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刘晓阳 《地质与勘探》2018,54(6):1256-1269
卢帕(Lupa)金矿田位于坦桑尼亚西南部,是仅次于北部维多利亚湖金矿田的重要产金区。通过区域1∶25万原生晕地球化学测量结合水系沉积物测量资料分析发现,本区Au元素在片麻岩、基性超基性岩和中性岩内相对富集且分异性较高,在花岗岩和变质沉积岩内则相对贫化,且分异性较差;本区与金矿化伴生的元素为Bi、Ag、Hg、Mo、Pb和W。结合Au成矿地质特征分析,认为矿田内金矿类型更倾向于造山型,且存在多期次叠加成矿的特点。因此建议在后期的勘查中应首要解析矿区构造,特别是剪切带构造。  相似文献   
62.
西嘎山(Siga Hills)地区位于维多利亚湖南部绿岩带上,该地区金矿床大多属绿岩带条带状铁建造(BIF)型金矿,金矿床赋存于条带状铁建造(BIF)中,矿体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磁法测量显示马黑加矿区M1、M2、M3三条磁异常带,异常由条带状含铁建造和金矿体共同引起;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Au与As、Sb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对比区域金矿信息,提出马黑加金矿化带南北延长线及其东部与花岗岩接触带、西嘎山南北走向带、西嘎山与马黑加之间等3个区域为今后西嘎山地区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3.
崔小军 《地质与勘探》2014,50(4):789-794
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绿岩带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金成矿区,目前已发现数个世界级的金矿床。本文分析了该地区典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认为维多利亚湖东部绿岩带金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矿体赋存在受EW向、NW向和NE向三组剪切破碎带控制的构造蚀变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绢英蚀变岩和含金石英脉,与成矿有关的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同时,将这些矿床与中国胶东绿岩带的“焦家式”金矿床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成矿模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坦桑尼亚的天然蓝紫色黝帘石(也被称为坦桑石)产量稀少,储量较低。然而,通过热处理优化改色后,黝帘石的经济价值会得到显著提升。但多年来,关于热处理后黝帘石的蓝紫色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取天然的坦桑尼亚黄色及蓝色黝帘石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00℃、400℃和500℃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并利用L*a*b*颜色参数对样品的颜色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热处理前不同颜色黝帘石的宝石学特征具有一致性,热处理后结果表明,500℃左右的温度是浅蓝-蓝色黝帘石的最佳改色条件。经过热处理黝帘石的蓝紫色调明显增强,通过调整温度可有效调控样品中的黄色或褐色调。黄色黝帘石在热处理后展现出从黄褐色到蓝紫色的独特变色效应,而400~500℃是这一颜色变化的临界温度范围。结合EDXRF、LA-ICP-MS及UV-VIS等多种分析手段,认为天然黝帘石的蓝色主要由V3+和Ti3+导致,黄色则主要由Ti3+引起,V/Ti值在天然黝帘石的成因机制中起辅助作用。此外,热处理后黝帘石蓝紫色调的产生与增加以及黄色→蓝-蓝紫色的转变与Ti3++V4+→Ti4++V3+的电荷迁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5.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地非洲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中国对非工业合作、产能合作的先行先试国家。在研究坦桑尼亚矿产资源概况、矿业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局稳定性、金融环境等方面对中资企业赴坦开展矿业投资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坦桑尼亚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潜力巨大,而且政局稳定,金融环境良好,特别是新总统哈桑执政以来,传递诸多有利的投资环境信息。虽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基础地质资料缺乏及政府腐败等不利因素,但投资者可先从资源丰富、开发基础较好的金矿入手,瞅准机会投资开发潜力较大的石墨、稀土等矿种;同时,注重矿业探、采、选、冶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运营模式,统筹布局,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6.
乌本迪带位于坦桑尼亚西南部,由8个地质单元构成,早期被认为是一条古元古代活动带,而后期研究发现该带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为一条复杂的活动带。本次通过对地质调查期间在乌本迪带采集的花岗岩类进行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得到不同地质体内花岗岩类的年龄分别为2 549±20 Ma、2 662±33 Ma及2 744±11 Ma,为新太古宙时期的岩浆作用。所有岩体年龄都位于太古宙坦桑尼亚克拉通地壳生长的主要阶段范围内,暗示乌本迪带早期可能为坦桑尼亚克拉通的一部分。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乌本迪带自古元古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是在太古宙地壳基础上进行的,为坦桑尼亚克拉通大陆边缘遭受不同阶段的俯冲作用和伸展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7.
纳钦圭阿石墨成矿带位于坦桑尼亚南部林迪—姆特瓦拉地区,近年来发现一系列大型、超大型优质晶质石墨矿,尚未见系统报道.该成矿带东西宽约40 km,南北长约120 km,区域岩性为一套中高变质的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角闪岩等,局部混合岩化强烈.地层呈NE-NEE向展布,局部平卧褶皱、鞘褶皱等发育,断裂构造以NE向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