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李维明 《气象》1992,18(1):48-51
本文为四川映秀湾水电站建设的气象保证而作。预报岷江上游中雨以上降水,采用上、下层天气系统的配置法,结合冷暖空气状况及预报区内的锋区、辐合、内能等因子,进行综合判断。对于该区有无中雨,提出了一些实际可用的预报判据。  相似文献   
102.
西秦岭岷江流域三叠系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3.
岷,沱江流域水库群拦沙分析及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国钰 《水文》1991,(5):20-26
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干流全长约735km,流域面积约13.59万km~2(其中大渡河7.77万km~2,青衣江1.29万km~2)。岷江上游较场坝处为地震区,1933年地震山崩形成大、小海子天然水库;干流建有映秀湾电站水库一座;支流渔子溪建有梯级电站;岷江流经灌县后分内  相似文献   
104.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断裂构造特征、变形序列和演化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岷江断裂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重要边界断裂,呈南北向延伸。地球物理场背景及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表明,岷江断裂是一条具有长期发展历史的大断裂。岷江断裂的活动具有多期次性:晚古生代时已经存在,为张性断裂;中生代受北东一南西方向挤压,产生右旋走滑运动;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转变为北西一南东向挤压,随着青藏高原东缘物质向南东方向逃逸,岷江断裂在逆冲的同时伴随着左旋走滑,现在的GPS测量结果显示,岷江断裂仍在进行左旋运动。  相似文献   
105.
分析了岷江上游河谷沿岸及九顶山西北坡表层土壤粒度、氧化铁、有机质、碳酸盐、pH、有机碳同位素、阳离子交换性、粘土矿物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三江至映秀段土壤具有较高的粘粉比、铁游离度及粘粒和有机质含量,而碳酸盐含量、pH和有机质δ13C值相对偏低,说明土壤发育较好、淋溶作用较强,反映了气候湿润和植被以乔木为主的环境特征;草坡至凤仪段土壤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pH较高,而铁游度和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机质δ13C值偏重,反映出干旱的气候和以C4植被为主的环境特征。九顶山西北坡土壤随海拔的增加粘粉比、有机质含量增大,出现纤铁矿而方解石缺失,反映干旱河谷区高海拔气候湿润;而海拔低于2 000 m的土壤粘粉比和粘粒、有机质含量较低,方解石含量和pH值较高,指示了干旱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0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变化情况是检测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SPOT遥感数据和GIS技术,以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分析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999 ~2009年,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林地面积增加22.58 km2,理县和汶川县增长率较高,分别为87.5%和89.75%;2)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以2401 ~2600 m为中心呈准正态分布,林地面积增加集中于海拔1 801~2800m地带;3)林地主要分布于15° ~25°之间,不同坡段林地面积均增加,增幅介于36.31%~73.68%之间;4)林地分布呈现北坡与西坡高于南坡与东南坡的特征,受水分与湿度条件影响,北坡和西坡方向上林地增加最多,分别为64.02%和62.78%.因此,由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7.
分维能反映流域形态的复杂性,水系的分维值可作为表征流域形态特征的定量指标,对理解掌握河流的发育演变规律有一定帮助。利用DEM数据和ArcGIS软件的水文分析扩展模块,提取研究区域的河网水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基于计盒维数与Horton定理2种方法,计算了岷江上游水系的分维值,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近。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地貌处于侵蚀发育阶段的幼年期。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地理本体应用模型,从干旱河谷自然本底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入手,利用本体建模软件protege 4.1构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领域本体模型,利用该区域基础地理数据分类提取出DEM、坡度、相对高程、土壤、裸地分布数据,在ArcGIS平台下实现基于地理本体的干旱河谷特征数字化表达,并利用栅格计算器定量界定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面积为118 515hm2。研究表明,利用地理本体深入剖析干旱河谷概念特征,在GIS技术支持下定量界定干旱河谷区域范围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相关领域边界范围的科学界定和形象化概念分类表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9.
位于四川茂县南新镇的周场坪滑坡是一大型古滑坡,曾于1982年发生大规模快速复活,目前滑体半堰塞岷江。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周场坪滑坡在平面上呈不规则长舌形,长约850 m,滑体前后缘高差约350 m;在剖面上发育3级滑动,钻探揭露滑带埋深以50~70 m为主,推测潜在失稳滑坡体积为1 500×10 4~2 000×10 4 m 3。周场坪滑坡在平面上分为4个变形区,在滑体中后部和前缘坡脚发育大量拉裂缝与下错陡坎,拉裂缝宽度以0.2~3.0 m为主,陡坎下错高度2~10 m。在野外调查和钻探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滑坡开展了地表位移(GNSS)、深部蠕滑变形(钻孔测斜仪)和雨量等监测。监测分析表明,目前周场坪滑坡后缘变形速率达0.80 m/a,中部和前缘分别为0.69 m/a和0.51 m/a,呈推移式滑动变形,整体向NW310°方向滑动;地表位移速率在监测期内基本在1~3 mm/d之间波动,波动主要受降雨量影响,且略滞后于降雨量;滑移加速度基本在0~6 mm/d 2范围波动。ZK2钻孔测斜仪监测数据表明,滑坡在80 m深度内主要沿2层滑带蠕滑,其中浅层滑带埋深在22 m左右,深层滑带埋深在46 m左右,滑移速率在0~5 mm/d范围波动。综合研究认为,周场坪滑坡目前处于缓慢变形的深层蠕滑中,其变形速率受降雨和河流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在极端内、外动力条件下,可能会加速滑动,并再次整体复活,造成堵塞岷江等危害。  相似文献   
110.
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数量多、规模大、危害严重,汶川地震又引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本文根据汶川地震前和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等成果,采用GIS分析和编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适宜的控制点间距、搜索半径编制了岷江上游汶川地震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点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图,提出利用点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来综合评价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从弱到强划分为8个等级。分析认为,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强度高,汶川地震前地质灾害累积发育强度达最高8级极端活动,汶川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最高为7级极强活动,且2~6级区面积较大。岷江上游地区历史强震、暴雨等极端事件多发是地质灾害累积发育强度高的主要原因,而汶川地震单次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总体较高,并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南部河谷区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