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3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柯平隆起西克尔地区中下奥陶统露头21号点塌体几何尺度的观测、岩性和岩相的观察描述、断裂(裂隙)系统的分析、塌体与围岩地层及围岩地层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塌体不具岩溶垮塌的特征,而具有山体滑坡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塌体水平向运动的剪切帚状节理及与围岩间的边界断裂、山体整体运动滑塌的地层完整性、山体崩塌-倒塌、滑塌的似角砾岩及不同围岩间的地层产状的变化。对山体成因的分析表明,山体在滑坡过程中经历了崩塌-倒塌、滑塌作用。其滑坡可能原因是塌体位于古岩溶洼地的一端,这为滑坡提供了地质条件;而加里东期走滑断裂的后期活动成为山体滑坡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32.
桥梁——《中国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非常简单,即横跨水面连接两岸的建筑物。桥梁的种类古代有石桥、木桥、浮桥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代又出现水泥桥、铁桥、铁索桥等,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不断出现,在桥梁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尤为引人注目,桥梁越建越多、越建  相似文献   
33.
34.
海洋蓝洞保留了原始的水体、沉积物、化石残骸和完整的生物骨骼, 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地质奇观,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三沙永乐蓝洞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洋蓝洞, 有着独特的洞体结构和水体化学特征, 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谜。本文结合南海的构造演化, 分析了永乐环礁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历史, 认为永乐环礁的形成以加积和退积为主, 其台地边缘属于陡崖型台地斜坡, 有利于发育断层/裂缝; 永乐环礁之上钻井岩心的氧同位素数据表明, 永乐环礁在14.75~168.60m的深度范围内发生了地下水溶蚀作用, 这与实际观测到的158m深洞体转折处之上发生的洞穴垮塌作用相符。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认为, 三沙永乐蓝洞的形成是断层/裂缝溶蚀机制与深部洞穴垮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地下水(淡水、海水)首先沿着台地边缘发育的断层/裂缝进行溶蚀, 在158m以上通过洞穴垮塌作用形成了近垂直的洞穴, 而在158m以下则沿着断层/裂缝继续向下溶蚀形成了略倾斜的深部洞穴结构, 最终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淹没而形成了蓝洞。本研究可为未来寻找更多海洋蓝洞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35.
尾矿坝垮塌机制与溃决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云南拉拉铜矿小打鹅尾矿库工程设计资料,采用现场排放尾矿砂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尾矿堆积坝在洪水情况下发生垮塌破坏的模型试验。通过水流控制系统模拟尾矿坝遭遇洪水情况,采用侧面示踪点、水位测压管、应力传感器以及数码摄像机等设备获得了尾矿坝溃决过程中坝坡的位移矢量演化、浸润线与应力的变化特性以及坝体破坏发展过程,揭示了洪水作用下尾矿坝的垮塌机制和溃决模式。试验结果发现:尾矿堆积坝的浸润线变化存在滞后性;在洪水入库致库区最高设计洪水水位过程中,靠近坝坡中部处水平方向的总应力增量较垂向总应力增量大,增大的水平应力是坝体产生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水导致坝坡尾矿砂所受的渗透力、上浮力、重力以及孔隙水压力增大,削弱了坝体材料的黏聚力,并加大了自身荷载,降低了坝体的稳定性;尾矿坝溃决模式一般为逆流渐进型,破坏先是从坡脚处发生,继而向上游发展,呈现牵引式发展,破坏的滑动面由多个弧形滑移面构成。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尾矿堆积坝垮塌机制和溃决模式的认识,并在洪水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36.
