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74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1.
王春晓  田文寿 《大气科学》2017,41(2):275-288
利用2005~2014年10年的卫星微波临边探测仪(MLS)资料分析了热带平流层一氧化碳(CO)体积混合比的年际变率,发现热带平流层CO浓度的准两年振荡(QBO)在30 hPa高度附近存在明显的位相变化特征。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表明,热带平流层CO的准两年振荡信号是化学和动力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动力作用主要是QBO引起的次级经向环流引起的物质传输。化学和动力过程共同作用导致热带平流层CO浓度的垂直梯度在30 hPa高度处发生反转,进而产生一氧化碳QBO信号的位相变化。此外,化学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还表明,与CO有关的化学过程不但可以减弱一氧化碳QBO信号的振幅,还可以在热带30~10 hPa高度范围内造成一氧化碳QBO和纬向风QBO信号之间约3个月的时间差。  相似文献   
92.
为了解中国上空SAGE反演的平流层气溶胶数据质量,将合肥地区地基激光雷达观测10年(1996年—2005年)的气溶胶数据与SAGE资料进行比较。通过较为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10—30 km内SAGE与Li DAR分析的气溶胶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出现峰值和低值的位置也较为接近;(2)SAGE结果普遍比Li DAR测量的偏小,对应的平流层气溶胶AOD差异显著,定量表现为:激光雷达获取的平流层气溶胶AOD基本约为0.004,SAGE反演的平流层气溶胶AOD基本约为0.002,只有前者的一半;(3)两者分析的20—35 km气溶胶季节分布差异较小,再次表明平流层气溶胶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93.
H. v. Ficker  吕炯 《气象学报》1935,11(4):185-192
二十世纪开始时,在气象学中向不知有所谓平流层也者。其後自法人Teisserenc de Bort及德人Assmann几在同时发现,在雏地面十公里以上,为一与下层构造不同之气层,名之谓为平流层。此名成立虽已多年,然世人知者绝鲜,终不出气象学界之范围。自前数年各  相似文献   
94.
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逐次滤波法分析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结果表明 ,北半球 10~ 2 0 km高空气候存在尺度为 2 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对气候的方差贡献率达到 2 0 % ;火山活动能引起平流层较大幅度增温 ,对高空气候异常变化的方差贡献率超过了 2 0 % ;平流层高空气候异常变化还具有显著的 2 2年变化周期 ,分析是大气温度场对太阳磁场磁性周期 2 2年异常变化的响应 ,其方差贡献率达到 5 % ;海温场异常是北半球 10~ 2 0 km高空气候异常变化十分重要的影响因子 ,其影响程度达到总的异常变化的 9%。  相似文献   
95.
梅扎马火山     
梅扎马火山位于美国西北端的克雷依托尔湖边,它是一座几千年来未显示生命特征的死火山。但是地质学家们知道,它曾经在某个时期是很活跃的。在它最后一次喷发中流出的熔岩体积达50 km3,而扩散的和后来沉降的火山灰占据的面积有170 km2。看来,喷发属于普林尼型,其特点是强烈的爆发、有力的地下震动和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岩石。现在该区的人口密度大,因此,必须测定其潜在的危险性和它最近一次的喷发时间。 我们认为这是6 845(±50)a前的事件。但是Zdanovicz C M 和Zielinski G 根据有关采自格陵兰钻孔冰岩心化学成分的资料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6.
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波区间的太阳辐射在气候模式中往往被忽略。利用国家气候中心BCC_AGCM2.0.1大气环流模式,采用矩阵算子辐射传输算法,研究了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式辐射通量和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ISCCP和CERES辐射资料为标准,考虑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后,长波区间晴空大气地表向下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2.05 W/m2,均方根误差减少1.29 W/m2;长波区间晴空大气模式顶向上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0.70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0.21 W/m2;长波区间有云大气地表向下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1.38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1.03 W/m2;长波区间有云大气模式顶向上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0.99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0.30 W/m2。以ECMWF再分析资料为标准,考虑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后,赤道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温度的冷偏差得到改善,对流层顶温度平均误差减小0.27 K,均方根误差减小0.25 K。  相似文献   
97.
中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的一类平流层前兆信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宁  布和朝鲁 《大气科学》2015,39(1):210-220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的平流层前兆信号及其对对流层环流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个EPECE中,有17个EPECE具有一类共同的平流层前兆信号:(1)在EPECE发生前10天左右,在巴伦支海一带的100 hPa位势高度场呈现较强的正距平特征;(2)随后,该正异常环流逐渐向东移动,并在EPECE发生的前5天左右,使贝加尔湖西北侧200 hPa纬向风显著减弱。本文据此提出了关于EPECE平流层前兆信号的两个判别条件,并以这两个判别条件对1949~2009年冬季(11月至次年3月)所有逐日低频场进行了后查和检验。结果表明,上述两个判别条件对EPECE的发生日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本文进一步通过位涡(PV)反演探讨了平流层前期异常环流如何影响EPECE发生的物理机制。分析表明,巴伦支海附近的平流层中低层PV异常有利于该地区对流层中上层正高度异常的维持,后者强度的25%来源于前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据WMO的公报,2008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将比2007年大。观测到的平流层臭氧变化有可能推迟臭氧层恢复到正常的预期时间。因此,参与平流层观测计划的所有成员国继续支持并加强这些观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
涡动在南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过程中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魏科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2008,32(2):206-219
比较了南北半球春季平流层极涡的崩溃过程以及涡动在此崩溃过程中的作用。极涡的崩溃时间以平流层极夜急流核区最后一次西风转换为东风的时间来确定。结果表明南北半球平流层极涡的崩溃过程有着共同的特点,涡动和非绝热加热过程都对极涡的崩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极涡崩溃前平流层行星尺度波动活动明显,极涡崩溃以后,这种波动活动便迅速减弱。其中从对流层上传的行星波决定着极涡的具体崩溃时间。两个半球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南半球极涡崩溃过程一般始于平流层高层,然后逐渐下传,而北半球这种下传不是很明显。其次,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偏晚年,极涡的减弱有两次过程,第一次为快速变化过程,第二次变化比较缓慢,而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无论早晚年只有一次减弱过程。长期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南北半球平流层极涡的崩溃时间逐渐推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种推迟更加明显。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伴随着平流层极涡的崩溃过程平流层和对流层存在强烈的动力耦合,南北半球极涡迅速减弱前,各自半球的环状模指数也由负指数增加为正指数,表明低层环流对于平流层极涡的崩溃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极涡不同强度所对应的低层环状模指数也不同,这可能与不同强度平流层极涡对于上传的行星波的反射有关。  相似文献   
100.
郑彬  施春华 《高原气象》2009,28(1):91-97
分析了1992-2000年各季节卤素掩星试验(Halogen Oceultation Experiment)HAOLE的CH4混合比资料,并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的平流层二维模式(Simulation of Chemistry,Radiation,and Transport of Environmentally important Species)SOCARTES研究了CH4在冬、夏季节变率与平流层行星波对CH4浓度输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和模拟的CH4混合比季节变化都很明显,而模拟的CH4浓度季节变率比观测值小30%~60%.分析结果还表明,模式中行星波引起的CH4浓度变化主要贡献于30 km以下的季节变率.比较了模拟和观测的行星波对CH4的输送结果,结果显示模式明显低估了行星波的输送,这也是模式中季节变率比观测偏小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