇
地质学   5326篇
海洋学   2581篇
天文学   152篇
综合类   981篇
自然地理   2152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493篇
  2022年   520篇
  2021年   641篇
  2020年   480篇
  2019年   626篇
  2018年   414篇
  2017年   483篇
  2016年   462篇
  2015年   552篇
  2014年   849篇
  2013年   642篇
  2012年   793篇
  2011年   750篇
  2010年   722篇
  2009年   774篇
  2008年   764篇
  2007年   668篇
  2006年   557篇
  2005年   541篇
  2004年   442篇
  2003年   525篇
  2002年   529篇
  2001年   513篇
  2000年   411篇
  1999年   315篇
  1998年   291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322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277篇
  1993年   229篇
  1992年   280篇
  1991年   211篇
  1990年   227篇
  1989年   167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64年   9篇
  1954年   4篇
  1950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分析了现有灾异史料所覆盖时段(1803-1958年)西藏水灾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指出:①1803-1958年,西藏水灾发生(县)次数波动比较大;19世纪40-80年代为西藏的水灾多发期;1924、1954年为严重水灾发生年;②西藏水灾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地区。其中,日喀则、山南地区的水灾(县)次最多,其次为拉萨市、林芝地区,昌都、阿里、那曲地区则水灾发生相对较少;③高强度的持续降水为西藏水灾发生的关键诱导因子,河流暴涨、漫溢、改道为重要媒体,山崩、雪崩、山洪及泥石流等要素为特定地貌条件下的主要致灾因子,雹灾、地水上涌等也是不容忽视的致灾因子;④19世纪40-80年代西藏气候湿润。  相似文献   
992.
利用TM影像分析潮河与密云水库入库口处泥沙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河流携带的泥沙进入水库后 ,由于河流水体与水库水体的共同作用而在河口区产生沉降。理论上水体中的泥沙含量是与距入库口处的空间距离相关的。并且 ,根据实验与模拟的结果 ,在可见光的任一波段内 ,水体中的含沙量与水面反射率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TM影像的第二、三波段刚好位于含沙水体反射光谱的肩部和峰值部分 ,可以准确地反映水体的含沙情况。以潮河与密云水库的交接处为例 ,在泥沙含量与反射率负指数关系式的基础上 ,利用两个时相的TM影像 ,通过泥沙沉降过程的主轴作用线 ,采用回归模拟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办法 ,建立了泥沙沉降过程的遥感空间分布模型 ,讨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具体含义 ,描述水体中泥沙含量与沉降的情况。最后 ,采用多个作用轴线进行拟和与空间插值分析 ,建立了水体中泥沙含量的空间分布模拟图 ,经过检测 ,该图较好地反映了河流入库处水体中的泥沙含量情况 ,为遥感技术在监测水体含沙量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93.
洞庭湖的冲淤变化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高俊峰  张琛  姜加虎  黄群 《地理学报》2001,56(3):269-277
在实测的1974,1988,1998年1:2.5万地形图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洞庭湖24年来的冲淤规律,得到了2个时期(1974-1988,1988-1998)洞庭湖冲淤量和冲淤区域的空间分布位置,研究表明,洞庭湖近24个来总的趋势冲淤厚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为0.017m/a。以两期冲淤变化的趋势预测了2010年三峡工程全部完工时洞庭湖的冲淤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8-2010年间洞庭湖将平均淤高0.33m。最后以3年数字地形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洞庭湖24年来的不同水位下湖盆容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4.
应用遥感数据研究中国植被生态系统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应用1982-1994年NOAA/AVHR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587个气象台站的数据对我国不同类型植被生态系统和气候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将我国的植被类型划分为21类,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和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多年平均状态下,植被生态系统NDVI水平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年内变化上,温度对植被生态系统季相变化化起着比降水略大的作用,年降水量造成了植被季相响应的差异,在年际变化上,分别研究了4个季节和整个生长期尺度上的关系,一般情形为温度和降水对植被的年际波动起着大致相反的作用,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季节)对气候的变化响应方式也不同,发现在植被的生长期,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植被生态系统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方式相反;同时存在2个植被-气候敏感区,分别为我国北方的典型草原到森林的过渡区和云南中部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995.
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66,自引:14,他引:66  
利用公安部 1 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 ,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 ,从城市角度分析中国流动人口的“拉力”要素发现 :流动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要素、投资要素相关显著 ,与社会发展要素、消费要素相关不显著 ;其次 ,运用 GIS技术与空间相关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 ,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中国流动人口分布存在着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东中西“3带、 5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96.
997.
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物质来源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东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多金属结核丰度、品位、多波束地形测量、深拖光学覆盖率探测、地震勘探等一系列调查资料综合研究表明:①东区和西区结核在其化学成分和形态上有差异,但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能按区域断然分开;②因子分析得出东、西两区结核4种主因子是Mn组元素Mn、Cu、Ni、Zn,Fe组元素Fe、Co、Ti、Sr,岩源组元素Si、Al、K,生物元素Ca、P;③西区结核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覆海水中金属元素的化学沉淀,火山成矿作用使结核富集和丰度增加,趋势面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表明结核主要分布在海底坡度≤5°地区,该地区的结核量占总结核量的89.62%,坡度>5°地区结核量占10.38%;④东区结核丰度、覆盖率、地形三者变化一致,重大相变距离为10~15km,来自地幔成矿物质通过玄武质洋壳裂隙和断层,为多金属结核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如基底岩浆房活动可能对结核分布产生重要影响;⑤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矿带的形成应归于海底板块扩张活动的一种资源效应和经后期表生地质作用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8.
中太平洋海山多金属结壳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我国大洋多金属结壳的调查资料并结合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对中太平洋海山区多金属结壳的类型,产状,成分,结构,分布等成矿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广泛发育,但成矿特征较大地受地形,水溶,基岩类型等成矿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999.
天马山硫金矿床金的赋存状肪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床中金主要以独立矿物相存在,少数为细粒分散相,金的载体矿物主要有黄铜矿,毒砂,黄铁矿,综合脉石和磁黄铁矿等,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平均成色745.57,金的嵌布类型有粒间金,包裹金,裂隙金3种,金在矿石中及不同矿体中的分布不均匀,金与流,金与砷的相关性因矿体类型及矿石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从理论上讨论了地震发生时间研究中心常见的指数分布、Gammaw分布和Weibull分布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反映的地震序列的特征。同时,对工程地震和地震预报中常见的危险函数所反映的地震特征作了分析。指出了指数分布、Gammaw分布所反映的地震序列的内涵及统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利用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M>4.7)进行了分时段齐次统计的示范实例化分析,结果表明:对地震序列分时段齐次化统计能表述地震发生的不均匀现象,且处理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