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442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151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北京北部山区密云—怀柔地区广泛分布太古宙变质岩。该区经历多期地质构造作用,矿产丰富,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北京密云—怀柔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石和年代学深入系统的研究,变质建造、变质作用条件、变形变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研究,提出本区变质表壳岩新的划分方案,在区内变质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92.
本文研究了东西伯利亚玉矿的开发史。从新石器时代起,东西伯利亚的玉就已成为需求量很大的一种矿物资源。赋存于贝加尔湖区丰富的玉石促进了当地石雕艺技的蓬勃发展。西伯利亚的玉因形成机理迥异而绚丽多彩,该区玉石成因原则上可分为“去超基性岩化型”和“去碳酸岩化型”两种不同类型。东西伯利亚的玉成为重塑当地数千年来文明发展史的标志。文章概述了东西伯利亚的玉在亚洲北部古代社会中和当代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讨论了该种玉的天然属性对艺术品和工业品制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展示了东西伯利亚的玉的独特魅力及其与系列化设计工艺品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3.
华南地区成冰系大塘坡组锰矿近年来在找矿勘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由于该套锰矿在时空分布及成矿背景上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都受到研究者关注,累积了大量研究成果。在系统性总结大塘坡组锰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元古代全球大地构造、古气候演变、古海洋环境变化及微生物演化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华南成冰纪大规模锰沉积成矿作用与这些重大地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新元古代中期开始,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裂谷盆地系统,以中国南方南华盆地为代表的成锰盆地即是在裂谷盆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裂谷盆地系统为锰矿沉积提供了必须的容矿空间,决定了其展布规律,并且盆地底部的热液系统为锰质输入盆地提供了必要途径。新元古代冰期(“雪球地球”)事件中覆盖全球的冰川系统切断或阻碍了地球各子圈层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可能导致冰期海洋缺氧状态的广泛出现。而冰期—间冰期的古气候变化使冰盖消失,海—气循环与海水圈层循环重新启动,随之而来的是古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针对南华盆地而言,表层海水的氧化及可能存在的含氧底流为锰矿沉淀提供了所需的氧化环境。此外,新近的证据表明间冰期微生物复苏背景下的锰微生物成矿作用可能是锰矿形成的重要机制。以上这些重大地质事件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联系,同时它们也为“大塘坡式”锰矿沉积成矿作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成矿控制条件。因此, 华南成冰纪“大塘坡式”锰矿沉积成矿作用与新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间存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94.
(1)太古-早元古代变质岩系 太古-早元古代变质岩系本区出露有中国最古老的结晶基底,主要由三大套变质岩系组成。   相似文献   
995.
山西太古代——中生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建平 《现代地质》1991,5(4):355-365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与力学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山西太古代至中生代五次主要构造运动的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及分布规律。中太古代晚期(阜平运动)以SSW向挤压为主;晚太古代末期(五台运动)、早元古代末期(吕粱运动)和侏罗纪(燕山运动)受SE—SEE向挤压;白垩纪(四川运动)以SSW向挤压为特征。五次构造运动的最大主压应力均呈近水平方向。  相似文献   
996.
郝敏敏 《地图》2010,(3):56-61
<正>在欣赏了前面那些五花八门的西方古地图邮票之后,很自然会联想到中华古地图。我们从小就通过许多历史故事了解到中国古代地图文化的深厚广博,比如河伯献图、禹制九  相似文献   
997.
浙西开化地区处于江南造山带东段,沿下庄-树范断裂北西侧发育一套浅变质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岩、安山岩和英安岩、流纹岩表现为连续演化的岩浆序列,岩石多富集Ba、K、Rb,亏损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Pb,亏损P、Ti、Ta、Nb等高场强元素.玄武岩Nb含量介于11.8×10-6~15.2×10-6,Nb/Ta=15.36~18.10,Nb/U=8.90~19.32,具有富Nb特点;安山岩MgO含量为5.31%~8.56%,Mg#值为56.89~68.83,FeOT/MgO介于0.82~1.36,显示高Mg特征;英安岩和流纹岩Ga/Al比值高,且FeOT/MgO多介于5.66~18.50,锆石饱和温度为837~920℃,表现出A型酸性火山岩特征.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800.5±9.2 Ma、799.3±7.1 Ma和798.3±6.2 Ma,均系新元古代(~800 Ma)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富Nb玄武岩和高Mg安山岩组合为活动陆缘弧的典型代表,而英安岩和流纹岩则可能形成于俯冲机制下的拉张环境,进一步表明新元古代(~800 Ma)左右,古华南洋北西向扬子陆块的俯冲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998.