在贵州铜仁地区施工页岩气地质调查井,因地层构造较复杂,上部灰岩地层岩溶、溶隙发育,在钻井过程中存在井壁易垮塌、掉块卡钻,井内漏失严重,供水困难等难点。秀页2井设计井深1900 m,由于钻井液漏失严重,水泥浆封孔堵漏过程中发生掉块卡钻事故,处理无果导致钻井中途报废。移机重新开始,采用较大口径开孔、多级绳索取心钻进、分段水泥堵漏、多层套管护壁的方案,顺利终孔。本文重点从水泥封孔堵漏方面总结该孔的钻井技术经验,为该区域页岩气井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刘贻灿  杨阳  李洋 《地质科学》2019,54(3):664-677
大别山是由华南板块在245~210 Ma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并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随着南、北板块的汇聚继续,地壳持续加厚。然而,加厚的下地壳岩石(特别是镁铁质下地壳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密度增大、稳定性降低,在145~130 Ma 时发生深熔作用;130 Ma 左右加厚下地壳拆沉,引发软流圈上涌,产生了130~110 Ma的大规模镁铁质和花岗质岩浆作用以及北大别发生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其中,北大别混合岩中不同类型浅色体(至少可以分为4种)和碰撞后变质闪长岩的甄别及其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方面系统研究为大别山印支期深俯冲陆壳的折返以及燕山期镁铁质下地壳岩石拆沉和山根垮塌所引发的多期深熔作用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山根垮塌诱发的地幔对流导致~145 Ma时岩石圈开始减薄,进而导致加厚镁铁质下地壳温度和地壳中下部地热增温率升高,并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导致造山带下地壳持续弱化,加剧其重力不平衡,从而引发深部俯冲的镁铁质下地壳岩石的大规模拆沉和山根垮塌。  相似文献   
38.
王岩生  胡新兆 《江苏地质》2019,43(4):690-695
为探究江苏淮安赵集岩盐矿生产井的涌水原因,通过井筒试压、声波变密度测井、井温测井、冒落带裂隙带厚度推算等方法,分析生产井注采比异常和钻井涌水原因。经测试,井筒压力稳定在70 kg/m3,声波在1 340 m处显示异常,相对声幅为33.6%,固井质量不理想;井温在1 340 m处显示异常,有流体流出,最大冒落带厚度为22.64 m,导水裂隙带厚度约为198 m。分析认为,生产井含盐系顶板垮塌形成冒落带,溶腔内的水顺着裂隙带的导水通道渗透进砂岩地层中是造成矿井涌水的主要原因;部分井段胶结水泥环脱落破碎,致使溶腔内的卤水沿套管外壁的第一界面及第二界面漏失。对已满足服务年限或已开采至矿层顶板的盐井采用潜卤泵采卤法进行生产或实施封孔作业,可以有效防止井内流体渗透;水泥环的破损,可采取增加套管壁厚、提高套管钢级及控制合理内压等措施。  相似文献   
39.
东喜马拉雅缺口的地质与地貌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喜马拉雅缺口位于西藏东南部米林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只有4500m,远远低于喜马拉雅山其它地段。我们的研究揭示,它的形成是由一条规模很大的,称之为米林韧性正断层的活动造成的。断层带的宽度至少有20km,大体倾向西,主要由眼球状糜棱岩组成,岩石中的拉伸线理以及眼球旋转的方式表明位于其东西两侧的高喜马拉雅深变质岩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浅变质岩系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拆离运动,导致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最高峰——南迦巴瓦(7756m)的早期抬升以及特提斯喜马拉雅的重力垮塌。该断裂的南西端和藏南拆离系(STDS)相交,因此,它很可能是藏南拆离系的东翼断裂,同样形成于中新世。拆离构造的发生表明喜马拉雅山在中新世发生南北向构造缩短的同时还伴随着近东西向的拉伸。米林断裂的北东端和派区断裂相接。后者在中新世呈左旋剪切,构成东喜马拉雅挤入构造的西边界。米林断裂和上述两个断裂的衔接关系表明该断裂是一个协调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之间斜向拆离运动的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麻雀岗隧洞掘进技术的探索与总结,为典型硝土层隧洞设计和掘进施工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