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34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地球脉动——表现、级别及与古地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球脉动的概念是指地球在其历史中曾发生膨胀和收缩的周期性变化。其根据是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地磁极倒转以及海平面升降等方面,在地球的膨胀和收缩期,均有各种表现。构造 海平面升降在地球收缩期形成海退,在膨胀期形成海侵。在一个地球脉动旋回的不同时期,地表、海平面和洋底之间的相互关系均有变化,因而形成“层序”的沉积记录。地磁场的强度和地磁极倒转频率在显生宙有明显变化,有高峰期和平静期。这种频率变化与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都有对应关系,特别是4Ma为准周期的地磁极倒转频率与海底扩张、洋壳形成速率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地球脉动旋回可以分为不同的级次,构成级别体系:超级旋回约1Ga,巨旋回250~300Ma,一级旋回50~150Ma,二级旋回5~50Ma,三级旋回1~5Ma,均可与构造旋回相对应,更高的级次对构造不形成影响。三级及更长的脉动旋回可能受深部过程的控制。中、新生代以来,地球脉动是在地球适度膨胀的背景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佘山台地磁场太阳日和太阴日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Chapman 方法分析佘山地磁台1960—1978年的磁偏角、水平和垂直分量的时均值资料,确定出每一分量的太阳日变化 S 和太阴日变化 L。资料首先作为整体分析,然后按季和日再分析。并与其它地磁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中间层性质的判定与交点法求速度的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平三局介质为模型,着重研究初至折射波法中经常遇到的隐伏层和速度侧转层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反演解释精度的影响。文章列举的葛洲坝和深圳机场的应用研究实例,论证了利用测区的层速度和厚度进行理论计算,有助于定量判断用交点法求有效速度的可行性和反演解释成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给出了根据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计算地球正常磁场的方法,并计算了我国西南地区1990.0年的正常磁场。  相似文献   
16.
把用来分析地震波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两种方法,应用到地磁资料分析当中,具体分析处理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地震和1989年10月19日大同Ms6.1地震前后地磁场资料,并对这两次地震前后地磁时空线性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①较大地震前地磁场的时空线性度均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有些在震前回升,②各分量的时空线性度呈现异常的时间基本上同步,并与波速异常发展趋势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
利用近期公布的第六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计算,分析了1945年以来东亚地磁非偶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用中国地磁场模型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得到的主要结果是:1945-1990年,东亚地磁非偶极场X、Y分量缓慢向北和向西方向移动,东亚磁异常中心位置基本稳定,中心附近Z分量的强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大约15年左右的增强和减弱期。中心附近X、Y的零值点的移动方向与地磁北极的移动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作环境中的地磁场可以用于定向和姿态控制,为空间飞行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坐标系,但地磁场与带电、带磁的航天器相互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航天器的运动参数(如自旋、定向、轨道等),地磁场的变化,特别是磁暴和亚暴期间剧烈的磁场扰动会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和航天器仪器的有效工作造成重大影响,与磁场变化相伴随的磁层、电离层扰动,高能粒子流对航天器的工作、空间通讯、对宇航员的安全都可能有严重影响。磁扰期间,中性大气的密度、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航天器的轨道和姿态,本文从地磁场结构和变化综合评价航天器工作的地磁场环境,为航天器利用地磁场和防护地磁场变化带来的有害影响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9.
王瑞琴 《内陆地震》1994,8(3):229-233
采用统一的分析方法和标准从北天山地区的地磁场总强度资料中提取异常信息.结果表明,在区内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台站存在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