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4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404篇
地球物理   713篇
地质学   361篇
海洋学   314篇
天文学   213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唐山地震发震断层运动学特征与大震重复周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洁  巫映祥 《地震学报》1997,19(6):566-573
根据断层深部不均匀滑动反演方法,利用6期大地形变资料,反演计算了唐山地震断层在震前、震时、震后共5个不同时间段的运动状况.其结果体现了地震断层由震前加速运动、震时突发错动到震后松弛、调整,趋于稳定的运动过程.进而利用地震断层的滑动与应变能的关系,估算了唐山地震的复发周期.   相似文献   
62.
胡先明 《地震研究》1997,20(2):193-198
山西省平陆地区位于山西地震带南端,为了分析该地区未来的长期强需求潜势,本较系统地分析当地的破坏性地震及1500年以来的有地震地震资料,并进一步应用中国在陆特征的地震轮回模式及其复发时间概率模型估算法当前特征地震轮回的平均时间间隔,以及从1995年起未来百年内复发强震的概率,结果表明:未来100年来该地区复发强震的危险性很高,未来50年内复发强震的危险性也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63.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观  张喜玲 《地震研究》1997,20(4):357-364
通过地强震重复发生的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澜沧江以西3个地震区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参数的动态追踪,发现在同一地震区重复发生的强震,震前的异常形态可以具有相惟性,反向变化的特征。如滇东北地区中小地震在1985年禄劝强震前的活跃和1995年武定强震前的平静;澜沧地震叶波速比月均值在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前的低值异常和1995年孟连西中缅边境大震前的高值异常。本同时以b值和波速比为例,讨论了强震  相似文献   
64.
安欧 《地震研究》1997,20(4):378-385
我国西南部鲜水河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安宁河断理解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四个测区内,用X射线法 得的宏观残余应力场和用震源机制解P轴显示的发震时现今应力场的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基本吻合。这种叠加应力场的水平最大主压力分布方向与发震断裂带总体走 交角约为40-55°左右,使断裂带易于发生剪切错动。宏观残余水平最大剪应 值区的分布,也与区内大震震中的分布基本吻合,岩石裂面在300℃和300MPa围压下经10天  相似文献   
65.
基于小波变换的动态地震活动周期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杜兴信 《地震》1997,17(3):257-264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中国大陆和陕西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周期,也有一定时变性,如华北近50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300a周期和60a左右周期,陕西近2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2 ̄3a周期,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在1910 ̄1980年普遍存在30a左右周期,但在1980年后变为20a左右周期,小波分析揭示的地震活动周期时变性,一方面提示在依据周期规律外推  相似文献   
66.
用通日月均值减去夜均值计算的月均值资料和Sompi谱分析法分析了14个台站的北向分量1年周期变化的振幅向相位,时段为1984-1988年。分析结果显示用P^0n(dnd=1,…,6)复合模式的估算的C值较合理。各台的C值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67.
董玉秋 《内蒙古气象》1997,(3):36-37,F004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要靠测报检查工作来保证。充分发挥盟市测报检查的作用,对稳定测报队伍、提高记录内在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1必需保证适当的下站检查时间和检查周期盟市测报检查工作由于受各方面原因的制约,目前下站检查的时间正逐年减少,检查周期逐年拉长。检  相似文献   
68.
灰色预测模型在径流长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基于灰色系统的建模理论,利用河西地区有关河流的径流观测资料,建立了一个GM(1,1)残差序列周期修正径流预测模型,并用于春旱缺水期3~6月河流来水量的长期预报,经生产部门验证,准确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69.
地下水动态预测的灰色—周期外延组合预测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提出的灰色预测与周期外延预测相结合的灰色-周期外延组合预测模型,吸限了灰郄预测与周期外延预测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地下水动态预测及其它序列预测。  相似文献   
70.
100Ma——塔里木盆地演化的重要周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Ⅴ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的过程及成藏旋回,并至少控制了古生代的反转构造。对沉积与剥蚀过程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周期波正相位和负相位分别对应于沉积期和剥蚀期;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第Ⅰ个周期波构成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Ⅱ个周期波至第Ⅳ个周期波构成以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Ⅴ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构成以新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对反转构造的控制作用表现在:正相位Ⅰ(寒武纪—早奥陶世)和正相位Ⅱ(晚泥盆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为伸展构造体制,负相位Ⅰ(中奥陶世—晚泥盆世早期)与负相位Ⅱ(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为挤压构造体制。塔里木盆地演化具有100Ma周期的原因与古天山洋、古昆仑洋及特提斯洋的B型俯冲触发的地幔羽的上升流及地块的拼贴导致的地幔羽的休眠状态息息相关,从而周期性地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过程、成藏旋回及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