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元谋干热河谷近50年分季节降水变化的DFA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DFA)分析元谋干热河谷1956~2006年分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对1978~2006年进行滑移分析.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分季节降水量时间序列至少在50 a的尺度上具有微弱的Hurst效应:夏、冬季具有较弱的长期持续性及较强的随机性,春、秋季具有较弱的反持续性.植被生物量和盖度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所引起的下垫面性质改变,是干热河谷分季节降水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元谋干热河谷降水量的变化对当地植被恢复和农业生产活动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拉西瓦工程河谷区高地应力场反演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拉西瓦水电工程坝址区为高山峡谷地貌,受地质构造应力、自重、地表剥蚀和河流侵蚀卸荷等多因素影响而赋存有高地应力,河谷区钻孔岩芯饼化与探洞片状剥落现象明显。由于该区地应力场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及河谷演化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合理确定其三维地应力分布状况与大小具有较大难度和复杂性。采用多元回归与逐步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工程区域初始地应力场进行了详细反演,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河谷区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并就其形成机理开展了多因素影响效应分析,为我国西部强烈地质作用区高地应力研究及水电工程建设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和工程案例。  相似文献   
93.
侯明才 《铀矿地质》2000,16(4):199-203,232
本文通过对河道和河谷两个不同地貌单元特征的界定 ,澄清铀矿地质领域中对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床与古河谷型砂岩铀矿床概念上的混淆。同时就河道与河谷对基准面变化的响应及充填序列特征作了探讨 ,为确定古河道在平面上的展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北天山山前安集海河阶地形成的时代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  王彦斌 《地质论评》2000,46(6):584-587
北天山山前几条主要河流普遍发育河谷阶地。安集海河发育6~8级阶地,通过年代测定及区域对比,可得出安集海河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一晚更新世早期(约12~14万年左右)。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及气候变化控制着河流下切和侧蚀作用的进行,安集海河阶地的形成和发育明显受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樊宏  张建平 《中国沙漠》2002,22(3):273-278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结构受山地系统特征影响,以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垂直带性。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政策的激发,导致耕地面积扩大,流域森林面积下降,可采资源消耗贻尽。森林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长是引起干旱河谷干旱面积范围扩大的重要因素。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优化应以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突出大流域生态屏障功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保证生态重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工作的长期稳定性;提高土地利用方式的科技含量;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先易后难,逐步实现生态建设与半干旱河谷的治理。  相似文献   
96.
甘肃代家庄铅锌矿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位于甘肃宕昌县的代家庄矿床曾被认为是西成矿田铅锌找矿的重大进展,矿床产于秦岭西成盆地西北端泥盆系浅海相的富含生物化石的细碎屑岩—灰岩中。矿体不规则受NW向断裂的控制,呈角砾状分布于下部碎屑岩与上部厚层灰岩界面附近灰岩一侧。矿石的矿物共生组合为闪锌矿 方铅矿 少量黄铁矿 少量白铁矿 方解石,不含石英。硫化物发育大量的胶状、球粒状、草霉状微晶结构,部分显现出微生物化石结构特点。对代家庄与西成主要类型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发现,二者在容矿围岩沉积环境、矿石形态、结构构造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代家庄矿床成因属于碳酸盐岩容矿的低温热液矿床,不同于西成矿田的主要SEDEX类型。主要控矿因素为灰岩—碎屑界面附近、NW向断裂等。  相似文献   
97.
西南地区干旱河谷分布范围及分区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特殊景观类型,明确西南干旱河谷的空间分布范围,掌握分区统计数据,对了解干旱河谷生态系统、分析相关自然和人文综合指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与野外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划定了西南地区干旱河谷的空间分布范围,同时,分析了干旱河谷区的地形特征和干湿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长度约为6911.15 km,总面积约为26 451.61 km~2,涉及我国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以及西藏自治区4个省级行政区。在空间分布上由北至南依次分布在白龙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元江,其中,金沙江干旱河谷面积最大,占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面积的44.36%,岷江干旱河谷面积最小,占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面积的2.74%。坡度大于25°的面积占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面积的55.00%,地形坡度区域差异显著,岷江干旱河谷区地形坡度较大,雅砻江干旱河谷区较为平缓。阳坡面积大于阴坡面积,阳坡面积占干旱河谷总面积的40.49%,阴坡面积占干旱河谷总面积的31.12%。干旱河谷区内气象观测站的干季干燥度指数(I_(aD))值在2.14~5.10之间,属于半干旱类型和干旱类型。本研究成果可为干旱河谷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8.
以山地河谷背景下的广元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线段模型对3个时期的城市形态进行空间句法分析。研究表明,广元市中心城区各组团中心性的变化体现其空间发展方向,并向"带状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模式演变;城市网络化特征先弱后强,前景网络"两横两纵"的结构特征明显。受破碎与分散的城市形态影响,城市空间的连续性不强,且西部组团长期缺乏活力。  相似文献   
99.
基于1961-2014年岷江上游及其周边地区20个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近50 a的气候突变,结合DEM、土壤、水系、土地利用等数据构建了干旱河谷典型特征的诊断指标体系,准确地界定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范围并分析了其气候突变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气候突变的时间节点为1981年,当前气候条件(1982-2014年)下,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总长度约为151.63 km,面积约705.62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94%),主要分布于松潘镇江关以下,经茂县凤仪镇至汶川县绵褫间的岷江干流,以及黑水河谷和杂谷脑河谷等岷江支流的两侧。(2)当前气候条件下干旱河谷较气候突变前(1961-1980年)覆盖河道两岸更宽的范围且向北延伸,长度增加20.87 km,面积增加81.61 km^2;(3)气候变暖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引起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
用波谱分析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旱雨季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旱季土壤含水量<凋萎湿度,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因受降水量的影响,土壤含水量呈周期为1a的波动变化。用谐波分析法还计算了各层次土壤含水量的谐波展开式,由此可预报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