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427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is predominated by subalkaline tholeiitic lavas. Rock samples display lower initial ratios of Sr and Nd, 0.701248-0.704413 and 0.511080-0.512341 respectively. 207Pb and 208Pb a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the lavas. Most samples have positive εN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agma was derived from EM-type mantle source, while a few samples with negative εNd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contamination in the magma evolution. Magma differentiation is demonstrated by variations of LREE and LILE from depletion to enrichment. Additionally, normalized REE patterns and trace elements showed that lavas from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those of basalts in arc settings caused by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is a volcanic arc. New evidence proved that the Hengdan Group, north of the Bikou arc, is a turbidite terrane filling a forearc basin. Consequently, the Bikou volcanic terrane and the Hengdan turbidite terrane const  相似文献   
12.
13.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在距震源很远的地区内都观测到一些前兆趋势变化,如重力、重力位二次徽商W△、水氧、地电阻率、水位和油井出油量等变化。作者认为这些变化不是由震源体直接引起的,而是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在某些活动断层附近,浅层岩,尤其是含水砂岩层和含油层受挤压出现的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其特征是:(1)异常范围大,可能在距震源很远的地方发生,但就同一种方法的多个观测点来说却又是局部的,即只有其中部分测点才能观测到异常,不少测点观测不到异常。(2)异常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有些异常有同步变化的特征,如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3)临震前多数异常有恢复的趋势。这些特征与引起异常的机理有关。作者还从理论上计算了这种趋势异常量级,重力变化100×10-6cm/s2左右,重力位二次微商变化(1~2)×10-9/s2,地电阻率变化2%~3%,Rn变化7.4~11.1Bq/L,这样的变化量在活动断层附近的一些台站可能观测到。作者还研究了干旱降雨对某些前兆的影响,其影响量级可以被一些方法观测到,因此在确定是否是地震异常时,必须注意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排除干旱降雨的影响,减少异常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孙虎  甘枝茂 《中国沙漠》1997,17(3):261-268
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产沙岩层中流我质输沙进行了耦合平衡分析,确定了该区间各种产沙岩层的产沙数量,并推算出黄土、基岩和风少对河流粗泥沙的贡献率分别为61.2%、34.2%和4.6%。同时,分析了该区间侵蚀产粗泥沙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冀北辽西晚古生代煤系地层中火山碎屑岩层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贾炳文  张俊计 《沉积学报》1996,14(2):163-171
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北缘冀北,辽西地区煤系地民支中,有大量的火山碎屑沉积,在地层学和岩石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出九种岩石类型和九个喷发旋回,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火山碎屑物质直接来自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以中酸性熔岩为主的火山喷发。本文进一步根据火山碎屑岩层的分布进行了区域性煤层对比,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张俊明  李国祥 《岩石学报》1997,13(1):100-110
滇东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含磷岩系中出现的十多层浅色粘土岩层为酸性火山灰蚀变而成的变斑脱岩,它们是火山喷发事件和事件地层对比的标志。这些浅色粘土岩层中稳定微量元素Hf、Nb、Y、Th、Zr含量高于非火山成因的粘土,而Fe、Ni、Co、Cr含量低于筇竹寺组泥岩。TiO2/Al2O3、Zr/Hf、Ti/Th比值属于酸性岩浆范围,球粒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具中至大的Eu负异常类似于花岗岩稀土配分模式。岩浆判别图指示了梅树村期变斑脱岩具板内花岗岩位置的亚碱性流纹岩和粗面岩岩浆亲缘性。变斑脱岩在地层序列上和区域上分布表明扬子地台西缘早寒武世初期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事件与古大陆解体和板内拉张构造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断裂活动过程中留下的各种地质标记研究断裂发育史是比较困难的 ,已有的研究方法主要可归纳出七种 ,都存在局限性。岩层离距图法是以地震剖面为基础 ,将穿过断裂的各剖面上的标志层投影到沿断裂走向的铅垂面上 ,得到多组标志层的垂向断距数据 ,然后用下部各标志层的断距减去最上部标志层的断距 ,并作多轮次计算 ,直到最后的断距差近似为零或仅剩一个非零标志层。每一轮次计算代表一个活动期次 ,如果出现负值 ,则表示有构造反转。对松辽盆地敖古拉断裂作了实例计算 ,结果为该断裂发育经历了三个正断活动期和一个逆断活动期 ,与盆地区域性活动有些差别。岩层离距图法比起其他已有方法 ,可靠程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红层,是指在侏罗纪、白垩纪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泥质和粉砂质岩石为主的岩层,因其呈红色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