吕梁群时代归属新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梁群是吕梁变质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梁群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长期存在争议,因其赋存有袁家村式铁矿和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而倍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者关注。本次工作在宁家湾附近发现了侵入吕梁群袁家村组的变质辉长岩岩体,从中获得的锆石具有辉长岩中结晶锆石的典型特征,锆石U-Pb测定获得了2530±10Ma(SHRIMP)和2518±7Ma(LAICPMS)的年龄,代表辉长岩形成时代。锆石Hf同位素测试显示εHf(t)为4.26~9.69,tDM为2448~2646Ma,平均值为2588Ma,与锆石U-Pb年龄相近,表明辉长质岩浆来自亏损地幔源区。结合袁家村组的碎屑锆石年龄信息,可以厘定吕梁群的形成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而非以往许多人认为的古元古代。这与华北克拉通BIF几乎均形成于新太古代的认识一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吕梁群应形成于新太古代弧后盆地构造背景,故袁家村组含铁建造不属于典型的苏必利尔湖型铁矿,应是苏必利尔湖型与阿尔戈马型的过渡类型。吕梁群的形成时代与五台山区的五台群的形成时代相近,五台杂岩与吕梁杂岩通过云中山地区紧密相连,两者可能是同一太古宙陆块的组成部分。古元古代期间吕梁杂岩与五台杂岩的地质演化历史有所不同,吕梁山区古元古代的岩浆作用比五台山区更为强烈,既表现在岩浆活动的期次上也体现在规模上。  相似文献   
999.
闫慧慧  朱光有  陈志勇  张纯  侯政  孙琦森 《岩石学报》2020,36(11):3414-3426
塔里木板块广泛发育新元古代岩浆岩,它们对研究塔里木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及塔里木对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塔里木板块东北缘I型花岗岩的U-Pb年代学、原位Hf同位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该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平均值为71.61%),低的镁铁质含量(FeOT和MgO平均值为1.52%和0.72%);Na2O/K2O比值介于0.51~3.76,平均值为1.12;铝饱和度(A/CNK)介于0.69~1.16,属于碱性-钙碱性过渡型花岗岩。花岗岩表现为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Ti、Th等)的亏损以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Sr、Ba、U等)的相对富集。样品Nb/Ta、Zr/Hf平均值分别为10.93、36.86,说明该花岗岩形成时有流体的参与。受斜长石的影响,花岗岩表现出明显的Eu正异常,Eu/Eu*平均值1.39。该花岗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748.8±6.1Ma,其原位Hf同位素εHft)值范围在-16.5~-9.7之间,对应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介于2.30~2.74Ga,指示该期花岗岩可能为古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形成于古洋壳向南俯冲塔里木板块产生的大陆弧后环境。结合之前在塔北缘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塔里木板块北缘新元古代弧后伸展体系,并且认为该体系主要受控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  相似文献   
1000.
曹煜昊  田德欣  卢崇海 《地质论评》2020,66(6):1477-1485
中国南华系冰成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点一直为新元古界研究的热点,北方地区是否存在南华系沉积地层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通过近3年对辽宁地区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的野外地质调查、对比与研究,确定了辽宁北部地区在新元古代时期存在冰碛堆积物,并划分出两期冰碛作用阶段,即:新元古代南华纪第一次殷屯冰期,南华纪第二次汎河冰期;其中第一次冰期为一套陆相冰碛堆积,主要岩性为灰紫色块状厚层杂砾岩夹含砾粗砂岩透镜体,分布于辽北铁岭;第二次冰期堆积主要涉及辽北陆相冰水堆积的汎河组。同时确认出永宁组为第一次殷屯冰期前的陆源河流相沉积;陈千户组(陆相)为第一次殷屯冰期和第二次汎河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