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67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综合地质构造、岩体力学性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演化历史等各种因素将其统归为应变能积累特征对强震活动进行研究。对利用形变空间特征变化判断强震震源区位置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确认其可行性,提出估算块体应变能的方法。由新构造划分块体边界、地壳测深确定底面进而确定块体体积、形变测量确定年平均应变速率、地壳速度构造确定弹性常数、历史强震确定能量积累起点(起始时间),由此估算块体积累总应变能,进而依据能量估算地震震级。最后以实例论述应变能积累特点对强震位置和震级预测的良好效果以及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巴颜喀拉地块夹持于昆南缝合带、金沙江缝合带及龙门山断裂带之间,出露了较多的花岗岩体。当俄花岗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当俄岩体具有较高SiO_2含量(w(SiO_2)=65.78%~70.22%)、过铝质(A/CNK=1.58~1.95,1.1)特征,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该岩体总体形成温度为700℃—800℃,总体形成压力为0.05GPa—0.2GPa,为低压高温环境;岩石具有Rb、Th强正异常,Ba、Nb、Sr、P、Ti强烈亏损,轻稀土强烈富集特征,且具有一定的负Eu异常,显示出有壳源的特征;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为211.9 Ma±1.9Ma,表明岩浆侵位时代为中生代晚三叠世。当俄花岗岩体形成于碰撞造山后期地壳减薄环境中,属于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3.
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揭示的青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 6~ 1 1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法国 Joseph大学地球物理及构造研究所合作 ,在青海共和至玉树公路沿线 ,布置了40台 Minititan三分量地震仪和 1 3台 CEIS单分量地震仪 ,进行天然地震观测 .研究区位于班公—怒江断裂以北、柴达木以东、中祁连断裂以南和龙门山断裂以西的区域 .沿线穿过南祁连、东昆仑、巴颜喀拉、金沙江等 ,横穿了青藏高原东部的大部分区域(图 1 ) .此剖面是第一次穿越青藏高原东部的地震探测剖面 ,它有利于与中部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 ,便于探讨在印度大陆向北俯冲的过程中 ,对青藏高原东部深部特征的影响 ,特别是…  相似文献   
54.
五道梁-曲麻莱断裂系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关于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迄今鲜有介绍。由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考察可知,断裂系西段由五道梁南山北缘断裂和五道梁南山南缘断裂组成,二者分别断错了五道梁南山两侧的各级洪积扇。通过洪积扇上的断错地貌分析和光释光测年方法得到南缘断裂缩短速率为(0.25±0.11)mm/a,北缘断裂缩短速率为(0.50±0.05)mm/a。基于经验公式和最新洪积扇上陡坎高度,推测南、北缘断裂可能曾发生7.2~7.4级地震,大震复发周期长达8 000余年;如果陡坎高度由2次古地震事件叠加形成,则可能发生6.9~7.1级地震,全新世中期以来大震复发周期可能为2 000~3 000年。  相似文献   
55.
56.
巴颜喀拉残留洋盆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巴颜喀拉盆地垂向沉积序列表明:盆地于早古生代被动陆缘的浅海基础上裂陷、拉开,泥盆纪贯通,早石炭世洋盆扩展为成熟大洋,晚石炭世洋盆北部开始消减、南部继续扩张,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进入残留洋阶段,晚三叠世转化为周缘前陆盆地.三叠纪末完全闭合,盆地自形成到消亡为一个连续的沉积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其主体由早中三叠世深海沉积、典型浊积岩复理石和晚三叠世浅海复理石、风暴岩沉积、海相磨拉石构成,北部零星出露了中二叠世海山型沉积,昆南结合带以北有早中三叠世岛弧沉积。以盆地为中心具有向南北两侧陆块双向相背俯冲的极性特点,东西两端的碰撞造山不迟于晚二叠世。总体反映了古特提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残留洋盆性质和主洋域之所在。  相似文献   
57.
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广泛出露上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砂板岩,地层厚度巨大,实体化石稀少,遗迹化石丰富.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本文重点研究遗迹化石的保存状态、形态类型、生态习性及其在地层序列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巴颜喀拉山群为半深海-深海环境下形成的浊积岩系,这与沉积学、岩石学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8.
迄今为止,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夹持于扬子、华北、塔里木和羌塘—昌都地块之间呈倒三角形构造区块的巴颜喀拉褶皱带尚未有构造古地磁研究成果报导。为配合该区油气勘查与油气资源评价,并对构造区块定位提供定量数据,开展了松潘—阿坝地块的古地磁研究。采样区集中在西秦岭构造区南亚带(摩天岭和若尔盖)、中亚带(洮河)和巴颜喀拉构造区的马尔康复向斜带(巴颜喀拉褶皱区)4个微地块。采样地层单元主要为三叠系。共采集57个采点,376块岩心标本。通过对岩石样品测试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获得洮河、巴颜喀拉、摩天岭和若尔盖(后两者夹于前两者之间)4个微地块古地磁极极点位置:经度为191.4°E~202.9°E,纬度为49.5°N~58.5°N。洮河和巴颜喀拉两微地块在晚三叠世的古纬度同为26.2°N,表明晚三叠世这4个被断裂相隔的微地块已构成一个统一的较大的地块。洮河和巴颜喀拉地块在三叠纪时的古纬度变化分别从早三叠世的13.4°N和11.3°N向北移动到晚三叠世的26.2°N,同时在北向移动过程中从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分别发生了约40°和16°的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59.
巴颜喀拉块体东南缘地质构造的航磁反演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研究区(98°E~103°E, 315°N~34°N) 1∶50万航磁资料的476条南北向剖面采用磁性标量层析成像方法进行了2-D成像反演.每条剖面资料点距1 km,反演的磁性柱体剖面方向宽度1 km,共约277个柱体,深度方向共8层柱体,每层厚度4 km.反演的476个断面的磁性柱体相对磁化强度幅值组成了3-D磁性数据体.对5.5、17.5、21.5、29.5 km深的磁性水平切片和7个北东向的磁性垂直切片表现的磁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地质解释.结合研究区已经公布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讨论了磁性细结构能提供工程地质灾害数值模拟仿真结构模型的信息,得到了反演的磁性细结构特征比场的特征能提供更多的断层和岩体3.D细节信息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60.
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广泛出露厚度巨大、岩性单一、实体化石稀少的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因缺乏明显标志而相对困难。最近,在该地区的研究中采获大量遗迹化石,建立了8个遗迹化石组合。古遗迹学的研究表明,遗迹化石丰度、分异度及遗迹化石组合在研究区内的地层序列中存在明显差异。提出将古遗迹学特征作为一定区域内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之一,为解决巴颜喀拉山群中富含遗迹化石的上部板岩组和顶部砂岩夹板岩组的划分对比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